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教師成長的五大支柱

教師成長的五大支柱

作者:王衛國 河北唐山外國語學校

摘要

本文注重闡述了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在成長的路上打牢五大支柱的現實背景和行動舉措,旨在使我們的教師德高志遠,嚴謹務實,成為合作者、學習者、研究者。

關鍵詞

支柱 志遠 認真 合作 學習 研究

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在

1996

年提出未來教育的目標即:使受教育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也是新世紀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養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中,劈波斬浪的人才,就需要育人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成長之路上構築五大支柱即:學會志遠,學會認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研究。用五大支柱撐起現代教育的大廈,使我們的教育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輸送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支柱一:志遠篇

——學會志遠,遠離浮躁,樹立矢志不渝、終身從教的理想,牽引自己不斷攀登個人潛能的高峰。

志遠即志存高遠,亦即樹立遠大的理想。理想是人們奮鬥的目標。人的一生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需要有高遠的志向(目標)的牽引。正如貿易鉅子

J

C

賓尼說:“一個心中有目標的普通職員,會成為創造歷史的人;一個心中沒有目標的人,只能是一個平凡的職員。”理想是遠航的標燈,有了它才有了前進的航向。

有一則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說“砌磚”,一個說是“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說:“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這一遠大的理想,後來這個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而另兩位工人則一生默默無聞。人活著,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標(托爾斯泰語)。

教師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為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奠基的工作,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師要有鴻鵠之志,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齊家、治國”,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學識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一面鏡子端端懸掛、一面旗幟高高飄揚、一座山峰巍峨聳立。如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熊曉東老師熊老師少年時便樹立了做一個優秀人民教師的理想,他為此奮鬥了數十年。他把教育工作與自己的人生融為了一體,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座標。“人的心靈中不能沒有神聖的東西,不能沒有珍貴的,不可動搖的,不可移易的和無法遏止的人生追求。這神奇的渴望猶如一部巨大的永動機推動著人向前,再向前,這就是理想。人不能沒有理想,猶如生命世界不能缺少陽光和水一樣……”熊老師的《讓我們的理想伴隨著國旗徐徐上升》一文崇高的境界,精彩的篇章,不僅體現了他一生拼搏的精神,也成了我們人生奮鬥的座右銘。他新穎的教育思想,橫溢的教育教學才華充分施展使熊老師碩果累累,他的兩度訪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展示的他的前沿教育理念、非凡教育理論、實踐成果以及卓越社會活動能力更讓人們對這位嶄露頭角的教育界精英刮目相看。人們預見熊曉東將成為影響

21

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程序的人物之一。

這樣的例項還很多,我國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正是把每個學生都看成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遠離浮躁,躬耕三尺講臺,成為中國的霍姆林斯基,情景教學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等等,一位教師只有將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志成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坦然面對浮躁的世界,甘於清貧,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鬆,矢志不渝,才能激發出強勁的動力,才能使自己的潛能開挖到極致!

支柱二:認真篇

——學會認真,嚴謹務實,養成克盡職守,精益求精的習慣,做教人求真的真人。

認真是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前國足教練米盧講:態度決定一切。有了遠大的理想,在漸次實現的過程中,態度左右著你的行動。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愈挫彌堅等這些態度是把理想達及現實的舟楫。

教師的教育物件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從教者要象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的善待每一位學生。具體地說:教師平素的工作要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實事求是,表裡如一,沒有半點虛假和浮誇,準確的傳承文明,科學的啟迪智慧,真摯的感悟人生,讓學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有一雙認真的慧眼,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見微知著,明察秋毫,及時指點,耐心幫助,對於成長中的亮點,善於捕捉,及時鼓勵,促其光大。

認真的人會時時處處都完善細節。作為認真的教師,應懂得:教育無小事,事事為育人;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烏申斯基)。教師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心中永遠裝著學生,為學生的生動活潑發展,撐起一方藍天。

筆者在研修班上課時,聽東北師大的郝教授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位很年輕的特級教師異地獻課,在授課的階梯教室坐滿了上課的學生以及慕名而來的觀摩教師,大家都想一睹這位年輕特級的風采。上課鈴響起,從觀眾席上站起一位相貌平平、腋下夾著講義的小個子教師,他快步走向講臺,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儒雅倜儻”,臺下一陣噓聲。

年輕人站在講臺上,平和友善的環顧有些躁動的人群,宣佈“上課”,全體學生起立,有一些觀摩教師睨著眼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教師示意大家坐下。當他要放下講義時,發現講桌上有一層淡淡的粉筆灰塵,他迅速走下講臺,轉到背對學生,面朝黑板,用嘴輕輕的向前方吹灰塵,之後開始上課……

這一細微的動作,使全場師生立即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這一細微的舉動,閃現著一位特級教師處處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認認真真地幹每一件事。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即每個人都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實現等漸次提高需要。這位教師的所為也是對學生尊重需要的滿足。

支柱三:合作篇

——學會合作,雙贏共進,形成取長補短、相攜互助的協作氛圍,共創美好前景。

人類已進入了“合作”的時代,什麼是合作?在《沒有人能獨自成功》一書中是這樣界定的合作:

