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老了,真正的自律,是做到以下三件事

01

人老了,退休了,心中無事,身上無病,萬事皆安。

是不是在你的印象裡,老人的生活,就是以上這樣呢?

有道是,越自律,就越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附加條件的。

美國作家羅伊鮑邁斯說過:“最主要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核心都在於缺乏自我控制。不由自主地花錢借錢,衝動之下打人,工作拖拖拉拉,飲食不健康,缺乏鍛鍊,長期焦慮,大發脾氣。”

知道怎麼做是一回事,堅持做下去是另一回事。

真正自律的老人,會做好以下三件事,並懂得“邊做邊悟”。

02

第一,堅持癖好,自得其樂。

什麼是愛好?養花養草,遛狗遛鳥,釣魚抓蝦……只要你不做妨礙別人的事情,都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假裝有愛好,並且假借機會來消遣時間,並沒有深入細緻去研究什麼。

比方說,喜歡鳥的人,提著鳥籠子到處走,和同行一起比一比,誰的鳥好看。如果他過一段時間,喜歡上了狗,那麼鳥就轉手給了別人。

真正的癖好,表面上是消磨時間,實際上是用愛好來約束自己的時間,讓自己更加專注去做一件事,走進某一個圈子,並且在其中找到快樂。有一種“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的架勢。

英國作家毛姆在七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是很有名氣了,但是他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寫下了《刀鋒》一書。

把書寫好後,他說:“寫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於可以一吐為快,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

言外之意,他大有一種孤芳自賞的欣喜。即便這本書沒有被追捧,又有什麼關係呢?

人生短短數十年,總要花一些時間,去取悅自己。因此,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被別人同化,就是“愛好到底”。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很喜歡鵝。有一次,一個老道士趕著一群白鵝,從他眼前過。他驚喜不已,想要買下鵝。老道士說:“你送我一副字,我就送你一群鵝。”

王羲之揮筆潑墨,老道士慷慨送鵝,留下千古佳話。

詩人李白給他們點贊:“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後人把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鶴,合併起來,叫做“四愛”。

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和一門愛好較勁,恐怕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是為什麼。但是他們卻樂此不疲,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對於老人來說,在愛好方面,投入了多少精力,就有了多強的約束力。

03

第二,拒絕內耗,熱愛家庭。

很多老人,每天無所事事,坐下來就會想七想八。

也有一些老人,想要帶孫子,但是天天帶孫子的話,又會很煩躁。對於兒女的家庭,也是很不理解的;看到兒女和愛人吵架,內心就難受,常有護短的行為。

一部分老人,對婚姻很不滿意,夫妻吵鬧不休,甚至要離婚。

事實上,對於老人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如果家人互相對抗,就是內耗不斷。

主持人羅振宇寫過這樣一件事:商人丁磊和朋友聊天。丁磊說,他要把公司賣掉。

朋友問,賣掉之後,去幹嘛呢?

丁磊說,再去做一家公司。

朋友笑了,說:“你現在不是有一家公司嗎?”

賣了公司,重建公司,這樣的事情,太難理解了,也顯得“畫蛇添足”。

同理,如果你弄丟了一個家庭,再去建立一個家庭,有沒有必要呢?是不是顯得很愚昧?

畢竟你不年輕了,不能衝著浪漫的愛情,就不管不顧地去做某件事。不破不立的道理,並不適合所有的人。

壞的家庭是惡性迴圈,好的家庭是良性迴圈。如果你對大家庭不滿意,那就學會換位思考,還要和家人保持距離,大家各自安好。

人老了,要成為家庭的和事佬,而不是對誰都吹鬍子瞪眼。兒孫的事情,少管,夫妻的事情,少計較,過去的矛盾,別惦記,未來的生活,遲早會好。

04

第三,生活規律,熱愛煙火。

有道是,最美人間煙火氣,能撫凡人心。

一個老人,把一日三餐管好了,生活質量就提高了。

如果每天把飯碗一丟,立馬就出去瞎逛;匆匆忙忙做完飯,趕著去和人跳廣場舞;把吃飯的時間縮短,只為了多打幾次牌。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最不能理解的是,有的老人,把保健品當食品,對飯菜卻挑三揀四。還以為這樣可以養生呢。

倪萍在《姥姥語錄》裡寫過這樣的場景:母親買回一捆帶葉子的紅蘿蔔,她專心致志地看著,把蘿蔔畫出來。母親挖了一堆薺菜,問“要不要畫”。

倪萍說:“晚上吃菜包子,明天我畫一鍋包子。”

青菜蘿蔔包子,變成了一家人熱熱鬧鬧的“源泉”。這樣的生活,讓人嚮往。

煙火氣是有顏色、味道、藝術、熱氣、熱情的。老人應該花一些時間去研究,不為別的,只為了滋養自己的身體。

除了吃好喝好,還要堅持鍛鍊,好好睡覺……把時間分成碎片,每一個碎片都要有效。

05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說過:“在一些小事上持續自控,會提高整體的意志力。”

一個人越自律,就越活得精神。即便是一飯一菜,也能變成人生的目標,並且有人間大愛。

做人,允許自己稍微放縱一陣子,但是別放縱太久。

自律,不是苛求自己,而是移動碎步,一點一點靠近幸福。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