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那麼這四位被俘的明朝皇帝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他們又因何被俘呢?

明英宗:荒誕

明英宗朱祁鎮,乃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年幼登基,登基時僅為九歲孩童。英宗朝初期,朝政頗為清明,這一切有賴於太皇太后張氏的賢明,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下,英宗任用賢臣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遵循其祖仁宗、其父宣宗之施政措施,並對其中不當之處予以改正,英宗正統年間成為明朝施政最為開明、實力最為強盛的時代。

明英宗像

但是好景不長,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崩”,宦官王振開始胡作非為,王振乃英宗東宮時舊人,“帝嘗以先生呼之”。太皇太后在世時,王振有所忌憚,但隨著太皇太后駕崩以及“三楊”的老去,王振開始變得肆無忌憚,他勾結黨羽、為禍朝廷,最終釀成了“土木之變”的慘禍。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入寇,“邊報日數十至,王振勸帝親征,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不聽。吏部尚書王直率百官力諫,亦不納。”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是為了過一把征戰沙場、運籌帷幄的癮,將軍國大事視作兒戲。英宗率文武和官軍、私屬五十萬人倉促出征,八月大軍抵大同,一路上見到了明軍散落在沿線道路上的屍體,場面無比慘烈。前線逃回的監軍太監郭敬向王振彙報了慘烈戰況,並建議班師,王振這才建議英宗班師回朝。

但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王振的亂指揮則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後果。當時,最快的回京路線是經由蔚州從紫荊關入關,入關后皇帝和大軍就能確保安全。但是王振卻建議英宗率領大軍經由宣府回京,而宣府是王振的老家,王振希望英宗臨幸宣府,讓自己衣錦回鄉。但是半道上王振又害怕大軍踩踏自己在宣府的農田,讓大軍繞道,朝令夕改導致大軍耽誤了行程,而瓦剌太師也先率領的部隊則緊追不捨。

土木堡之變

八月十四日,英宗來到了距離懷來城二十里的土木堡,“眾欲入保城中,振輜重未至,留待之”,眾人建議英宗應趕緊入城保證安全,但是王振卻因為自己運送財寶的輜重車輛未至,想讓大軍等待自己的輜重車,於是大軍駐紮在土木堡,正是這樣一個荒謬的決定導致了英宗被俘。八月十五日,大軍被瓦剌軍隊包圍在土木堡,明軍突圍不得,全軍崩潰,英宗被俘,成了瓦剌也先的階下囚,成了明朝第一個被俘的皇帝。

英宗的被俘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荒謬!英宗挾仁宣之治的餘威,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倉促御駕親征,未遇敵而撤退,途中又因王振的胡亂指揮,導致大軍錯失數次脫險的機會,令英宗成為敵軍的階下囚,從起因、過程和結果來說都是荒謬至極。

弘光帝:冷漠

明英宗是明朝第一個被俘的皇帝,但是卻不是唯一被俘的皇帝,近兩百年後,又一位明朝皇帝成了敵人的階下囚,只不過這次俘虜明朝皇帝的人從蒙古人變成了女真人。

1644年三月崇禎皇帝自盡,五月大臣們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繼位,是為弘光皇帝。弘光帝接手的雖然是一個殘破的明朝,北京和北直隸被清軍佔領,陝西、山西、河南和湖廣等地則被李自成佔領,張獻忠割據四川,但明朝還保有江南半壁富饒的領土,還有淮北等地作為南京的屏障,此時明朝的形勢雖然差,但還沒有到山窮水盡之時。當年東晉和南宋的境遇也不過如此,甚至還要更差,但是卻依然堅持了上百年。

1644年形勢圖

但是,弘光政權和弘光帝本人卻對形勢表現出了極大的冷漠。一方面,弘光政權採取“聯虜平寇”的策略,對清朝消滅李自成冷眼旁觀,沒有半點“唇亡齒寒”之感。吳三桂降清後,弘光政權並沒有意識到清軍的威脅,反而為清軍擊敗李自成擊節叫好,甚至還欲與清朝“約為叔侄”、聯合剿滅李自成,殊不知應該聯合起來的是身為弱者的弘光政權和李自成,而不是與清朝聯合。

另一方面,則是弘光帝本人對於政治的冷漠。弘光帝出身藩王,自然也沒有接受過帝王的教育和歷練,而且明朝對藩王有著嚴格的規定,所以弘光帝對政治一竅不通。而從個性來說,弘光帝在藩邸時只知享樂,酷愛聽戲和飲酒。登基之後,馬士英和阮大鋮等人把持朝政,投其所好,讓其沉浸於溫柔鄉而不能自拔,故弘光帝常對身邊人說道:“天下事有老馬在,汝不必多言。”萬事皆託付於首輔馬士英,而馬士英卻並非能臣幹吏,一切所為只為保住自身權位罷了。

