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慈悲,我是"某道長",這樣的自我介紹合適嗎?

見到了道人該怎麼稱呼?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說,應該抱以拱手禮,並稱“道長慈悲”。這個回答,是可以打滿分的。但若是把這個問題換過來,某某道人在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是否也應該自稱說“我是某道長”呢?

有些修行人,不知修行多少年,也不知德行如何,在善信和世人面前往往自稱“道長”,就身為“過來人”的筆者這位“老道童”看來,這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容易自毀修行,墜入深淵。

《太霄琅書經》裡面說到“人行大道,號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士,故稱道士”。

“道長”是教外人員對修道之士的一種尊稱,也是一種尊敬,修道之士沒有自己稱呼自己為道長的,這樣一來,未免有妄自尊大之嫌。

一個修行者,從踏入道門第一天起,就必須要累積功德和修行,也就是要具備修行人應該有的品德。這個品德說起來也不難:

首先要有敬心。敬心是基礎,對“大道”懷有崇敬之心才可以用真心和畢生精力去參悟它,研究它,尊行它。

其次要有苦心。“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立足自身條件,用道術洗滌我們的心靈,用德術修正我們的行為,這樣才能有所建樹,有所成就。

最後是誠心。“誠”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宗旨,要求我們不論做事做人都要光明正大,要有信用,要有良心,這是我們道德修養的方法和境界。《禮記·中庸》就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總而言之,要想作為一個道士(道長)就必須具有:齊同慈愛的包容精神、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抱朴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學說、天人和諧的生態智慧、清靜恬淡的人生境界、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等,為信眾提供不斷完善自我、昇華人生價值理想、有益健康身心、有益社會發展的思想文化啟迪。要針對信眾的文化意識和精神需求,隨方設教,不斷完善道教的文化體系,完善道教傳播道德教化的方式,使道教文化能更好地融入信眾的生活,更好地給人們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務(張繼禹道長語)。這樣的修行者,才擔當得起“道長”這一神聖稱謂。

修行沒有止境,我們都還只是觸控到了一點點皮毛。因此,在我們沒有確認自己的行為已經達到上述修為之前,萬萬不可自稱“道長”,甚至以“高道”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