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俗語"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有道理嗎?聽長輩咋說

《禮記·檀弓上》

自古以來,人死之後就要入土為安,由此也誕生了墳墓。“墳”這個字最早的意思是指一些比地面高的土堆,《禮記·檀弓上》有記載:“古也墓而不墳。”後來“墳”和“墓”的意思逐漸統一,都是指人死之後進行安葬的地方。

我國古代婚喪嫁娶的禮儀非常繁複,在舉辦喪葬活動的時候同樣如此,對於墳墓的規格、棺材的種類、舉行喪禮時的服飾、流程、行為舉止,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拜,甚至應該怎麼哭,哭的聲音是大是小,要哭多少聲等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一整套喪禮完成之後,年紀大的人禁不起折騰,一不小心又得再辦一次喪事了。

不過這些禮儀大都是針對統治階級,對於很多連肚子都填不飽的社會底層人民來說,辦喪事就要簡單得多了。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他年少時過得極為悲慘,當自己的父母和長兄因為瘟疫去世後,朱元璋連不但連棺材都買不起,而且就連為親人下葬的地都沒有。

最後還是在一位鄉親分了一塊地讓他埋葬家人。朱元璋用一些舊衣服破被子之類的東西將親人勉強包裹起來,埋進土中。在這種情況下,哪裡還顧得上什麼禮儀。而一旦當人們遭受戰亂、大饑荒或者大瘟疫的時候,恐怕連將遺體埋進土中都做不到。

不過,由於古代中國人一向有祖宗崇拜的心理,所以只要不是由於家境實在過於貧困,大多數人還是會傾盡全力的為自己的長輩舉辦葬禮。上層階級在舉辦各種儀式的時候,有著特別多的講究,可說是觀星望氣,一個不缺;風水五行,全部必備。

在舉行葬禮時,有什麼天生異象或者是別的狀況,都有專門的人負責解釋或者想辦法應對。而民間百姓可就沒那麼多的講究了,對於許多可能出現在葬禮上的情況,通常會以一些俗語來做總結。

例如這一句:“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就是針對在下葬前後遇到下雨這種情況所做出的預測和解釋。中國古人常常把悲傷寄情於天象,在家中親人出殯,或者清明等祭祀節日時遇到雨水,通常都會將之認為與逝去的親人有關。例如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

但是在這句俗話中,這雨是下在葬禮完成後,還是下在葬禮進行之中,卻有著不同的含義。長輩們對於這些俗語也有著自己的見解:這都是老祖宗的忠告。先來看看前面半句:“雨打墳,出貴人”。只要是辦喪事,一般來說都會在正式將死者入土之前停靈,民間一般是三、五、七天不等。在這幾天內,遠處的親戚朋友在得知訊息後,便會紛紛趕至,祭拜死者,慰問生者。到了正式出殯,這一天,所有人會一起為逝者送行。

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天氣不錯沒有下雨,順順利利地將葬禮完成。待到棺木下葬,墳堆被壘好之後,天上下起了雨,那麼大家就會認為這是逝者在表示對葬禮的滿意以及對親人的不捨。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成為先人的親人肯定會庇護後人,只要有了祖宗的庇護,那麼後代就很有出現達官貴人。簡單來說,就是在葬禮的尾聲或者結束後遇到下雨,那麼大家會認為這是逝者的正面感情,會對子孫後代有著極大的好處。這也就是所謂的:“雨打墳,出貴人”。

而後半句“雨打棺,財人疏”的含義與前半句的狀況正好反過來。古時候的道路可不像現在到處都是水泥路面,泥土路一旦遇到下雨,便會泥濘不堪,行走艱難。而且那時候下葬的地點一般都在山上或者林間,這樣的地方行走本來就不易,如果再遇到下雨那麼出殯的隊伍行走更為艱難,也就是說在出殯以及下葬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難題。

民間會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逝者還有心願未了,不願離開人世,所以以下雨阻撓出殯的方式來表達。還有一種說法則是認為這是由於子孫不孝,所以逝去的父母在表達憤怒和悲傷。如果一個家庭失去了祖先的庇護,便可能出現家道中落或者子孫不興旺之類的事。這也就是所謂的:“雨打棺,財人疏”。

現在看來,這些說法當然帶著濃厚的迷信色彩,因為天上下不下雨,跟是否這一天有人出殯沒有關係。只是這種說法中所包含著孝道的理念,依然值得現代人從中學習。但盡孝也不是表現為對喪事大操大辦,而應該是儘量多陪伴父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