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李自成真的說過願意退兵當個西北王嗎?

明末時期天下大亂民變四起,無法忍受明朝黑暗腐敗統治的普通百姓們紛紛揭竿而起,為了能夠在這個亂世中能夠有一口飯吃,從而讓自己生存下去。在這一群造反的平民百姓當中,有一個寧夏銀川驛站的普通驛卒,他名叫李自成,他為什麼會參與進來了革命事業呢?

本來李自成作為一個底層百姓生活就十分困苦,更何況政府還因為發不起工資裁減驛站的經費。驛卒們大都窮困潦倒,還要被當地一個姓艾的大地主土豪壓迫,無奈之下為了躲避艾氏家族的壓迫,李自成從此流浪天涯,參與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並且最後成為了一方霸主。

據《荒書》記載,李自成一家是陝西的一戶貧苦農戶,李自成小時候被送入過寺廟養育,被稱之為“黃來僧”,而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長大後的李自成就去銀川驛當了一個馬伕,不僅薪俸很少,還要受到官府和土豪劣紳的壓迫,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父亡,自成年長無依,為米脂縣銀川驛馬伕。艾鄉紳之門有石坊,艾送客忽見自成坦臥其上,怒之。他日又溺於艾鄉紳門牆,擒入,箠楚亂下,繫於庭柱。艾之季子出,手持餅啖。自成飢甚,向艾子乞餘餅。季子罵曰:‘我寧飼狗,豈以與汝?’投餅於地,腳踏而去,自成深恨。艾鄉紳又送官責治,適自成騎死驛馬二匹,追賠比較甚嚴;又騎死一匹。遂欲走亡,無可依者。

網路上盛行的一個觀點是,李自成是因為明朝政府裁撤了天下所有的驛站,導致丟了工作才造反的。從上述記載來看,明顯不是的,因為直到李自成起義之前,他還是在驛站工作的,不然不可能說他騎死了驛站的兩匹馬要他擔責賠償。

那麼明朝所謂的“裁撤天下驛站”真的確有其事嗎?實際上這個事沒有這麼簡單。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驛站,所謂的驛站,是明朝政府設定的負責傳遞政府公文,奏章的交通機構,同時也會負責為外出公幹的官員的安排下榻住宿,提供車船馬匹的職責,所謂的“驛丞典郵傳迎送之事。凡舟車、夫馬、廩糗、庖饌、裯帳,視使客之品秩,僕伕之多寡,而謹供應之。支直於府若州縣,而籍其出入”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明朝初期對於驛站的管理還是十分嚴格的,一般官員沒有外出公務的話是不能夠私下裡利用驛站的,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政治上的貪汙腐敗越來越嚴重,也就導致了驛站制度的弊端越來越多,各級官吏路過驛站的時候經常勒索驛卒,壓榨和佔有公共資源,比如說驛站的馬匹,本來是公有財產,就會有人直接騎走當私人物品不還給驛站了。

這也就罷了,更狠一點的還要敲詐驛站,讓他們提供超出實際規定標準的服務和供應,讓驛站本來就有限的人力、物力,以及凋敝的財政情況更加雪上加霜,很多驛站完全是負責人自己倒貼錢在維持,因此賣兒賣女者不在少數,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正常的郵遞機構了,所以天啟二年,御史方震孺才會說:

至若驛遞,夫只有此數,馬只有此數,而自有東事以來,軍情旁午,差官絡繹,奚啻百倍於前。而欲其照舊支撐必無幸也。臣所經過,自通州次抵山海,見夫頭、馬戶以及車戶,無不泣下如雨,不忍見聞。而瘦馬走死道旁者又不可勝計。

鑑於驛站弊病叢生,完全不能維持正常的驛傳職能,崇禎二年時任御史吳甡再次重申驛站之弊:

今天下驛遞之疲憊極矣。……驛遞非破家蕩產以供,則鬻妻賣子以應。當此民窮財盡之秋,更罹狼吞虎噬之慘……

希望引起朝廷重視。於是時任刑科給事中劉懋上《驛遞裁扣事竣疏》,說道:

馬自飛報軍情、齎奏撫按章疏、傳遞撫按緊急公文而外,所夫自抬送上供物料、給邊錢糧而外,大臣以禮致仕、京官奉命差遣 有敕詔等書者,量煩簡大小,各應給馬幾匹、腳力幾頭、扛夫幾名,註定名數,不許濫加。 自非然者,京官、外官、給假、告病、罷閒等項,俱不得私遣牌票,違者計夫馬數追贓坐罪。

