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洪濤

【個人簡介】

洪濤,出生於鳳縣。自幼受家庭蒙養與薰陶,80年代曾追隨長安畫派著名畫家方濟眾、王金嶺先生學藝。1995年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高研班,師從賈又福、姚鳴京、張立辰等。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陝西省各屆畫院畫家,陝西美協會員,寶雞市職工文聯副主席,寶雞市職工美協主席,廣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1992年作品《流向延安的血脈》獲得全國鐵路美展一等獎;1994年作品《艱難的歷程》獲得中國文聯主辦的全國美展優秀獎;1995年作品《原生》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美展;1996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當代五人畫展;2000年作品《山野清風》入選中國美協舉辦優秀中國畫展覽;2000年《山野清風》作品入展中國美協在南京美術館舉辦的“民族魂、國土情”優秀中國畫展覽;2002年作品《江山無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全國美展;2003年國畫《清風》獲全國首屆水墨畫小精品銀獎;2005年參加《當代中國著名書畫家》邀請展;2006年參加首屆《水墨中國》中國畫學術邀請展;2009年作品《大山無言》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收藏;2014年作品《靜觀秋色》入選首屆當代中國畫大家小品畫邀請展;2015年作品入選當代中國畫百家扇面小品學術研究展;2015年作品《秋風過眼》入選當代中國畫大家小品畫邀請展;2015年10月應寶雞市人民政府邀請為高鐵南站貴賓室創作國畫《秦嶺春曉》。出版有《當代中國山水畫名家》、《洪濤水墨畫》、《當代名家洪濤畫集》、《首屆當代百家小品畫集》、《畫界名家》、《中國當代名家精品選》等。其作品被北京鐵道大廈、北京中國文物基金會等多家機構收藏。

【作品鑑賞】

傾情筆墨寫山水意韻

——記國畫家洪濤文/ 一鴻國畫從來都不是畫出來的,而是“寫”出來的,山水國畫也不例外,這與國畫一貫主張的書法入畫是分不開的,可見線條的語言藝術在寫意中的重要性。在國畫家洪濤先生的《仁者樂山》、《山水清音》、《山水暢想》、《高山流水》等多幅作品中,或長或短、或橫或豎、或疾或徐的線條皴擦得剛而不戾、柔而極韌,頗有力擔千斤之風骨,將山石、峰巒的蒼勁、渾厚表現得淋漓盡致,大有呼之欲出之勢。畫作《云溪尋夢》更是採用了多種短線條皴法,將臨江屹立的山巒飽受濤浪、風雨侵蝕而雖經滄桑斑駁卻依然蒼勁、偉岸之神盡顯,那斑駁的滄桑中彷彿訴說著流逝的時光卻又生機盎然,那蒼勁與偉岸中彷彿又飽含著山魂的神韻。畫家細膩的筆觸所描繪的山水早已把我們的心牽引到畫外的美妙意境中。無限的春山綠水讓我們心曠神怡的同時,不得不感佩洪濤先生山水作品中線條語言的精準性。其實不得不說這也是得益於洪濤先生於畫外多年勤習書法。李健在《書法通論》中言:“作畫而不通書道,則其畫無筆;作書而不通畫理,則其書無韻。”即使再忙,他也要每天擠出時間提筆對臨原帖,哪怕是寫上幾個字,他都會屏氣凝神,認真得像個小學生,數十載勤習不輟,反覆揣摩書法的運筆、力度與結構,感悟中國書法藝術的形、神、韻,並將其運用在繪畫創作之中。大氣、蒼茫、厚重的《張遷碑》是他特別鍾愛的,他自己都說不清已經臨了多少遍了,但是每一次臨帖他都會有新的感悟與心得。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勤奮,使他在山水繪畫的創作中能夠駕輕就熟地精準地把握、運用線條語言藝術。

在繪畫、書法之餘,洪濤先生最喜歡的就是看書和品茶。他常說:“讀書和品茶可以養性。” 他的藏書除了與藝術有關的以及哲學書籍外,最多的就是中國古典文學、經史子集等書籍。閒暇之餘,他會泡上一杯茶,然後就伴著茶香靜靜地沉浸於書中。至於品茶,洪濤先生對此更是有自己獨到見解,他常常自我解嘲地說:“這也是在欣賞藝術。” 一杯茶能品到這個境界遠遠不是附庸風雅所能及的。茶乃物之精華,經歷風霜雨雪的洗禮和歲月的積澱,歷盡滄桑卻依然醇香沁人心脾,故品茶也需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與歷練。都雲君子如玉,其實君子亦如茶。茶質樸得不飾浮華,亦真亦拙;茶性溫和,陳化得宜,久浸亦入喉回味悠長,陳茶之味亦溫亦醇,亦矜亦斂。這不正是君子之品嗎?洪濤先生的山水作品中散發著的讓人心懷無限美好憧憬的意境也猶如這歷久彌醇的陳茶之味。

