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陽明:"天狂有雨,人狂有禍",真有本事的人絕口不提這三句話

談到學生時代的政治課程時就必然離不開唯心與唯物兩個概念,但如果任何事物都用這兩個概念來劃分顯然有失偏頗,尤其是中國的古代哲學。其中王陽明與陸九淵的心學更是如此,乍聽“心外無物”顯然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如果因此而不屑一顧無疑是天大的損失,我們古代的聖賢並不像西方思想家那樣著力於世界的本質,更多的是研究關於功夫、作用、境界的層面,而心學更多地是強調功夫也就是今天常說的主觀能動性,相比西方的世界體系哲學而言,王陽明和其他先賢一樣關注的是更多是與人自身密切相關的人生境界,對於世界的本質問題並不看重。

人生的境界固然有高下之分,但彼此的處事原則卻萬變不離其宗,他人可以用這個方法名揚天下,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避禍全身,而《傳習錄》中有這麼一句話,說的是“謙虛其心,宏大其量”。王陽明意在告誡弟子即便是身居高位也不能無視良知的指引而放縱自己,聖賢尚且要用這種方法才能保全自己,我們常人一無過人的智謀二無堅強的後盾,身處爾虞我詐優勝劣汰的叢林中又焉能不法古今完人而養天地正氣以自救。

王陽明的事蹟自然無需贅述,在其平定叛亂封伯進爵之後,便有弟子問他身居高位的時候應當如何自處,他的回答便是“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要使自己的內心謙虛,使自己的胸懷更為大度。所謂“天狂有雨,人狂有禍”,春風得意之時人們往往只知慎行而忘記謹言,尤其是最易招惹是非的三種狂言更應當三緘其口。

一、大話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謙虛歷來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無論多有本事,都將成為過去。做大事的人從不把虛張聲勢當成習慣,他們只有求真務實地說幹就幹。所謂“財不露白”,稍有成就便四處顯擺無疑是將自己置於眾矢之的,不僅成為他人的笑柄,還會因此招來人禍,為自己的將來埋下隱患。真正有本事的人從來不吹噓自己的本事,只有在略有所成的時候保持冷靜的頭腦,才能有清晰地看清前進的方向,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二、譏諷

人與人之間,雖有貧富之分,但無貴賤之別。因為一時得意便耀武揚威肆意踐踏他人的尊嚴無疑是自絕人前,常言“山不轉水轉”,富貴來之不易也危如累卵,一生聚集而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的事蹟數不勝數。回看那些千金散盡後東山再起的人,無一不賴貴人相助。春風得意之時謙虛謹慎,寬大為懷所得不在是金銀而是人心,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莫過於富貴顯達之時。今日的窮人也許便是將來的貴人,絕纓之會上楚莊王既往不咎才有了後來的晉楚大捷。

三、閒話

流言蜚語不但害人,也會害己。總說別人的閒話,必然禍從天降。道聽途說便跟風而起,不僅人緣盡失,還會因此受到牽連。因為口不擇言而使事業舉步不前的人不知凡幾,因為造謠生事而妻離子散的更是數不勝數,古話說得好“常說是非事,必是是非人”,時刻周旋於是非之中必然身陷是非之地而無法自拔。

其實這三種話豈止富貴顯達之時不能說,人的一生都應當謹言慎行。雖然這樣的道理在王陽明之前已經爛熟於胸,但王陽明卻在強調道理的同時強調了良知與知行合一的缺一不可。大道理人手一套,但他卻說: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於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大意是說評判對錯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問自己的內心即至良知,如果良知告訴我們這個是不對的,那麼就算是孔子說的我也不敢認同,更何況是那些不及孔子的人說的。如果良知告訴我們這個是對的,則說這些話的就算是平常之人,我也不能否定,更何況是孔子說的。不難看出王陽明肯定了每個人的善良,鼓勵人們跟著良知為人處世自然萬事亨通。事實上我們確實如此,上面的道理了然於心但人生依舊千差萬別,根源莫過於違背良知而一再的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