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緬甸曾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是如何由強盛走向覆滅的?

緬族當政的“蒲甘王朝”,曾有過國力強盛、疆域遼闊、農業發展勢頭迅猛的“盛世”。

但從十二世紀後半葉開始,“蒲甘王朝”有了走下坡路的趨勢,國內經濟逐漸衰落,國家整體狀況越來越不如建國初期,最終被撣族人取而代之。

一個國家由興盛走向滅亡是諸多因素交織引起的。“蒲甘王朝”也是在內因和外因影響下,一步一步走上亡國之路的。

蒲甘統治階層“太作”又無治理才能

“蒲甘王朝”由強盛走向滅亡,是“自作孽不可活”,蒲甘統治階級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

一是,蒲甘統治者昏庸無道,不好好治理國家,只會在富裕後敗家。

二是,蒲甘統治者陷入了建塔執念,讓原本普渡眾生的佛教魔化為欺壓百姓的“惡鬼”。

三是,蒲甘統治者對重要的生產資料如土地、奴隸管理不善,喪失了對資源的管控權,最終拖累了國內的經濟發展。

1、享受毀了王朝前程。緬甸的“蒲甘王朝”前身不過是隻有20多個村落聚集的小鎮而已。在偉大英勇君主阿奴律陀王的努力下,緬甸歷史上統一的封建王朝才得以建立。所以說,“蒲甘王朝”是緬甸人白手起家“打”下來的天下。

但歷史上的統治者總逃不出“創立者艱苦奮鬥,守業者貪圖享受”的魔咒。“蒲甘王朝”也是如此。

“蒲甘王朝”強大後,統治階級只知道貪圖享受,生活過得紙醉金迷,日常用度極其地鋪張浪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民眾,廣大勞苦民眾成日裡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每年都要向當地諸侯繳納地租,還要敬獻諸如大象、珠寶、金銀、棉布等貢品。民憤、民怨極大。

2、建塔傷了國之命脈。阿奴律陀王建立“蒲甘王朝”後,把佛教定為了緬甸的國教,不遺餘力進行弘揚。但蒲甘歷代君王在對待國教這件事上做法“過頭”了。

統治者廣建佛塔後,造成了國家經濟日趨衰弱,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緬甸史》中曾記載著,“蒲甘王朝”的歷任君王,都是妄自尊大的暴君,執政期間對宗教偏愛有加,把心思都花在建造塔廟上。民間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建成之日就是國家化為灰塵之時。”

緬甸的“蒲甘王朝”建造佛塔是很瘋狂的,完全將國家的興亡拋到腦後。君主們一門心思撲在造塔上,平日只知道四處出巡,找尋建塔的風水寶地,大量侵佔土地。

在用國家財政資金時從不精打細算,把大鉅額的資金都用在建塔上。而財政資金都是透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得來。民間大量的壯丁被強行招募去服役造塔,造成了大量的農田荒廢,稻穀等莊稼顆粒無收。

各種佛塔建造完畢後,佛教的發展和傳播需要人,緬甸境內的大量人口被迫落髮為僧,不再從事生產經營,也不再負擔繁重的賦役。但統治階級繼續廣建佛塔需要資金,這一切的開支最後都轉嫁到了普通勞動人民身上。

蒲甘民眾身上的賦稅加重,讓民眾不得不為了生存而起義。當時緬甸境內戰亂四起。一個國家最怕戰爭、起義,這會對一個國家造成重大傷害,不但民眾流離失所,國家經濟也會受到重創。失去了民眾和經濟支援的國家,自然會在風雨中飄搖。

“蒲甘王朝”統治者的建塔戰略,猶如是推翻了多米諾骨牌,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推倒了原本的“帝國大夏”。

3、生產資源不受管控。“蒲甘王朝”能強盛起來主要靠兩大生產資料,一是土地,二是奴隸。“蒲甘王朝”衰敗也和這兩大“發財”資源流失有關。

“蒲甘王朝”建立之初是將土地資源這一重大生產資料掌控在君王手中的,土地是被國王所壟斷的。在發展過程中,國王透過分封或是捐贈的形式,把土地的使用和稅收權利轉讓給了官吏和寺廟。國王手中可以生錢的土地資源少了,自然財政收入就少了。

“蒲甘王朝”的歷代國王都會將大片土地大方賞賜給寺廟。土地給了寺廟就產生不了經濟效益,既不用繳稅,也不能用作經營。

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後,緬甸國內經濟自然會越來越不景氣。到了“蒲甘王朝”的後期,13世紀初時,寺廟佔有的土地已經遠遠超過國王掌控的土地,這嚴重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基礎。

