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田舍郎棄農從商,混跡於商幫之中,看我大明商人的傳奇人生

大家好!我是一位來自明朝正德年間的商人。不,準確地說,那時我還是個農民,但我最終透過自己的努力逆襲成功。從農民到工人到商賈,從一貧如洗到腰纏萬貫,我有著頗為豐富的人生經歷。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說說歷史上輝煌一時又飽受爭議的年代,明朝中期商道上的那些事。

一:棄農從商,看明朝商業崛起的背景

正德年間,我出生於南方一農戶家,祖上是勤勤懇懇的莊稼人,世代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雖說日子過得清貧了些,但還算安穩,不愁生計。你可別小瞧我們農民哦!要知道在我們古代,職業由高到低大體分為四類,即士、農、工、商,我們農民排在第二呢,僅次於那些當官的讀書人。本朝的太祖皇帝也出身於農家,而且還是佃農之家(自己沒有地,靠給地主種田維持生計),地道的放牛娃。正是在太祖皇帝‘’洪武之治‘’的關照下,我們農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可日子久了,社會發展方向逐漸發生了變化。到我祖父那一代(天順到成化年間),農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為何如此?來看看我們的負擔有多沉重。當時有種說法,‘’南人困於糧,北人困於役‘’。就拿我們的賦稅來說,稅收在分攤上很不公平,很多豪門大戶根本不交稅,稅收反倒壓在我們這些小民身上。有些村民因為交不起稅,入不敷出,不得已變賣自己的農田,去租官田來種,說交稅的生活還不如做佃農呢。有些農戶乾脆棄田逃走。走了的那戶不要緊,可當地的稅卻不減,仍然分攤到剩下的各戶。而被遺棄的土地被那些豪門大戶兼併。我們普通農戶既沒有撈到一分田,還要為逃走的人的稅收買單。這還不算,如果碰上洪澇旱災,更是苦不堪言。那一年,遇上旱災,地裡幾乎顆粒無收,可稅收卻不給減免,這可難為我了。赤裸裸的剝削與壓榨!最後,我迫不得已變賣土地,奔走他鄉,另謀出路。

莊稼人沒田種能幹什麼呢?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當時社會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明朝中期,商業化加劇,加上政府推出一系列利於經商的政策。大批農民改行務工或經商。我也加入其中,打算去江南一些發達地區碰碰運氣。

不僅我們農民,很多讀書人也改行從商了。因為社會人口大增,而科考的錄取名額沒有多大改變,導致仕途之路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商業的空前發展,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多,士子們也對此產生了興趣。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跟錢過不去!窮苦農民選擇棄農從商,無路可走計程車子毅然棄儒從商,社會上一大批來自各行各業的人都步入了經商之路。

同時,朝廷的一系列政策也無形當中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商機。比如鹽業,這裡面有著巨大的利潤。在以往朝代,鹽業一般是官營的,被政府壟斷,嚴禁私營販賣。到了本朝得以放寬條件,民間可以合法經營鹽業。商人有了錢以後,又從鹽業市場逐步向其他方向拓展,滲透到更多的行業中。再有,朝廷對商業徵稅很低。江南地區出現了很多以商業為主的城市。比如蘇州,手工業市場很好,紡織廠不全是官營的,也出現了很多私營的紡織廠。高度發達的商業市場同時也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我此行正打算去蘇州,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二:混跡於商幫之中,看明朝商場眾生百態

初到蘇州城,我被眼前的繁華深深吸引住——海陸珍寶,紗羅綾緞、珠寶玉石,百工技藝,富商巨賈,多聚於此。閶門(蘇州城西門)、碼頭之間,‘’楚商閩舶,輻輳雲集‘’。這裡的‘’碼頭‘’是指貨物的集散地,每天有大批的物資和商品在這裡運轉。‘’蘇杭之幣,淮陰之糧,維揚之鹽,臨清、濟寧之貨,徐州之車驃,京師城隍燈市之古董,無錫之米,建陽之書,浮樑之瓷……‘’明代有很多這樣的大馬頭,多分佈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

我在這裡找到了一份工作,負責給往來的船隻搬運貨物。這活很辛苦,我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也樂得其所。雖然收入很低,但勉強過得下去。關鍵是不用像以前種地那樣為交稅而發愁了。每天碼頭上來往客商很多,交易頻繁,在這裡我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經常聽到很多趣聞,我在這裡工作生活了幾年,真是大開眼界。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一個鹽商老闆,他正好缺一個夥計,見我能吃苦耐勞,人又機靈,便叫我去做工。我對這突如其來的機會十分珍惜,每天兢兢業業,不辭辛勞。一邊幹活,一邊學習技能,又利用工作便利廣交好友,擴充人脈。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夥計,但也有機會接觸到上流社會的人。原來這些富商巨賈也好與名仕結交。尤其是我的老闆,一個地道的徽商,可他完全不像一個身上沾滿銅臭味的商人,更像個儒生。外表儒雅正派,平時喜歡舞文弄墨,附庸風雅。也時常出入風月場所,與文人士大夫有著相同的生活方式。這也是當時富商生活的真實寫照。

此時,商幫開始盛行,勢力範圍很大。商幫是以地域劃分的商業集團,比如晉商、魯商、徽商、浙商、閩商、潮商等。其中勢力最大的要屬晉商和徽商,而他們的崛起都和鹽業有關。至於商幫是怎樣崛起的?聽我給你細細道來。

