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古代最大的“作秀工程”:累死3000人,沒搬動一塊石頭

天下第一碑,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建造它僅僅是為了“作秀”,一旦達到目的,就會被荒草掩蓋在歷史之中。

好大,好大,好大

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西北側的陽山南坡,有三塊碩大無朋的巨石,叫“陽山碑材”,當地人稱其為“孝陵碑材”。

陽山碑材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開鑿出,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

▼?碑座:寬17米,長29。5米,厚12米,重16250噸。

▼?碑額:寬10米,長22米,厚10。3米,重6118噸。

▼?碑身:高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8799噸。

三部分按碑式壘起,高達70米,有20多層樓房那麼高;重3萬噸,相當於600架波音大型客機。

如果這個碑立起來,絕對天下第一“碑”!

“孝陵碑材”堪稱絕世碑材,讓人歎為觀止。

埃及金字塔的那些巨型石塊要是和這一比,簡直就太小兒科了。

清代的袁枚觀看了此碑,也驚歎:“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材大由來世莫收,此碑千載空悠悠。”

看著這裡,讀者就會有很多疑問:

這個工程是誰搞的?

為什麼搞這樣浩大的工程?

這樣巨大的石頭怎麼運下山運到南京?

運到南京以後,又怎麼立起來?

好怪,好怪,好怪

按道理來說,這樣偉大的工程算是國家的重點形象工程,應該彪炳史冊。

可在整部《明史》裡卻沒有一個字記載!

也沒有任何官方的記載。

是無意疏忽,還是故意為之?

南京的考古專家們和歷史愛好者查詢好多年,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記錄。

蒼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個人的私人日記中,找到了答案。

他叫胡廣,明朝文學家,是永樂年間的翰林學士,後任內閣首輔(國家總理)。

他在日記裡說,朱棣當上了皇帝,為了紀念父親朱元璋,徵集工匠在陽山開鑿碑材,為建孝陵功德碑之用。

朱棣徵集了全國數萬名工匠,要求限期完工,規定每個石工每天要交三鬥三升石屑,由監工負責驗收。

工匠們累死或者因完不成任務被殺掉的人數達3000人之多。南京湯山陽山碑材附近有個“墳頭村”,就是埋葬工匠屍體的地方。

但是,這項工程僅開工一年半之後,就莫名其妙地停工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提起過。

你說奇怪不奇怪?

為什麼這個工程進行不下去呢?

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好難,好難,好難

第一個難題:這麼大的石頭怎麼運輸呢?

面對沉重石頭,中國古代只有兩種運輸方法:船運和“滾木法”。

從山中拉出來,沒有水,船執行不通。

那麼只能用“滾木法”了。

北京故宮中太和殿前的中道階石長10米,寬3米,厚2米。明嘉靖年間,用牛拉滾木的方法運這塊石頭,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為了把這塊石頭從房山運到北京,沿途每隔一里挖井一口,等到冬天,汲水潑成冰道,在石頭底下鋪上滾木,這樣可以減少摩擦力,然後用人力和畜力就可以拉動。

當時故宮巨石只有百噸,也動用了民夫2萬人,用時28天,耗銀11萬兩。

但,這種方法對於孝陵碑材是行不通的。

首先,南京冬天不具有結冰的氣候條件,即便是能結成冰面,也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冰面非得破碎不可。

其次,巨石重量太沉,壓力太大,一般的木材很難沉受如此重量,很容易變形或崩碎。

就算能運到南京,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怎麼能使石碑立起來?

巨大的碑身怎麼豎起來?6118噸的碑額怎麼能被吊起20多米,安在碑身上?這樣的任務對於現代機械來說也是很艱鉅的,更何況古代。

所以,這個石碑是根本立不起來的!

朱棣也根本沒打算把碑立起來!

好假,好假,好假

其實,朱棣也明白,這樣的一個巨碑,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忙,就靠人力絕對立不起來的。

這僅僅是一場“作秀”而已。

朱棣是在朱元璋死後,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趕走了自己親侄子建文帝,奪取了天下,自己做了皇帝。

朱棣心裡清楚,他的皇位是靠武力得到的,軍事和殺戮只是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不能從政治上解決皇位的法統問題。

於是,他就用大手筆為父親朱元璋立一個舉世無雙的功德碑,給天下人看,他才是父親最孝順的兒子,最有權利來繼承大統。

當然,大臣們也得要到現場去看看,受受“教育”,看看這石碑多大,他對父親的感情多麼深,哪位皇子或皇孫還有這樣的壯舉。

朱棣畫像

大臣們心裡也明白,這僅僅是朱棣表示孝心的需要,並不真認為要把這塊石碑運出去立起來,如果真要付出行動,各種難題誰能解決?

大臣們也就是現場參觀而已,然後歌頌朱棣的孝心一番,並且加以傳播。一旦這樣的效果達到了,便立即放棄了這個工程。

朱棣和大臣誰也不傻,當然不會把這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寫進正史裡面去,這豈不是留下了勞民傷財、欺世盜名的把柄?所以,歷史上便再也見不著任何記載了。

當然,最後這個“大明孝陵聖德神功”立了起來,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明孝陵陵區,只不過規格小了太多太多。

如今,看斜陽,照大地阡陌 ,石碑猶在。千古悠悠,繁華散盡,三千冤魂嗟嘆,數萬工匠,叢生哀怨 ,與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