[1]

合作是所有組合形式努力的開始。一群人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而把他們自己聯合在一起。拿破崙·希爾把這種合作稱之為“團結努力”。

知識經濟時代,為什麼成了告別了單槍匹馬闖天下“孤膽劍客”時代而成為攜手並肩走天涯“聯手合作”的時代呢?其一,合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由於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各個行業之間、各門科學之間等的分工越來越精細,而每個人所涉獵得知識及能力,相對浩瀚的知識海洋及紛繁複雜的世界而言,又是有限的。故而要完成一件事、成就一項事業,需要多方合作;其二,合作也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需求。合作是一種智慧的聚合,採眾家之長,優勢互補,眾人划槳開大船,團結就是力量,這種力量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再者,合作也是現代人自身發展的需求。[2]

Stephen R。 Covey

在《成功的七項習慣》中指出:第四項習慣 雙贏(T

hink Win-Win

),第六項習慣 合作協調(S

ynergize

)。合作是“1+1>2”的效應,合作是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雙贏共前。合作就是相互支援,相互幫助,相互啟智開思。學會合作以經是現代人的基本的生活方略,必備的基本素質。

在我們教育領域合作尤為重要,由於我們要培養現代具有較強合作意識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我們在平素的教育中恰恰是忽視了這種意識的培養。在

2002

年微軟教育論壇上微軟副總裁李開復拿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打起了比方:“如果舉行程式設計比賽,一個清華學生對一個麻省理工學院學生,我賭清華贏;雙方各出

100

人,我可能要偏向美國贏。”故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迫在眉睫,而起關鍵是教師要學會合作;再者,新的課程計劃的頒佈,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課程理念的逐步滲入,不同學科的相互融合,及與現代資訊科技的整合等等這些都要求教師間彼此合作,共同提高;還有,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共育英才。在此係統中,教師要學會與家長及時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溝通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夥伴似的關係,這樣學生的創造潛能才會有效的開挖。因此,教師學會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怎樣合作呢?

首先合作者要有共同的目標,明確的目標,能使合作者形成合力執著的去追求。合力在物理學中是指:多個向量在方向一致(共線同向)時,向量值最大;而多個向量組合在一起有夾角時,會形成內耗,向量值較小。共同的價值追求即方向一致,可以使大家產生合力;再有,合作者集思廣益——凝成合力的智力支援,

合作者積極參與——凝成合力的行為保證,合作者相互體諒——凝成合力的情緒協調。如在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合作,要用明確的教與學的目標來指引,要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生準確定位,讓師生都積極踴躍的參與到課堂的探究中去,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成長的樂園。

支柱四:學習篇

——學會學習,與時俱進,養成苦耕不輟,終身學習的習慣,積極打造學習型組織。

1984

年4月許維誠先生在為《學習科學大辭典》作序中寫道:“從個人來說,在無限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如何快速的獲取自己的那一部分知識?隨著事業的發展,又如何補充知識來滿足新的需要?面對知識本身的不斷髮展,又如何能做到不落後於時代?這些問題都告訴我們,學習是每個社會成員終身的事情。”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現代人的第一需要。從某種角度說,學習已經成為每個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格調。只有學會學習,我們才能當今社會大潮中搏風擊浪,勇往直前。

學會學習的內涵:學會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透過探索,獨立地進行有效的學習。作為一名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學會學習尤為重要,其原因有二:

其一:學校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教師從教的基石,《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全世界在爭論這樣一個問題:學校應該教什麼?在我們看來,最重要的應該是兩個科目:學會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3]作者提出相互聯絡的四部分課程模式即:個人成長課程、生活技能課程、學習如何學習的課程、具體內容的課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習,教師應是學習的典範,應該率先學會怎樣學習。教給學生髮現真理的方法,而非簡單的奉送真理,以即授之以漁。

其二:知識迅猛更新客觀上要求教師學會學習。據英國技術預測專家J·馬丁測算,人類的知識,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長一倍。西方白領階層目前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率”: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會折舊

80%

。面對知識的蜂擁而至,我們必須學會從中篩選、檢索、加工、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提取出最有利於自己生活、最有利於師生髮展的資訊,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課堂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

綜合國際、國內的一些研究成果,教師要做到“學會學習”,應當具有以下學習能力。

1、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

2、有效地溝通與表達;

3、泛讀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決疑難的能力;

5、獲得、處理與應用資訊的能力;

6、創新的意念;

7、開展研究的能力;

8、終身學習。

教師具備了較強的學習觀念,要漸次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養成了學習的習慣,就需要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學習、學習、再學習,全力建設學習型學校。具體操作層面:

a、個體學習

教師個人要勤學不輟,學會學習是每位教師的人生主餐。首先教師要主動學習間接經驗。其途徑是向書本學習,博覽群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語);向周圍其他同仁學習,學習他們的教書育人的經驗和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巧妙移植,可以少走彎路;利用計算機網路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資訊。再者,要積極主動積累直接經驗。要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學習中有三點特別重要:一是迅速獲取有用資訊;二是利用它來解決問題;三是變革它推陳出新。

b、互動學習

師生間的教學活動,主旨是培養學生學會積極主動的學習。課堂教學是對話、交流與知識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師生從事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實驗室,要積極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探究活動。師生、生生、生與媒體間可以嘗試專注式學習、合作學習、專題學習、網路探索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方式,使我們的學習真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願學、樂學、創造性的學。([4]網路探究學習