食鹽作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且穩定,鹽業利潤巨大。明朝初期,太祖皇帝的‘’開中制‘’給了一部分商人合法售鹽的資格。那時政府公開招商,商人只要替政府運送軍需物資到指定邊地,就可換取鹽引,商人憑鹽引即可到鹽場換取食鹽來銷售,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當時,佔據地理優勢和邊商身份的山西晉商得以發展壯大。晉商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到了明朝中期的弘治年間,又推行了新政策——改‘’開中制‘’為‘’開中折色制‘’,商人無需運送物資到邊地,直接向有關部門交納現錢即可獲得售鹽資格,條件再度放寬。因為安徽兩淮鹽場產鹽多,這給徽州人民帶來了巨大方便,徽商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徽商行事風格獨樹一幟。手握大筆財富又常與名仕交往,追求儒家倫理,品德深厚,又有儒商的美稱。

三:明朝商業巔峰時刻,厲害了我的國!

我在江南一帶摸爬滾打多年,賺了些錢,也累積了一些社會資源。此時,已是不惑之年,眼看時機成熟了,我開始自主創業,開了一家典當行。在我們圈子裡流傳著這樣的一件事:有一位徽商名汪通寶,開有一家典當行。一日一位老顧客朱秀才前來,存了500兩銀子,而後外出遊學,多年未歸。後來經打聽,朱秀才已客死他鄉。汪通寶為此感到惋惜,讓賬房算一下朱秀才存有多少錢。結果一算,連本帶息有一千八百兩銀子。賬房夥計為此慶幸,人死賬消,這筆錢可納入自家口袋了。可汪通寶卻不以為然,他費盡周折終於找到朱秀才的家。家中尚有朱秀才年邁的雙親,他們以為汪通寶是來要債的。經過一番解釋,汪通寶把錢如數交給了朱秀才的父母,兩位老人對此感激不盡。汪通寶的事蹟流傳甚廣,我一直把他當做楷模,在我經商之路上,一直堅守誠信經營的原則,從不貪圖不義之財。

到了隆慶年間,一個重磅訊息來襲,隆慶帝解除部分海禁,允許私人合法地開展對外貿易,史稱‘’隆慶開關‘’。期間,在福建海澄的月港開放了口岸。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港口,但抵擋不住商業的浪潮,海上貿易呈現噴井式爆發。

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高潮。我朝的絲織品、茶葉、瓷器、鐵器等深受外國人喜愛,得以大量出口,這樣白花花的銀子大量流入明朝。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東南沿海各地湧現出一大批富商巨賈,閩商得以振興。同時也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隆慶初,僅月港一地,‘’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

隆慶開關是繼鄭和下西洋之後對外交往中又一重大事件。而前者為國家帶來了實質上的利益,後者更傾向於宣揚大明國威。

在這種商業空前繁榮,商品、貨幣高度流通的大環境下,我的典當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又在浙江、福建一帶開了許多分店。就這樣,我從食不果腹的貧民搖身一變,成為腰纏萬貫的富商了。

然而,在古代我們商人的地位普遍偏低,幾乎處於社會最底層。在以往朝代,國家對商人的行為活動管控非常嚴格。平時連穿著打扮,出行交通工具都有明令限制。比如以前農民可以穿絲綢衣服,商人卻不允許,只能穿粗布麻衣。出行方面,馬車、轎子都不能坐。是不是過分苛刻了?可現如今,商人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明朝中期政府一改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政策,放開了對商人的各種禁令。規矩沒那麼多了,別說衣服了,只要有錢,轎子都隨便坐。這裡要感謝明朝中期的統治者,他們推行的國策無意中推動了商業的發展,也給了我們商人莫大的包容與支援。商人還可以入士為官,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稱叫商士。而有些官宦人家也摒棄了以往對商人的偏見,甚至加入我們的經商行列之中。

四:明朝商賈對社會的貢獻及影響

在眾人眼中,我們商人就是一群唯利是圖,利慾薰心的小人。做生意利字當頭,的確有一些同行玷汙了我們的群體形象。但我們當中不乏有品德敦厚,正直誠信的義商。

我朝很多商人為國家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我們圈子裡有位晚輩名陳振龍,萬曆年間福建人,他棄儒經商到了菲律賓。發現菲律賓到處種植一種叫甘薯的農作物,產量極高,可以當主食吃。他決心把甘薯種植技術帶到家鄉。於是,冒死從西班牙殖民者的手中弄到一株甘薯苗,並機智地躲過了海關檢查。回國後,他悉心培育甘薯苗,終於栽種成功,結出大量甘薯來。這下解決了國內的饑荒問題,造福萬民。

我國古代的農耕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我們明朝在農耕文化的軌道上發展出一個商業高峰。商業的高度發展促進了商品的高速流通,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使一部分人富裕起來,同時帶動了經濟增長。國家稅收很大一部分來自商業。就拿隆慶開關時月港的關稅這一項來說,從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佔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稅收近三萬兩白銀,這筆錢也為日後張居正的改革打下了經濟基礎。

嘉靖年間,王陽明說道:‘’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士、農、工、商各司其職,都為國家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商人同樣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群體。

明朝商場風雲變幻而又妙趣橫生,或許只有過來人才能領略其中魅力。而我只是商海浪潮中的滄海一粟,我不入朝堂,不懂政治,不懂黨爭,僅以個人的所見所聞來訴說這個時代的故事。作為大明商人,我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