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在河南鄧州,發生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

一位雙鬢斑白,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和幾位詩友在花園裡賞菊吟詩。

這時,他收到遠方好友——騰子京的來信。

好友邀請他給江南名樓——岳陽樓作記,信中還附有“岳陽樓”的草圖。

他看著岳陽樓的草圖,慢慢陷入沉思。

他的耳邊好像傳來洞庭湖水奔騰澎湃的聲音,勢如千軍萬馬;

他的眼前彷彿看到洞庭湖水漲滿與四岸 齊平,氣吞萬里長天的包容和博大。

他被聲勢浩大的氣浪包裹著,他只覺得有一股激流注入筆端,噴薄而出: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波光粼粼、浩浩湯湯的洞庭湖風光,在他的筆下,一覽無遺。

波瀾壯闊、氣勢雄渾的洞庭湖,又何嘗不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宦海沉浮,他幾經貶謫;然而無論境遇如何,他澤被蒼生,造福萬民的心願,從來不曾改變。

寫到最後,他已是躊躇滿志,感慨不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位憂國憂民的老人,就是北宋宰相范仲淹。

歐陽修稱讚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

不為宰相,便為良醫

范仲淹幼年孤苦無依,他兩歲喪父,後跟隨改嫁的母親到山東的一戶朱姓人家。

長大後,范仲淹聽說了自己的身世後感動不已,他立志發憤讀書,救國救民。

他辭別母親,到離家不遠的醴泉寺,進行全封閉式的苦讀。

每天晚上,他都是一邊煮粥,一邊讀書;等粥煮好時已是深夜,他便和衣而臥。

第二天早上起來時,鍋裡的粥已經涼透凝固成一整塊,他把粥劃為四塊;早晚各兩塊,在配上野菜,就是他的一日兩餐了。

清苦自律的生活,培養了他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有一次,范仲淹聽人說,附近的一個祠廟問事占卜很是靈驗。

他不由的心裡一動,決定前去占卜。到了大殿,他焚香禱告,虔誠叩拜。

范仲淹在心中默唸:我想有朝一日成為宰相,不知能否得到神明的指示?

祈禱完畢,他開始擲杯筊。杯筊落地,結果卻不如人意。

范仲淹想了想,跪下來,對神明說出了自己的第二個願望:既然我不能當宰相,請神明指示,我能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

他默默祈禱完畢,再次擲杯筊。看到結果的那一刻,他又嘆了一口氣,還是未能如願。

回去後,朋友見他情緒低落,就問他原因。

范仲淹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給朋友聽。

朋友說,你作為讀書人求取功名,想當宰相的願望,我可以理解;但我不明白,你為何還有做醫生的願望?

范仲淹鄭重地回答:

我的理想是當宰相來輔佐賢明的君主,學以致用,讓天下所有的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既然神明指示,我當宰想的願望不能實現。那麼退一步來講,為天下百姓服務的職業,除了做醫生,似乎沒有其他更適合的職位。

在范仲淹的心目中,無論是做宰相,還是做醫生;造福萬民、澤被蒼生的志向從來都不曾改變。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有句話說得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無所畏懼,便是陽光。”

公元1015年,26歲的范仲淹迎來人生的第一次轉折;他考中進士,歷任文林郎、大理寺丞等官職。

對於范仲淹來說,做官就要竭盡全力,為朝廷分憂。

有一年的冬至,把持朝政的劉太后突發奇想,要求皇上和文武百官在前殿為她祝壽。

大家心裡都明白劉太后這樣做有違禮制,可是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話。

這時,范仲淹站了出來,他給皇帝上疏說:

“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

范仲淹又緊接著上了第二道奏疏,要求劉太后還政於皇帝。

范仲淹此舉在朝堂上掀起軒然大波。

他之所以“膽大妄為”,是因為心中裝著國家、朝廷;他想為皇上分憂的一顆忠心,從來不曾改變,他早已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

一手遮天的劉太后怎能嚥下這口氣!范仲淹被貶出京城,被同僚譽為“此行極光”。

范仲淹雖然被貶,但皇上卻記住了這位為他分憂的臣子。

劉太后去世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城。皇上給他安排了言官的職位—右司諫。

范仲淹不負皇上所託,他把言官的作用發揮到淋漓盡致。

有一次,郭皇后誤傷了皇上。這本是一樁小事,但皇上卻動了廢后的心思。

善於察言觀色的宰相呂夷簡,因與郭皇后有嫌隙,支援皇上廢后。

范仲淹聽說此事後,立即率領眾多官員為郭皇后求情。

雖然他據理力爭,怎奈皇帝嫌他多事;他被貶到蘇州,同僚稱譽為:“此行愈光 ”。

范仲淹因在蘇州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城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之職。

