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悠遊長樂】李騏祠:五百多年的回眸(上)

長樂歷史上名人無數,但說到孝心孝行,應該首推李騏。在長樂的土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沙京李騏祠這樣令人心生敬畏並感慨萬千。李騏傳奇的人生和這座同樣傳奇的建築,著實叫長樂驕傲而自豪。

李騏祠坐落在鶴上鎮沙京上李村,面朝沙京街,背靠蓮花山,右側有古榕為屏,左側有清澈小溪為障,正前方古樹參天,綠草茵茵。大門外一對石獅拱衛,仰首的馬頭牆逼仄天空,牆的右角,當街聳立起一座廣龍宮。宮門莊嚴肅穆,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據說文武官員經過宮門,都得在此下馬)。拐過宮門就進入一扇硃紅大門,經過甬道,庭院內花草映目,競相爭豔。紅色的木柱支起兩條對稱六米多長的迴廊直通大廳。漫步與此,仿若走進了狀元著袍的夢裡。

祠主體是土木石結構,單進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前有遊廊、天井,後有前廳、後廳。從天井到大廳有五級臺階,意味著“五味人生”。階前爐裡香火旺盛,李騏的塑像就座踞在後廳的正中。在祠大廳的柱上,祠內匾額對聯很多,文字佳妙、意義深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秦河懷厚德,翰苑仰芳名”,正是李騏家世和仕途的真實寫照。誦讀這沉甸甸的詩文,彷彿還能觸到李騏的心魄——追昔撫今,我們在忠孝匱乏的時代裡該當小心呵護。

李騏祠始建於明代中葉,當年為紀念李騏英年病逝,當朝大學士楊榮惋其不壽撰墓誌建特祠祀之,祠稱“李氏特祠”。它毀於明末的倭亂,僅留“大魁第”石匾遺蹟,現鑲在祠旁的半邊亭中。因是專門特祭李騏的祠,故又稱“蓮峰李氏特祠”,以區別於村裡李家的宗祠。後經清代重興,民國時間設為小學,一九四一年農曆六月初六,偽維特會為虎作倀,入鄉催糧激起眾怒,扣留偽警攻名在祠內,翌晨,日寇三面圍攻,製造聳人呼聞的“沙京大血案”。從此,祠為災民暫居。1951年初,作為供銷社農藥化肥經倉庫,加上文革一場浩劫,只留下空殼,周邊環境也受到破壞。1995年歸還古祠,經海內外鄉親鳩資修復,現在築構同光年代的修茸規模,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滄桑與波折,足以成為青少年或成年人的教育基地,讓他們知道歷史,受到歷史的薰陶,從而培養其艱苦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善良的品德。

說起李騏祠,它是與鄭和史蹟陳列館相呼應的,可作為“十洋成市狀元來”的史證。“祠聚龍泉脈連文筆躔五德;村依蓮岫名崛帝京踵三元”。隨著長樂沙京龍泉寺和百丈禪師紀念堂等旅遊專線開通,李騏祠也漸為人所知。近來,大年初一遊李騏祠成為民間風俗,當地民眾與外地遊人紛至沓來。是五百多年前的這位狀元讓人慕名前往。

李騏(1378-1425)本名李馬,字德良,一作彥良,福建長樂沙京人。生於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聰慧異常,十歲即能通讀《孝經》、《論語》,洞悉其義。永樂十五年(1417)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第一,會元,廷試又第一,狀元,於是“授翰林修撰,賜銀帶朝服,中外以為榮。”且為明代科舉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在長樂與馬驛相繼大魁天下,被譽為“聯科兩狀元”。據考,全國能取“連中三元”者,不過十四五人而已。李騏作為閩人連中三元,為閩中人才崛起京都,贏得了文名和聲譽——不僅引人注目也令人思考。

不知出於有關史資料記載還是傳說,李騏在殿試時,明成祖朱棣一看“李馬”二字,差點就將他剔出了一甲,開玩笑說,天子門生以畜名,大大的不吉利,後來又覺得李馬挺有才,以名取人太可惜,遂御筆一揮,在“馬”字旁加了“其”,成了李騏。以致在三日後傳臚唱名宣佈狀元時,臚唱三遍都無人應答,明成祖恍然解釋:李騏即李馬也,李騏才出列受詔,賜紗帽、銀帶朝服。李馬忙叩謝皇恩,並光榮地升格成了李騏。就這樣,一匹原本普通的馬從此成了千里馬。自此以後,李騏在書寫自己名字時,必先墨書“馬”字,再在黑“馬”旁邊恭恭敬敬用紅筆寫上“其”字,以表示“御筆硃批”,也迎合了“騏”的釋義:“騏”乃身有黑白條紋的奇馬也。故事雖已遙遠,是否真實也無法考究,但作為後人我們面對清晰而又真實感的李騏時,斷然會高山仰止。先賢記載在白紙黑字裡,以真切或虛擬的形式點點滴滴地滲透出來,有縝密的描述,也有浪漫的詩意傳達。歷史的真實常常以低溫的形態出現在浩瀚若煙的典籍裡,被翻開後卻依舊會飄飛出許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虛擬文字,而恰恰是這些文字的背面隱匿著執筆者主觀的讚美或者惋惜。

是的,李騏為人耿介有氣節,在翰林考校恭勤,廉謹不怠。他極講孝道,而且與人交往時特別耿直,見人有不是處,總要當面指出,從不背後議論。永樂二十一年(1423),奉命典應天府鄉試,去取進退,不徇私情,時論稱善。李騏高中狀元后,事因父母至孝,先其母葉氏逝世,後其祖父病故,丁憂至病在家。永樂二十二年(1424),李騏得知永樂帝晏駕,即赴京帶病哭靈,翌月繼母黃氏訃至,扶病南歸奔喪,遂病情加重,洪熙元年(1425)十月卒於家中,享年48歲。可見他是一個重皇恩講孝道,人耿介有氣節的人物。可惜他英年早逝,既未留下什麼政績,也無任何著作傳世,自然無法在明代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李騏祠依然聳立在世人情感與精神價值的制高點上,召喚著前仆後繼的後來者虔誠的步伐。

圖/老土豆

文/陳尊東

編輯/王至瑩

轉載請註明出處

#FormatImgID_11#

#FormatImgID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