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朝狀元考卷真跡:全篇兩千多字沒一處出錯,筆跡像是印刷出來的

現今社會,高考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命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決定人生方向的一個轉折點,在古時社會,科舉可以說直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科舉考試起源於隋唐時期,直到清朝末年,仍是國家選取人才的主要途經,尤其對於出生平凡的人來說,科舉就是取得功名的最佳方式。據史書記載,透過科舉考試層層篩選出的人才最高的便是狀元,歷史更迭上千年過去,陸陸續續出現了幾百位狀元,最讓人們驚訝的是,他們當時考試的試卷字跡非常工整漂亮,放在現今社會來看,都是絕佳的好字。而這其中就有一位明朝時期狀元的考卷真跡,這個試卷十分珍貴,全篇兩千多字沒一處出錯,筆跡完全不像手寫的,就像是印刷出來的一樣。

自從科舉考試成為古時國家選舉人才的重要方式後,眾多優秀的人才透過這個考試一鳴驚人,同時也為出身貧寒的學子帶來希望,為國家效一己之力。古代在考試方面要求極其嚴格,不僅考察學子們的知識儲備量,還要觀察他們的儀表體態以及試卷上的字跡是否工整。如果當中有人學識不錯但書寫出來的試卷寥寥草草,那麼這樣的人是不可能透過考試的。

專家們透過對現今僅存的明朝狀元捲進行研究後發現,卷子的字跡非常工整,古時的科舉考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取得的,不僅會有鄉試,最終還會有殿試,層層篩選留下最優秀的人。考中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一個考生能進入到殿試便以十分優秀,用現今的學歷來看相當於攻讀博士學位。綜上所述來看,狀元卷可謂異常珍貴,能在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被皇帝親自認定為第一名,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已經達到一個學子的頂點。

趙秉忠,出生于山東省青州市,官宦世家,在十五歲時便透過府試成為童生,1598年層層考級後成功參加殿試,當時他年僅25歲。後世人們研究他當時高中狀元的考卷,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儲存完整,考卷上面的字跡清晰可見,每一個字型非常工整就像印刷上去一樣,根本看不出來時手工書寫的。

慶幸的是,這個狀元卷被趙秉忠的子孫完整的儲存下來,直到他的十三代子孫時,將這份珍貴的考卷捐獻給了博物館,這才有了考古專家們對這份狀元卷的研究。試卷開啟近二十多頁,平鋪開後,長度竟達到兩米左右,高度近五十釐米,上面還留有當朝皇帝的批示。整個試卷洋洋灑灑兩千多字,找不到一個錯別字,工整大氣,卷面上除了當時的試題外,還伴有趙秉忠上下三代的個人履歷,言簡意賅,清楚明瞭。

當時考題的主要內容,是圍繞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來開展,實施科舉制度就是為了替國家攬收人才,輔助治國平天下,因此這個題目就是勘察考生對治國與自身的評判,以及如何使國家社稷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如何實行變革等等。趙秉忠在自己的考卷中發表了許多看法,從如何制定奮鬥的目標,國家官吏等職能部門的設定,以及如何制定獎罰機制,如何對官兵進行進一步的考察和鍛鍊,在他的試卷中描述的十分詳細具體。試卷中包含的眾多內容在現今社會仍然具有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透過對這份大明狀元卷的研究補充了我國關於宮廷考卷的空白,對研究科舉制度發揮了重大作用,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一份狀元卷,在每個朝代都被當作國家機密,屬於重要檔案,其中包含的治國理論是不可外洩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可以完整儲存流傳至今的狀元卷少之又少,同時這也是為什麼狀元卷極其珍貴的原因。縱古觀今,我們在博物館中可以觀賞這份考卷,也藉此呼籲眾位莘莘學子,可以從這份考卷中汲取更多奧妙,譬如字跡工整,卷面整潔、答案邏輯有序、內容蘊含深意,懂得了這些,相信一定可以在考試中增光添彩。

俗話說“見字如見人”,手工書寫的漢子不僅能傳達書寫者的主要思想,從字型當中更可以傳遞出人的性格、氣質、追求與格局,字是交流的工具,曾經有門學問就叫做“筆跡學”,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學習共勉。

參考資料:《筆跡學-從筆跡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