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原來文房四寶中的貴族是這樣來的!

公元前的秦朝有一位大將叫蒙恬。為了方便自己記錄軍情、來往書信,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好筆。

想要製作毛筆,最重要的是挑選筆毛的材料。例如豬鬃太硬,做成的筆像一把小刷子,寫起字來不成形樣;而若用柔軟的馬鬃,卻又不宜粘連。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試驗與失敗後,蒙恬只得在制筆這件事暫時擱置下來。

一日,蒙恬外出打獵,獵到了一隻兔子,他認為兔毛柔軟適中,是做筆毛的上好材料。然而,兔毛上含有油脂,怎麼也不吸墨,將軍一氣之下,他收集的兔子毛扔進了庭中的一個盛石灰水的缸裡。

嘿,就像凱庫勒在夢中明瞭苯環結構,魏格納躺在床上發明了大陸漂移說一樣,總有些科學的發現起源於巧合與偶然。兔毛的油脂經過石灰水的浸泡,因為鹼的作用,使得油脂脫離,兔毛本身吸水的效能顯現了出來。這一意外的發現,讓蒙恬極為欣喜。

後來,蒙恬又細心鑽研,反覆試驗,終於製成了理想的毛筆。這種筆,筆頭齊整,筆鋒銳利,筆身飽滿,寫起字來剛柔相濟,富有彈性。因為蒙恬實在今天浙江湖州市一帶制筆的,所以人們便稱他為“湖筆”。至今,湖州仍是我國著名的“毛筆之鄉”,天下的筆工,也均奉蒙恬為制筆業的祖師爺。

中國是發明用墨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超過二十個世紀的歷史。相傳,秦漢時的千陽與唐代的易州等地都曾以產墨而聞名當時。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安徽徽州成了墨的集中產區,因而得名徽墨。歷來與湖筆、宣紙、端硯並列為“文房四寶”中的珍品。許多用徽墨成就的字與畫,即便歷時數百年,墨跡依然清晰可見,光彩奪目。

五代十國時,北方戰亂頻仍,易州墨工奚氏因避亂來到今安徽歙縣,看到這裡“山有黃海白嶽之奇,水有練溪新安之妙”,心曠神怡,於是在這裡定居,重操舊業。奚氏父子刻苦鑽研技藝,製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由此聞名全國。

明萬曆年間,墨工程君房精心研究,在桐油煙中加入了麝香、金箔、珍珠、冰片、公丁香等配料,製造了超漆煙墨,使墨質進一步提高。用這種墨寫字作畫,筆下增輝,墨跡經久不變,著水不化,蛆蟲不駐。與此同時,有人創制了“集錦墨”、“仿古墨”等等,在墨面上繪畫、題詩、描金點翠,再用羅、綾等包裝,更顯金幣秀雅,供觀賞、擺設、送禮,成為具有民族風格的工藝美術品。

徽墨製作細膩,工藝複雜。要製成“堅如玉、紋如犀、黑如漆”,光如紫玉的好墨,就必須“千燈煉油煙,身如窯中炭”經過辛勤勞動,才能“收此一寸玉”。

眾所周知,在沒有紙張的年代,古代的中國是用竹簡來記錄文字的。然而受限於材料,這些笨重的“簡牘”在處理公文等方面都不再能適應日常的需要。

老子的好基友惠施,每逢出門都要帶上五輛牛車的竹簡,人送外號“學富五車”;秦始皇看的一天公文,居然有一千多斤;再有,漢武帝時張榜招賢,有個叫東方朔的自薦文寫的長了一點,結果用了三千多片竹簡,幾個壯漢合力才抬進了宮······僅僅是讀書寫字,就要耗費如此的人工物力,可見造紙術的發明到底有多麼重要了。

而宣紙,則是中國傳統的書畫用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華、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優點,素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美譽。

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儲存高階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之所以儲存有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宣紙的功勞不可埋沒。

硯臺別稱墨海、硯池、硯田,在傳統文化中,硯既是實用品,也是藝術品,古人也有“以文為業硯為田”的說法。

硯的歷史相當久遠,據說最早的硯既是蚌殼。實際上,在文房四寶中,筆、墨、硯的發明與應用都是遠早於紙的,但是紙的進步又反過來促進了筆、墨、硯的發展。

早在漢代,硯就已經不單單作為一種實用品而存在。蠢萌的龜形陶硯便是其中的代表。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繼承漢代石硯、陶硯的基礎上,又基於制瓷業,開始了以瓷制硯。四大名硯中的“澄泥硯”則是以河水淤泥所制而成。

曾經,宋代的包拯知端州,收到端州人民的愛戴。相傳在包拯在歲滿離任之時,百姓送給他一塊上好的端硯以作心意。包拯雖然也極為喜愛,但卻為證明清廉,毅然將端硯扔進了西江。創下了所謂“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硯歸”的包拯擲硯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