統治階級還一味地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愚蠢做法,只會加強還處於他控制下的人口剝削。這就加劇了國家的階級矛盾,普通民眾對統治階級恨入骨髓。

“蒲甘王朝”存在著大量奴隸,奴隸是當時最有用的勞動力,對於“蒲甘王朝”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蒲甘碑銘中就可以知道,碑銘關於奴隸的記載是大量的,比對其他任何階層居民的記載都要多得多。據統計11世紀到13世紀期間的400塊碑銘,有216塊碑銘中提到了奴隸。

“蒲甘王朝”緬甸人少地多,土地資源豐富,幹活的人力資源相對較少,奴隸作為壯丁,可以說是重要的財產。但到了“蒲甘王朝”後期,奴隸管控權卻不在國家手中。國家喪失了寶貴的人力資源,自然會走向衰弱。

緬甸外部勢力虎視眈眈

“蒲甘王朝”被代而取之是因為外部勢力嗅到了可以吃的貓腥味。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法則。國與國之間也是如此。

1、周邊的撣族一直在等待機會。“蒲甘王朝”末期,周邊的民族如撣族、孟族、若開族,都各佔據一方,積極開展國防、經濟和文化建設,各族的實力日益增強。

尤其是撣族人,他們的擴張勢頭已經顯現,他們一直在努力向南方和西南方遷徙,甚至明目張膽地進入了緬甸境內和緬族人雜居,有一部分的撣族人還在緬甸境內定居下來。

2、蒙古軍隊入侵是“蒲甘王朝”名存實亡的導火索。“蒲甘王朝”時期,正值中國的元朝忽必烈的統治時期,蒙古軍隊以中國西南部為基地,向緬甸、爪哇等國發出了進攻的訊號。

起初,中國元世祖忽必烈派出了使者出訪“蒲甘王朝”。“蒲甘王朝”國王對於中國的元朝忌憚,也派了使者回訪元朝。兩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但當元世祖再次派使者訪問“蒲甘王朝”時,元朝使者卻一去不復返。這大大惱怒了元世祖。

《緬甸史》中記載說,元朝使者拜見“蒲甘王朝”的國王時,沒有遵照“脫鞋”禮儀,因不肯脫下馬靴而被國王處死了。

“蒲甘王朝”自知犯下大錯,他們直接來了個先下手為強,發兵數萬攻打中國雲南。雲南省也不是省油的燈,立馬把軍情上報給元世祖。元世祖本來就對使者被殺一事耿耿於懷,立馬派軍隊中的精銳部隊支援雲南。

雙方在雲南境內進行了激戰,“蒲甘王朝”的軍隊實力太弱,根本抵擋不了勢如破竹的元軍,只能敗下陣來,退回緬甸境內。元軍由於不熟悉緬甸地形,當時並沒有進行追擊。但元世祖已經決定斷絕與“蒲甘王朝”的交往,並誓要武力征服“蒲甘王朝”。

之後,元世祖派了蒙古軍隊進攻“蒲甘王朝”。一舉成功後,直接將蒲甘王軟禁起來。“蒲甘王朝”派出了高僧專門來到中國與元朝王室進行談判,以期望和平解決。加上緬甸區域氣候炎熱,蒙古軍隊水土不服,根本適應不了,最後全部撤離緬甸。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撣族一直以來就對緬甸虎視眈眈,好不容易等來這千載難逢的機遇,怎麼肯放棄。撣族在蒙古軍隊撤退後,乘機控制了蒲甘王朝及緬甸的領土。

小結

“蒲甘王朝”的崩潰、滅亡是內憂外患的必然結果。

從內因上分析,“蒲甘王朝”後期統治者只顧自己利益,貪圖享受,盲目崇拜佛教,以致於修建寺廟而勞民傷財,損傷了國家的經濟基礎,造成了嚴重的階級矛盾。失去民心和金錢支撐的“蒲甘王朝”自然難以為繼。

從外部環境上看,周邊國家在不斷強盛、崛起,這加速了“蒲甘王朝”走上滅亡的程序。強國征服弱國,擴大自身的版圖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蒲甘王朝”當初也是在征服中建立起來的,君主守業時抵擋不了外部“豺狼虎豹”的進攻,自然會丟了家業,讓國不復存在了。

“蒲甘王朝”滅亡的根本在於,歷代君主“不著調”,自己種下了滅亡的種子還渾然不知,任性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歷史演進的程序,告訴我們,勵精圖治、愛民如子的“明君”能讓國家富強、繁榮,渾渾噩噩、作威作福的“昏君”只能是個“敗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