弘光帝像

如此,弘光政權如何能夠抵擋得住朝氣蓬勃的清朝?1645年正月,清軍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三月,豫親王多鐸率軍南征弘光政權。五月,清軍破南京城,而在此之前,弘光帝早已帶著后妃逃到了蕪湖靖國公黃得功的軍營之中。黃得功雖然忠心護主,但是卻在陣前中箭、不治而亡,而弘光帝則被黃得功營中叛徒作為獻給清軍的見面禮,一年後被清朝在北京處死。

弘光帝的被俘可謂是咎由自取,他繼位時的明朝尚有可為,卻因為他的冷漠導致南明失去了可以和清朝劃江而治的機會,令人扼腕痛惜。

隆武帝:不甘

弘光帝被俘後,南明經歷了潞王監國的短暫鬧劇(七天降清)之後,又迎來了一位新的皇帝——隆武帝朱聿鍵,1645年閏六月初七,朱聿鍵在福州登基稱帝。朱聿鍵原封唐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之後,因其父親不受祖父喜愛,朱聿鍵十二歲時就和父親一起被囚禁在王府之中,後因地方官員干預才得以繼承王位。繼承王爵後,朱聿鍵又因起兵勤王遭到崇禎皇帝的猜忌,被囚禁在鳳陽的宗室監獄之中,他的前半生可謂命運多舛。

因緣際會,因為潞王降清之時,寓居杭州附近的明朝藩王都被清朝招降而去,時為唐王的朱聿鍵並沒有投降,而是繼續南下躲避清軍,途中結識了福建軍閥鄭芝龍的弟弟鄭鴻逵,在鄭鴻逵的引薦下,鄭芝龍擁戴朱聿鍵為帝,堅持抗清。

隆武帝

正是因為隆武帝前半生的坎坷,所以他胸懷大志,在明朝每況愈下的情況下毅然地挑起了抗清的大旗,正如他閱兵誓詞所說的那樣,他希望能夠“恭行天討,以光復帝室;驅逐清兵,以纘我太祖之業”。

隆武帝繼位後,命令鄭芝龍派兵出福建以策應江西的抗清義師;又摒棄黨爭,收攬一切願意抗清的仁人志士,甚至連崇禎皇帝欽定的“閹黨餘孽”都不拘一格予以重用,“此後真正魏黨,亦與一概滌寬。但責後效,不計已往。”對於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他也極力拉攏以收為己用,他命督師堵胤錫將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改編為“忠貞營”,與南明軍隊聯合抗清。隆武帝的這一系列舉措,都只為一個目標——光復帝室。

但是事與願違,作為隆武朝的支柱,鄭芝龍並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實力為明朝收復失地,反而在清朝的誘惑之下選擇降清,隆武帝只能前往江西尋找抗清力量。不幸的是,1646年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曾皇后一行在汀州被俘,並於當日被殺,相信臨死之時的隆武帝心中滿是不甘,未能“驅逐清兵”恐怕是其一生之遺憾。

永曆帝:無奈

隨著隆武帝的被俘,南明的形勢每況愈下,清軍不斷向南推進,到1646年下半年之時,南明的領土已經縮小到剩下四川、湖廣和雲貴一隅之地,而且四川、貴州一部還掌握在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手中。而一個更加迫切的問題又擺在了南明官員的面前——誰來做皇帝?

1646年形勢圖

然而,在兩廣還真有合適的人選——萬曆皇帝的孫子、桂王朱由榔,桂王一系原封湖南衡州,崇禎十六年因張獻忠兵禍而逃亡廣西梧州。之後,朱由榔的父兄先後去世,朱由榔繼承了桂王爵位,後隆武帝被俘,桂王被擁立為帝,是為永曆帝,也是廣義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永曆帝生性懦弱,並不能擔當重任,但是他的運氣頗佳。清廣東提督李成棟的反正歸明,掀起了一波抗清高潮,原本岌岌可危的形勢得到了緩解。在李成棟反清失敗後,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又聯合永曆朝抗清,永曆帝和南明又獲得了喘息之機。

永曆帝劇照

但是,此時的清軍已經佔領全國大部分領土,再加上孫可望挑起的內訌,永曆政權和明朝註定不可能翻身了。1659年閏正月,永曆帝和文武官員在清軍的緊逼下已經退到了中緬邊境,在清軍的壓力下,永曆帝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南明文官官員和兩千多軍隊“盡釋甲仗”,進入緬甸境內,成了毫無自主能力的流亡政權。

1661年,吳三桂率軍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永曆帝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永曆帝動情地寫道:“將軍……即不為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

但是,永曆帝的悲鳴並沒有獲得吳三桂的絲毫同情,緬王將永曆君臣交給吳三桂。1662年,清廷昭告天下,以示“大勳克集”。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被吳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在小廟之中。

終永曆帝一生,為君是無奈之舉,為君之後,天下形勢已無挽回之可能,失天下、被俘殺都只能徒呼奈何。

參考文獻:《明史講義》、《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