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直言進諫、為朝廷分憂的秉性卻沒有絲毫改變。

沒過多久,范仲淹因對宰相不公平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而獲罪,他被扣上 “勾結朋黨”的罪名;再次被貶出京城,被同僚稱為 “此行尤光”。

范仲淹三次被貶,好友梅堯臣見之於心不忍,特作一首《靈烏賦》給他:

勸他少管閒事,學做報喜的鳥;不要做像烏鴉一樣遭人唾罵的鳥。

誰知,范仲淹並不“領情”,他在回覆中寫下—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這八個字彰顯了他為民請願、矢志不渝的浩然正氣,也是他憂國憂民的拳拳臣子之心。

臨危受命,戍邊西北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雖然被貶出朝堂,可他依然心繫朝廷的安危。

公元1038年,西北邊境戰事不斷,西夏的進攻打得駐守邊境的宋軍幾乎全軍覆滅。

朝廷裡,人心惶惶。皇上坐在龍椅上,放眼望去,能帶兵打仗,力挽狂瀾的人,又在哪裡?

這時,有人向皇上舉薦范仲淹。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又一次被推向了歷史的前臺。

當范仲淹接到任職詔令後,馬上趕往邊關。

其實帶兵打仗並不是他的長項,但他身負對國家生死存亡的使命感;只要國家需要他,他就會義不容辭地站出來。

他用平日所掌握的軍事知識,毅然接受挑戰。

一路上,范仲淹所見皆是面黃肌瘦、扶老攜幼,到處流浪的百姓;還有孤墳累累的破敗景象。

見到邊關如此情景,范仲淹心如刀割,他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寫到: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詩不僅寫出了他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還有他壯志未酬的感慨之情。

范仲淹到任後,一刻也不曾停息。他四處觀察地形,積極聽取駐軍將士們的建議。

經過對敵我雙方的時局分析,范仲淹認為堅持防守才是上策。

正當他按照自己的策略積極部署時,卻引起朝中大臣們的極力反對。

皇上和主戰派認為西夏是個小國家,根本不放在眼裡,最後決定攻打西夏。

范仲淹聽到這個詔令後,急忙向朝廷上書表示現在並不是進攻的最佳時機;但朝廷依然按照原計劃執行。

結果不出所料,宋兵死傷無數,大敗而歸。

朝廷經此一戰,終於採納了范仲淹的防守策略。

他先是修固邊城,而後又出重金獎勵鑿井,大興耕種。

在軍中,他又提出把錢當靶心,對射中計程車兵進行獎勵的方法;他又以優厚的條件招撫邊關的少數民族。

范仲淹的一系列舉措贏得了民心,鞏固了邊防,扭轉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

當時,在西北邊境上流傳著一首歌謠:“軍中一範(即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

新政失敗,壯志未酬

歷史的潮流奔湧向前,從來不會為誰停留。公元1043年,西夏請求議和,西北戰事得以結束。

同年8月,范仲淹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位同副宰相)。年少時的夢想得以實現,他迎來屬於自己的璀璨時光。

由於連年征戰,賦稅增加,百姓苦不堪言。皇上心急如焚,他多次召見范仲淹等人,徵詢意見。

因為在他心中,范仲淹就是那個力挽狂瀾,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賢臣。

范仲淹深知責任重大,他多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議之後,草擬了一份萬言書,提出十項政見。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

皇上革新心切,全部給予採納;很快,詔書統一頒佈,以示天下。

范仲淹帶領他的團隊信心百倍,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

沒過多久,朝中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官府辦事效能提高,財政、漕運等有所改善。

新政的推行,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是暗潮洶湧,一有機會,守舊的朝中勢力便會醞釀罪名,尋找機會抨擊范仲淹等人。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別有用心的人,在皇上面前,不停進獻讒言,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此起彼伏。

范仲淹不想讓皇上為難,也不想牽連太多的同僚,他自請出任鄧州。

歷時一年有餘的新政改革,也隨之廢止。

新政的失敗像一根刺,深深地紮在范仲淹的心中。

他雖然被貶出京城,遠離朝廷,可他的心卻留在了朝堂之上;他關注著這裡的一切,喜則為之雀躍,憂則為之擔心。

范仲淹的一生,憂與樂是他生命的底色,他在憂樂中作官,在憂樂中戍邊,在憂樂中新政。

當好友騰子京來信,讓他給岳陽樓作記時;

他把一生的宦海沉浮,憂國、憂君、憂民的情懷,藉助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

他那顆造福蒼生、寧鳴而死的忠心,都凝結為那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傳世名言;

歷經千年的風雨洗禮,化為永不墜落的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所向披靡,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