是一種以單一主體探索為導向的學習活動。它經常以網頁呈現問題作為開始,引導學習者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猶如一位探險者,與一群各俱專長的探險高手,在網路中作知識探索。)

c、團隊學習

我們的社會正從“學歷化社會”走向“學習化社會”,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即學習。許多國家提出如新加坡等建設學習化的國家,上海等城市提出建設學習化的城市,我們教師工作成長的學校也應經過全體員工的努力而打造為學習型的學校。

如何使我們的學校向學習型的學校邁進?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的五項修煉是改善個人與組織的思維模式,使組織邁向學習型組織的五項技術。

5

這五項技術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五項修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孤立或分割開來。學校要有自己鮮明的辦學理念和教育哲學,用共同的遠景目標培養成員對學校的長期承諾,客觀的審視自己,不斷改善心智模式,團隊中成員不斷超越自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從全域性利益出發,全面提升整體的教書育人水準,全力打造學習型學校。

支柱五:研究篇

——學會研究,探索反思,養成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習慣,努力做專家型教師。

“教師即研究者”是國際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理念。教師要想獲得持續性發展,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須在自己的從教生涯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改進。教育研究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實踐中的事實,進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從而發現和認識教育現象的本質和客觀規律。

教師為什麼要成為研究者?

首先,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教學系統是有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等要素構成。其中教材即教學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要不斷融入新鮮的血液,教師要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整合教材;新的課程開發國家把部分權力下放給學校和教師,教師即是課程的消費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這就要求就是應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教育的物件學生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智力水平等等,這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進行教育,開挖他們的智慧潛能,這些無疑都必須教師具備較濃厚的科研意識,要求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

其次,教育研究是教師成長的必備條件。[6]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說,教師的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能力提高和專業情意的發展,都離不開研究。一名師範畢業生由新教師成為合格教師,可以在實踐中感悟或師於名師,而模仿和向老教師傾角是一條成為合格教師的捷徑,可以少走彎路,縮短成熟期;而又基本勝任到名家名師的成長,則需要像科學家那樣的探索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大膽嘗試,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成為業內的行家裡手。國內外許多教育家,如美國的桑代克、我國的陶行知等人,他們都是教師出身,但他們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探索出教育的真諦,成為大教育家,被後人敬仰。

最後,只有教師成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動根植於課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實際中加以應用較好的變為教育生產力。“教師即研究者”運動的積極倡導者藤豪斯談到:“如果沒有得到教師這一方面對研究成果的檢驗,那麼就很難看到如何改進教學,或如何能滿足課程規劃。如果教學要得到巨大的改進,就必須形成一種可以使教師接受的,並有助於教學的研究傳統。”教師透過研究,可以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現代的教育發展觀、人才觀、教育教學觀構建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改革發展的先導和動力;還可以構建以生為本的高效的課堂創新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個課堂都是實驗室,每一位教師都是科學共同體的成員。

教師如何成為研究者?

首先,學校創設優良的外部環境,為教師成為研究者提供發展空間。學校要以“科研興校”為切入點,建立激勵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機制,提供必要的研究硬體如研究經費、研究的必要裝置等,定期組織教師間、教師與專家間的交流,確實把教師的研究落到實處。

其次,主動加強自身的科研素質,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究,勤于思考,不斷向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方向發展。要樹立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自覺地研究之水注入課堂;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學會確立研究課題、如何進行資料處理如何撰寫課題報告等等,自覺地在研究中應用;要做教學實踐中的“有心人”,積極探索,鍥而不捨,勇於革故鼎新。

總之,教師成長所需構築的五大支柱:志遠、認真、合作、學習、研究,它們之間也是相互關聯的。志存高遠是成長過程的動力系統,他牽引著行動使之持之以恆;而教師即合作者、學習者、研究者,合作、學習、研究是當代教師工作狀態,屬於行動層面;推崇認真是一種工作的態度,屬於意識層面,他決定行動的達及的高度。

當前每位教師都在資訊高速公路上匆匆的趕路,讓我們用心打造五大支柱,這就相當於擁有了一輛賽車伴我們前行,定會暢通無阻,一路風光無限!

參考文獻:

[1]

新人

晨曦

《沒有人能獨自成功》 北京

中國物資出版社

,1999(9)。3-4

[2] Stephen R。Covey。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http://gloric。top263。net/

[3]

戈登德·萊頓

珍妮特·沃斯

著:《學習的革命》,上海三聯書店,

1997(8) 446-451。

[4]

林奇賢

高碧玉 網路學習環境與小班教學課程規劃

http://www。being。org。cn/

[5]

彼得·聖吉

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

譯,上海三聯書店,

1998。7-14。

[6]

樸雪濤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基礎 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1(5)。2-3。

作者簡介

王衛國 河北唐山外國語學校副校長

地址:河北唐山建設南路

80

號 郵編: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