劉懋的意思本來是整頓天下驛站,裁撤冗餘的驛卒,革除弊病,這樣大概每年可以節省幾十萬兩銀子,以舒民困,結果到了崇禎那裡直接變成大手一揮裁減驛站經費,整頓是不可能整頓的了,根本不管驛站死活,直接導致驛站更快速的倒閉,被裁撤的驛卒自然不得不投身於革命浪潮,而僅存的驛卒也因為沒有經費還要受到地主豪強壓迫,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自成起義後,跟隨著早年間就開始革命的老前輩們討生活,由於明末的天災大旱連綿不絕,尤其以陝西受害最為嚴重,無法抵抗自然災害的小農經濟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陝西饑民越來越多,造反的盛世也越來越大。為了鎮壓民變和安撫民眾,崇禎讓左副都御史楊鶴出任陝西總督,楊鶴主張安撫民眾,希望可以用賑濟平息民變,奈何政府也財政緊張,賑濟完全是杯水車薪,饑民幾十萬人,根本沒法保證絕大部分饑民的生存,所以這些人一方面領著救濟糧,另一方面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四處劫掠。

當時負責賑濟,親歷這一過程的吳甡如實記載下了這一情況:

道路皆怨撫、道招安賊首,給札予官,佔據要村,縱其黨眾,剽掠四鄉,謂之打糧。予行去延郡二十里許,獲報前山皆賊。予勢不可退,令軍弁執賑撫饑民牌單騎馳往,諭之曰:‘朝廷欽命賑院來賑汝矣,各歸鄉里候賑,聚此無為也。賊眾諾而退。

安撫工作的失敗,使得起義軍與明朝政府徹底決裂,農民軍開始了長達十五年之久的反抗鬥爭。

在這場革命中,李自成逐漸崛起,成為了各路農民起義軍的領頭羊,佔據湖廣,河南等地的李自成打算重新回到自己發家致富的地方——陝西。在擊敗了左良玉,孫傳庭等人之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北正式建都稱帝。

張岱《石匱書後集》記載:

自成遂以西安為都,僭稱皇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百官禮樂悉遵唐制。

隨後以陝西為據點,開啟了針對明朝的東征,在稱帝之前,李自成就已經定好了東征計劃,在崇禎十六年底發出了“討明檄文”提前預告明朝政府的官吏,檄文說到:

倡義提營首總將軍為奉命征討事:自古帝王興廢,兆於民心。嗟爾明朝,大數已終,嚴刑重斂,民不堪命。誕我聖主,體仁好生,義旗一舉,海宇歸心。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關西而席捲三秦。安官撫民,設將防邊,大業已定。止有晉燕,久困湯火。不忍坐視, 特遣本首於本月二十日,自長安領大兵五十萬,分路進徵為前鋒;我主親提兵百萬於後。所過絲毫無犯。為先牌諭文武官等,刻時度勢,獻城納印,早圖爵祿;如執迷相拒,許爾紳民縛獻,不惟倍賞,且保各處生靈,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一路上李自成順風順水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在攻克太原以後向北京進發的途中,李自成頒佈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內容與之前的討明檄文差不多,都是勸諭明朝官員看清形式,早點投降,並且最重要的是李自成說到:

朕起布衣,目擊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茲普天率土,鹹罹困窮;詎忍易水燕山, 未蘇湯火。躬於恆冀,綏靖黔黎。猶慮爾君爾臣,未達帝心,未喻朕意。是以質言正告:爾能體天念祖,度德審幾,朕將加惠前人,不吝異數。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爾之孝。

他在詔書中勸告明朝皇帝,如果投降,能夠享受宋朝皇帝投降的待遇,承接宗廟,既然在這裡李自成已經稱帝並且還讓明朝皇帝投降退位,那麼李自成和崇禎談判割據西北為王的記載又是哪裡來的呢?

關於談判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李自成希望爭取崇禎投降,避免強攻北京城,所以派人談判,另一種說法是李自成想割據西北為王所以談判,那麼哪種說法更可靠呢?

《國榷》記載:李自成派宣府投降的守備太監杜勳在城下喊話:

提督太監王承恩縋之上,同入見大內,盛稱賊勢,皇上可自為計。守陵大監申芝秀自昌平降,亦縋上入見,述賊語,請遜位。上怒叱。

而《再生紀略》卻記載:

申酉時分,賊密遣杜勳通話,欲中分天下,謀之大僚,不可而止。

像什麼《甲申傳信錄》,《烈皇小識》,《懷陵流寇始終錄》一類的明清文人筆記和《再生紀略》大同小異,但是這個記載很明顯是不可靠的。

第一,李自成已經稱帝,沒有再退位稱王的說法,第二,當時李自成優勢很大,湖廣,河南,陝西等地已經全盤掌握,基本拿下了半壁江山,沒必要懼怕困守孤城的崇禎,第三,李自成之前早已發出“永昌元年詔書”勸諭明朝皇帝退位,他不可能前後不一自己打自己的臉吧。

綜上所述,談判的內容只可能是敦促崇禎投降,和平接管北京,因此網上所謂的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卻又談判退回西北稱王的說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