洪濤先生淡泊名利、心胸豁達的性格氣度與文化修養,使他心境平靜,如古井澄潭,映照永珍。謙遜方能包容,包容方能豁達,豁達方能平靜,平靜方能明智,明智方能遠邃。書法、讀書、品茶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國畫藝術的領悟日漸深邃,摯愛之情愈加彌篤,也使他更加親近自然與山水。多年堅持不懈地深入生活採風、寫生,讓他由衷地熱愛山川的情懷與靈性。作品《大山生靈》、《青山伴春秋》就是他這種心懷的抒發。每每遊歷山水間,他總是要在山腳下、溪泉邊靜靜地坐一坐,不是累了,而是在靜靜地用心讀山水,傾聽山水心靈深處的梵音,《山有語》、《山境水意》就是他讀山水、諦聽山水梵音的心境寫照與感悟。如果沒有平靜的心境、敏銳的觀察以及對大自然內涵的深刻體悟,恐難理解、認同山水的真諦,更不會與山水梵音心生共鳴。西方色彩大師馬蒂斯他在自己的對藝術的訪談中就多次提到了自己對靜的追求:“一個人必須是平靜的,藝術不應當是煩惱或不安的,它應當是均衡的、純淨的、安寧的、平和的。”

中國畫的寫意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顧愷之的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意存筆先”就是要求畫家在動筆作畫之前,就已經有了對世界認知的整體看法以及整體的美學觀,然後再動筆作畫,將“意”落實到一筆一劃、一景一物,那就不再是單純的線條或符號,而是生動的有生命的。“意存筆先”作為中國造型藝術的精神要求是為大境界——整體觀照服務的,除了要求畫家做到目視心記、以情動物外,還必須有對人、天、地、自然深層關係的理性感悟,而這又恰恰是與畫家的學識、氣度、修養等心性完善與人格完善是密不可分的。畫為心聲,每一幅作品都是畫家個人修養、學識等世界觀、宇宙觀的袒露。在洪濤先生的山水作品中,既有峰巒的靜穆又有云靄的飄蕩,既有流水的潺動又有田園的閒然,既有勞作的安然又有撐船慢溯的適然,既有景物的實寫又有景緻的虛寫,既有高山大川又有恬靜的屋舍、閒遊的江鴨,既有漫象之美妙又有情象之真切,既有薄紗掩月的淡墨又有沉穩渾厚的重墨,既有氣吞萬里的恢宏又有以靜觀動的哲思。這虛與實、靜與動、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幅幅寧靜而又和諧的畫卷,是畫家洪濤先生用心用情為我們描繪的天國一隅,靜得怡然,美得安然又生機盎然。這既是畫家藝術風格的體現,又是畫家現代哲學觀的集中反映。永恆的靜、本體的靜能把我們帶入宇宙與心靈融合一體的美妙神秘的空靈世界。洪濤先生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寫景,寫心,進而昇華到天人合一的和諧美好的寧靜境界,使觀者的身心為之愉悅。黑格爾說:“作者的生活經歷、世界觀及其藝術意志是制約藝術作品風格特點的最根本、最內在的要素。”

《象傳》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洪濤先生在繪畫藝術上勤耕不輟,不斷進取,這其中的艱辛與甘苦自不必贅言。為了畫作構成和整體意境的需要而對繪畫形式語言進行多次的錘鍊與取捨是司空見慣的。甚至有的時候一幅作品完成了,但如果他自感不滿意的話就從不示人,當然也不會草草棄之,而是認真地找到不滿意的地方,結合整幅作品進行反反覆覆的揣度,並重新畫,甚至於擱置一段時間後再畫。這也許就是畫家痴迷於藝術而又難能可貴的進取精神吧。如果把畫家不斷進取、砥礪藝術看作是哲學意義上的“動”,那麼畫家的修身養性、涵靜包容就是哲學意義上的“靜”,“靜”錘鍊的是畫家氣度與心性,平靜豁達的心境才是睿智的,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一直砥礪前行的目標與理想。因此,這“靜”與“動”是完全符合現代哲學觀的,“靜”是“動”的基礎與歸宿,“動”是“靜”的階段性外化。欣賞洪濤先生涵靜包容的氣度與修養,更欣賞他的藝術作品帶給我們的自然、美好的和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