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新民藝評|敏銳 活力 多元 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看片札記

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具特色的部分,在筆者看來當屬“一帶一路”電影單元。每一年,沿線19個歐陸國家生產的電影,總以其題材的多樣,色彩的斑斕,帶給影迷異常豐富的體驗。電影節吸引人的有三點:一、電影節的趨向性,每年6月舉辦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入圍新作基本都會在滬過路;二、跨文化的多樣性,增進和發展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合作和交流,電影是文化溝通的一把鑰匙;三、小語種的稀缺性,受人口和市場所限,很多小語種國家的電影本身就是小製作,其展映的意義不言而喻。

今年,“一帶一路”國家報名參展的數量達到1136部,同審美上日趨單一的好萊塢商業電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者鼓勵原創,緊扣現實,立足本土,提倡創新,僅以本次電影節的幾部中東、中亞和南亞電影為例,其創作上的敏銳、活力和多元,令人印象深刻。

圖說:《記憶之盒》 資料圖(下同)

題材|熱點時事的“記憶之盒”

同政治的密切關係,已經成為中東電影的標誌。作為西亞唯一擁有較為成熟電影產業的國家,繼《何以為家》後,黎巴嫩帶來了角逐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記憶之盒》,片子拍得像是致貝魯特的一封情書。蒙特利爾的移民家庭、三十年前的尼康相機中尚未沖洗的膠捲、幾盤錄音卡帶,封存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戰火以及母親的不羈青春。戰爭的創傷透過一對母女彌合代際衝突的溝通展現出來。全片糅合了大量歷史記錄手段——錄音、照片、插畫以及筆記和現實敘事相互閃回,懷舊氣氛濃烈,結尾卻過於圓滿。

題材大於故事,成為中東電影進入國際電影節的潛規則。同樣受到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的,由法國投資、亞美尼亞女導演執導的《如果風墜落》直接取材於納卡地區的衝突,影片圍繞卡拉巴赫的一座廢棄機場的復航故事,對映著高加索地區的戰火與和平。可惜,導演對故事把控欠火候,結構略顯鬆散,角色也不清晰,兩條敘事線索,像平行的跑道,沒有交集。

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得主伊朗電影《荒野之原》,故事聚焦伊朗北部庫爾德人居住區,用長鏡頭、黑白色、同期聲和非對稱構圖,譜寫了一家小磚窯廠倒閉的輓歌,反映了社會動盪帶來的產業凋敝。黑白影調是蕭條現實的寫照,對於習慣了彩色的人,不止是一種挑戰。

圖說:《如果風墜落》

型別|犯罪倫理的“貓鼠遊戲”

融合中東、東歐和西歐混血氣質,既傳統淳樸,又不失現代感,是土耳其電影的特色。土耳其電影《困在系統中的人》是高階感十足的金融題材,表現討債公司的高智商鬥智,“套娃”式結構的劇情,層層剝繭,環環相扣,最後是大反轉的結局。女主酷似妮可·基德曼,表演十分線上。“做獵手,還是做獵物?”一語道破了金融界債權人和債務人互相依存、互相吞噬的生存遊戲。

作為本屆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土耳其犯罪倫理片《純白》還是有一些餘味:美領館對面的照相館,被大雪掩蓋的罪惡,主人公掙扎在道德和慾望之間,三次蟲子的隱喻點明人性是如何墮落的。導演始終賦予觀眾全知的視角,類似伍迪·艾倫的《賽末點》,對兇手來說,脫罪洗白靠的是一點運氣,無需懺悔,只要發願。每年的上海電影節上,土耳其電影都不容小視,尤其在商業電影的型別片製作方面,在突厥語國家中處於領先。

國別|南亞次大陸的“裂愛關係”

印度電影是每年電影節的引進大戶,透過電影節視窗,打破觀眾對南亞次大陸的刻板印象。“美國科學家居然研究一隻蚊子的旅程?白人對什麼都感興趣,所以領先我們幾十年,而我們只能過這樣痛苦殘破的生活。”印度電影《里程碑》中卡車司機這樣感嘆。這是北印度底層勞動者的生活,大叔是為躲避海灣戰爭,從科威特到德里謀生的貨車司機,片子拍得含蓄,把一切社會背景隱到幕後——罷工、喪偶和背痛,指的是緊張的勞資關係、沒有愛的婚姻和不可抗拒的衰老。

北印度電影沒有火熱的歌舞,只有冰冷的社會現實。以金奈為中心的泰米爾語電影,則呈現著和孟買、海德拉巴回異的南印度風格,更加濃烈的戲劇衝突,更加綿長的幕前歌舞。《英勇贊曲》取材於德干航空的真實故事,廉價航空的崛起,打破了固化的階層。貧富對立的主題,加上愛情的調味劑,包裝成平民熱血勵志故事,這是印度電影最喜愛的開啟方式,電影於民眾好像連環畫,通俗不奧,淺近熱鬧。《裂愛關係》讓人看到印度電影的現代性一面。這部得到奈飛投資的懸疑片,聚焦經濟高速增長後動盪的婚姻,一場家暴引發的自我剖析,全片嚴格遵循戲劇的三一律,採用了美劇節奏,英劇對白,西班牙式的反轉。看過上海電影節上的印度電影,你會明白,正是這種豐富性和多樣性,使印度電影能在南亞次大陸保持著90%的本土市場。

主題|女性電影的“別無選擇”

性別議題,是電影節上的永恆母題。豐富的女性電影創作,也是上海電影節的一大特色。來自喀拉拉邦的印度電影《味美色辛》(片名中譯很莫名,應譯“偉大的印度廚神”)主題深刻,乍一看以為是美食片,結果做菜只佔了三分之一,一半的篇幅拍了洗碗和清理廚房,折射勞動婦女嫁入上層社會的悲劇命運,在夫權(男子)、神權(宗教)和父權(傳統)三座大山壓迫下,被奴役的老婆終於揭竿而起,做回自己。廚神其實是反諷,廚房暗喻女人一生的囚牢,上流社會充滿光鮮禮儀,關起門來只有無盡的眼淚。

圖說:印度電影《味美色辛》

根據賈斯坦邦民間傳說改編的克什米爾電影《牧羊女與七首歌》是一部詩化風格的民族誌電影。“那條蛇重得動都動不了,可是一蛻皮就又迅速遊走,是否皮囊才是我們的問題?”全片用七首民歌相串,表現一個牧羊女從順從婚姻走向自我覺醒的過程,羊在片中通篇都是女性的隱喻,最後,女人選擇了蛇作神祇,在克什米爾雪谷中以身獻祭,完成了對生死的超越。

伊朗電影總是帶你通向無解的現實。去年東京電影節首映的《別無選擇》結構精妙,主題深邃。它用“三個女人一臺戲”的方式,隱喻伊朗社會的代際困境,每一個階層都是理所當然,每一個個體都是別無選擇,倫理、道德和法律層面的拷問,看得你窒息。這又是一部沒有父親的伊朗電影,婦女和兒童……(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