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何推恩令稱為第一陽謀?堪稱無懈可擊的存在,唯有一種方法可破

在所有的計謀裡面,陽謀是最為經典的。正是因為它的光明正大,因而也是防不勝防,以至於即便是明明知道對方是在挖坑,也不得不跳下去。

有很多的史學家對於漢武帝頒佈推恩令的意義,只停留在削弱諸侯各國的政治軍事實力這個層面,當然這是主要的方面。然而更為深層次的是,推恩令是在為漢武帝的皇權地位的再次背書。

原本這樣的承襲也沒有問題,畢竟是老劉家的血脈,但是卻違背了嫡長子繼承大統這個祖訓。在劉邦的其他的後代來看,既然老四能夠成為接班人,老二老三是不是也可以做這個皇帝?

因此上,推恩令的出籠,儘管矛頭直指諸侯,但實質上,為漢文帝正名才是最為本質的要求。因為推恩令最核心的就是不推崇所謂的長子承襲的優越地位,每個兒子都對父親的封地有平等的分享機遇。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推恩令”削弱了嫡長子在繼承封地的一種特權,激發了諸侯的後代們對於父輩封地的貪婪之心。因為在以前,諸侯死後,他的封地由嫡長子全權繼承,而長子以下的眾兄弟們,只有跟著喝湯的份。

這還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原先的一塊封地有一個兒子承襲,現在倒好,因為推恩令,一塊封地被分割成好幾份,看起來諸侯數量多了,但是每一個諸侯的封地卻在以幾何速度減少。

如此一來,諸侯們即便是想要鬧事,單個的實力難成氣候,大家能夠團結起來一直反抗朝廷,這種協調性幾乎為零。

首先,漢武帝崇尚儒學,尤其是重視仁孝,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兒子要孝順老子,臣下要忠於皇帝。

再延伸一點就是,兄弟之間要堅守孝悌的底線。弟弟敬愛兄長就是悌,反過來,兄長愛待弟弟就是恭。而作為兄長,愛待弟弟最常見的也容易做到的,

文景之治,看起來一片祥和,而實際上卻暗藏殺機。這主要是各地的諸侯勢力日漸強盛,已經威脅到中央集團的安危。

史書記載,在當時,中央所能掌控的地盤只有十五個郡縣,而地方諸侯國管轄的郡縣已經達到四十個,遠超中央的一倍還多。

更要命的是,諸侯國在自己的封地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可以自己鑄造錢幣,可以招兵買馬,可以製造兵器,至於稅收什麼的款項,朝廷也拿不走一分錢,妥妥的獨立王國。

隨著“推恩令”的盛行,之前沒有繼承權庶出子弟就可以分享到領地紅利,諸侯國的封地也順利的得到肢解,時間一長,原先的一個諸侯劇增為三個四個甚至更多。

在封建社會,皇帝為了奪回主動權,不得不採取這樣的措施,而推恩令這種謀略就可以劃分到陽謀這個系列。

正是因為使用的理論是堂堂正正,是大家都認可的,因而即便是覺得不妥,還是忌憚輿論的壓力,只好忍氣吞聲,勉強為之。

當然,凡事都有解,推恩令這個陽謀理論上也是有破解之術。我們假設諸侯們只有一個兒子,皇帝的招數可就不靈了。

叫人鬱悶的是,這種可能性在封建社會幾乎為零。在男尊女卑的社會習俗下,無後為大是不孝之首,有哪個皇親國戚諸侯王國沒有三妻四妾,至於兒孫滿堂更是家境盛世,還有誰會崇尚三代單傳?

於是陽謀成功變現,諸侯落地成盒,此題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