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魯迅講: “人往往憎和尚, 而不憎道士, 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現在是一個信仰自由的社會,人們心中某種程度上都會有自己的信仰,不管是佛教,亦或是道教,在中國都有著很長的發展史。當我們談起魯迅先生時,通常想到的是他犀利的作品及文字,有人將他和宗教聯絡起來過嗎?他為什麼會說“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這句話呢?

先來說說魯迅先生對於道教的這一看法,他在自己的許多作品中實則都對道教進行過批判,但這並不代表著他不認同道教。相反,魯迅很推崇道家思想,不然也不會說出“中國文化根底在道教”這句話來,嚴格意義上,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如果若想理解這句話,我們不妨從以下兩點來看看。

一、佛教從印度傳過來,自我們信仰或推崇時就沒有說特別窮的時候,而道教就不一樣了,它不但窮還弱小。經常會看到說道士隱居,那些靠在百姓面前忽悠幾句的和尚口袋都是鼓鼓的,人們不喜歡看到有錢的和尚。越是弱小的,就越是喜歡,苦道士一定程度上似乎符合了大多數人的心理。所以是同情弱勢,憎恨強大的。

二、再一個,佛教倡導的是看破紅塵,脫離七情六慾的困擾,六根清淨。但是這對於很多人來說幾乎是很難實現的,有些人會因此陷進去,從而憎恨佛教。而國人在求神拜佛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想必大家都清楚,但是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它素來提倡心中有道就行,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你去怎樣,不但有惡神還有善神。

三、道教有自己的特色,不會刻意的像佛教一樣壓抑自己的慾望,但這也並不能說明什麼,魯迅先生想要表達的也有可能是對國人的固守本土化的一種批判吧。

這句出自於魯迅先生《小雜感》中的話似乎從一出現爭議就有很多,其實孰是孰非,只能說和魯迅先生當時面對的境況有很大的關係。道教灑脫,佛教修廟建寺,導致人們對它的感覺難免會不那麼純粹,至於別的理解,歡迎大家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