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日食是如何驚了夏代人的?有趣的月份物候描述,華夏祖先真的很贊

日食是如何驚了夏代人的?有趣的月份物候描述,華夏祖先真的很贊

【原創文章,切勿抄襲,全網監測,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2——16,科技風雲——夏朝——上下五千年)

歡迎朋友們來看《龍觀歷史》,本期老龍想要和大家說一說的是,夏朝就有了天文曆法,我國過去幾千年長期沿用的農曆(俗稱陰曆),其實就是夏曆,而夏曆當然是在夏朝時代產生的。這個曆法與天時,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天時、季節來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幾千年華夏傳統文化之一,華夏文明就是因夏朝起始的。下面,就請大家隨著老龍一起去看一看夏朝的天文曆法吧。

我國遠古的人民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最早的活動是以太陽為依據,後來就進一步觀察夜晚天空的月亮和星星,並逐漸地掌握其出沒時間、方向的變化。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和經驗的積累,得知作物的生長變化、寒來暑往和太陽、月亮的迴圈有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對太陽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得知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對天象的認識已積累了許多經驗。在夏代建國之前,就已經有專門的人來觀測天象。

相傳黃帝時的羲和是“佔日”的天文官,專門觀測太陽的變化。堯時的羲和不但是專門負責觀天象授時的天文官,還從羲和這個天文官中分出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個分駐在東南西北的天文官(也可能是兩個氏族中的兩對兄弟),這四個天文宮專門觀測太陽和鳥、火、虛、昴四種中星,並且以此來推定春、夏、秋、冬四季,制定年366天,“以國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尚書·堯典》)。雖然學者們對這些傳說的可靠性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有的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古代人們對天象的一些認識。

夏朝建立以後,由於人們生活、生產的需要,尤其是在社會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生產,需要按季節來耕種和收穫,所以對天文、曆法的重要性有了較多的認識。在夏王朝中還專門設立了“掌天地四時之官”,也就是說天文官。古書中有這樣一個記載:“故《夏書》曰:辰不集於房,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左傳昭公十七年》)。(夏書》指的是夏代的史書。辰是指“日月交會謂之日辰”。“辰不集於房”是說日月交會不入其正常位置,也就是說沒有安於房宿(後來的二十八宿之一)的位置,於是就發生了日食。

這次夏代的日食,據《尚書·胤徵》說,是發生在仲康時期,此時的天文官,也就是堯時的羲和的後人,也叫羲和。可是這個羲和大不如他的祖輩。他好酒貪杯,整天沉湎於酒食中,擅離職守,經常跑回家中去喝酒,喝得醉醺醺的,迷亂了本性,也不去觀察天象。而這次日食,他沒有觀察到,未能及時報告,才引起了“瞽(樂師們)奏鼓、嗇夫(管理農事的官)馳,庶人(百姓,或說是奴隸)走”。也就是日食發生時,天昏地暗,於是人們大驚失色,忙擊鼓鳴鑼,嗇夫駕著車子跑,庶人們驚惶不安地往來奔走為的是準備祭祀天神以救日。當時人們對日食這種天象的規律還沒有掌握,一旦發生日食,便把它看成天神作祟,或是“天狗食日”。經過一場混亂以後,仲康命令當時掌管六軍的六將、胤國的諸侯率兵前去“觀象臺征討羲和,胤侯奉王之命將羲和按罪正法。

關於夏代這次日食的記載,從歷史情況和具體時間上來說,學者們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家都公認發生過日食,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記錄。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王、癸十個天干和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十二個地支相配的“干支紀日”(或叫甲子紀日)法,是我國獨有的紀時方法。相傳在曆法中紀日使用的甲子,是黃帝時就發明了。

夏代是否也是使用干支紀日,目前雖然還沒有見到當時的文字記載,但是從夏朝的17個王的名號來看,其中的胤甲(屋)、孔甲、履癸(桀)三個都是以甲、癸天干為王號。這種以甲、乙、丙、丁等為王號,見於商代的有31王。從商朝的甲骨文中證明了當時紀日就是以干支相配,從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到癸亥為止,正好相配為60日。然後又從甲子開始,週而復始。夏代紀日也是否如此,目前資料缺乏,不能確定。而甲骨文中甲子紀日是連續不斷的。今天我國農曆(夏曆)中所用甲子紀日,一直是由商代延續下來,也有可能是從夏代就延續至今,這種在曆法中使用的紀時方法能夠延續三四千年,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夏朝的歷法是一種什麼樣的歷法,詳細情況今天還說不清楚。但是西漢戴德編的《大戴禮》中有一篇叫《夏小正》,這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傳授的《夏時》,相傳就是夏朝的歷法。但是現存的這篇《夏小正》分為“經”和解釋經的“傳”的兩部分。根據近年來專家的校正,經文一共只有421個字。對《夏小正》的成書時代也有不同說法,不過都認為時代較早。有的學者認為《夏小正》寫成的時代應是在商代,最晚也是在商周之際。雖然它不完全是夏代的歷法,但是其中還是保留著一些夏代、甚至更古老的資料。至於《夏小正》中解釋經的傳文,則是戰國早期儒家的作品。

《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曆”的月份。在一年齡的12個月中,記載了每一個月的物候、氣象、天文、農事、田獵,以及與農事有關的活動。其中以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活動變化來進行農事活動的記載,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物候學。如在一年的12個月中都有一些有關物候的記載:

正月:雁飛向北方,雉雞振翼鳴叫(尋求配偶),魚從結冰的水底向上浮,田鼠出洞了,園中看見韭菜長起來,柳樹長出花絮,梅、杏、山桃開花了,農夫們修整耕田起土的農具耒耜等等。

二月:到田中去種黍,羊開始生羔,開始祭鮪(捕魚時候來到),堇菜長出來,開始採摘堇菜,昆蟲蠢動了,燕子來到了家中作巢,黃鸝開始鳴叫,芸菜也開花了。

三月:桑樹萌發,楊樹抽枝,螻蛄鳴叫,採摘塑草,桐樹開花,斑鳩鳴叫。

四月:麥墊鳴叫,園中的杏樹結果了,蛙開始鳴叫。

五月:浮游蟲大量的產生,伯勞鳥鳴叫,蟬也鳴叫了,開始分裁蓼藍(染色草),煮梅子的時候到了。

六月:煮桃子的時候到了,鷹開始學飛。

七月:蘆葦開花,小狸長大了,池水中長出了浮萍掃帚草長成了,寒蟬開始鳴叫,這時雨也下得多了。

八月:瓜成熟了,棗也下樹,慄開始裂皮脫落,鹿開始交尾,恕鳥飛去,田鼠多起來。

九月:大雁遷向南方,燕子升高飛去,各種野獸入穴,菊花盛開,開始種麥。

十月:冬季打獵之時來到,烏鴉忽高忽低的飛翔,夜長的時候到來。

十一月:狩獵開始,麋鹿解角。

十二月:弋鳥高飛鳴叫,冬風起,昆蟲潛入地下。

這是從遠古的時代起,人們就世世代代的從採集、打獵、放牧和農業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下來的實踐經驗。這種觀察自然界中的物候來安排農活的傳統,一直流傳了幾千年。到現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著這一傳統從《夏小正》的經文裡和其他有關夏代的資料中得知,夏朝使用的歷法—夏曆,一年稱做一歲,“夏正”是“建寅”。因為古代人們把12個地支,即子、醜、寅、卵、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和一年的12個月互相配合,以通常有冬至的夏曆11月配子,12月配醜,一月配寅,直至十月配亥。以哪個月為歲首,就稱該月為建×”。夏朝是以正月(一月)為歲首,正月初一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所以稱為“建寅”。這種曆法是與農業生產的季節密切結合的,所以人們就把夏曆也叫做“農曆(俗稱陰曆)。現在我們每年的春節,就是夏曆年的第一天。

夏朝出現的天文曆法,是我國過去幾千年長期沿用的農曆(俗稱陰曆),這其實就是夏曆,而夏曆就是是在夏朝時代產生的。夏曆與天時及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們根據天時、季節來安排生產和生活,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延綿三四千年的華夏傳統文化之一,我們的華夏文明就是從夏朝開始他的漫長歲月曆程的。

謝謝朋友們閱讀《龍觀歷史》,您對老龍在文章中說的這些內容有什麼感想?歡迎到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動一動手指吧!愛點贊收藏的人運氣好,懂轉發分享的人進步快,關注我的人是鋼絲鐵粉。關注《龍觀歷史》,每天都有新精彩!

【原創文章,切勿抄襲,全網監測,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2——15,科技風雲——夏朝——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