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大家在網際網路上愛玩“廢話梗”,而且說得津津有味?

編輯導語:廢話梗,就是說了一句等於沒說的話,早期用來諷刺別人說廢話,後來變成了網際網路網民的口癖,隨之出現了大量的廢話文學,形成了一種搞怪的文化趨勢。那麼,為什麼大眾喜歡使用廢話梗呢?本文作者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廢話梗出圈的原因,一起來看看吧!

從“你擱這擱這呢”、“聽君一席話、勝聽一席話”,到“咱就是說”、“整個無語住”,最近的網路流行語正以一浪高過一浪的熱度迅速翻新著。過去一句“這電影真好看”,換作如今,可能得洋洋灑灑寫上一段:“家人們,咱就是說,這個電影整個就是狠狠愛住了的一個大動作……”

人們一方面說著快節奏社會效率至上,另一方面,為什麼大家卻偏愛將這類看似沒什麼資訊量的梗用在聊天場景中?這種網際網路口癖是否是我們對於“低密度資訊”的解構或批判?本文從傳播學角度發起討論,試圖窺見在流行語背後,我們這些“當代語言藝術家”的使用心理。

一、長文字與快速爆火:廢話梗怎麼就悄然走紅了?

廢話梗,如字面意思,指的是那些本身沒太多資訊量、明明可以一句話說完(抑或不說),但非要用雜糅的文字組裝、拼合而成的網際網路流行語。

誰是廢話梗的首創者?網上有不少討論:無論是一首叫做《官方回答》的說唱成為抖音熱歌,還是抖音網紅範建國一個“家人們,咱們純粹無語了”的影片被點贊近50萬次,亦或是目前已在平臺無跡可循的郭老師,之前總是在表達中使用“整個就是”、“屬於是”這種短語……以上都曾入選到首創名單中。

即便“誰是第一個廢話文學制造者”尚未得到定論,但這絲毫不影響後來者紛紛追起熱點。

這其中,有人耐心教學廢話文學的文法。網路紅人“精緻太郎”就曾在影片中糾錯:教大家“這整個就是被大安排的動作”這句話錯在哪裡:“就是”這兩個字要放在句子開頭,就像英語裡的“the”一樣;[1]

還有人藉此給品牌開箱帶貨。“一整個大動作”這種短句雖然本身沒有實際含義,但也能夠強化氣勢、為商家賣力宣傳。博主“OhmyLady花花”,就曾在與某品牌的合作影片指令碼中加入“咱們就是說,我這邊在一個大靠譜App上進行了一個買手機的大動作”,熟練運用流行梗並植入商業元素。

初代“廢話文學”網紅範建國也在影片中表示,自從自己因為這個梗火了之後,不少商家邀請她進行合作推薦:“生活有一點天翻地覆了”。

造熱點、追熱點的人齊心協力,重新整理著全網熱度。截止完稿日,抖音話題#說話的藝術#已有4。9億次的瀏覽量,#咱就是說#緊追其後,收穫近8,500萬的曝光。微博上,關於#語言藝術#的熱搜上了不下10個,從#網路廢話大賞#到#廢話文學讓人快樂是因為幽默嗎#,再到#甄嬛傳裡的廢話文學#、#仙劍三劇中的廢話文學#……追星、鬼畜、二創等各式玩梗橋段百花齊放。

除了自下而上的傳播外,被官方快速識別是廢話梗走紅的另一條關鍵路徑,平臺的運營效率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行業內,對此有一套成熟的熱點發掘體系,從熱點監控、腦暴策劃、使用者預埋、站內外投放,直到打造爆款,可能只需要 1 天的時間甚至更高效。從使用者視角,我們能看到的中心化渠道位置以及各類相關官方活動,都處處體現著這種運營的力量。

至此,廢話梗以其極低的門檻和略顯乖張的文法,從草根流行傳播至大眾視野,再被官方收編助推,人們持續進行二次創作,收穫更多的流量。這彷彿因自己的生產行為得到了某種獎賞,從中體會著由流量紅利而生出的心理快感。

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相關的梗也迸發而出,延續著如上的迴圈。在大多數受眾觀感中,彷彿一夜之間,廢話梗們就鋪張在了大家的App資訊流中,而這種“獎賞迴路”則是“一夜爆紅”背後流動的傳播邏輯。

二、新梗千千萬,廢話梗究竟有哪些特殊之處?

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其被頻繁使用、甚至使用場景被過度泛化的流行語。以傳播學與社會學作例,就有著名的“內卷”,以及“數字勞工”、“話語”、“他者凝視”等等。

學術界將這種含有一定理解門檻,但在廣泛使用之下語義邊界逐漸模糊的詞彙稱為“氾濫語”(cliché)。

一個文字的流行,必然會導致原義的部分消逝,這是傳播的必然。但相應的,越口水式的、通俗易懂的短語短句越容易突破圈層,得以流行。

正如廢話文學,它的門檻低到並不需要人們對其多加思考,我們只是使用一些較為無厘頭的口語式表達或語氣助詞,就可以博君一笑,之後這些詞彙就可以像在大熱天滴在柏油麵的水珠一樣,迅速蒸發殆盡,不留痕跡。[2]

然而,這種“快餐式”的使用門檻並不足以支撐它成為今年輿論場上的“流行奇觀”。相比其他流行的梗,廢話文學到底有哪些特殊之處?總結來看,可以切分為以下三點:

首先,廢話文學具備批次複製的易得性,恰好能夠耦合受眾對於低密度資訊的逐漸熱衷與沉迷

。我們在微博看段子、在短影片的無盡資訊流裡刷個不停、不斷點開朋友圈的小紅點、複製與模仿著一段又一段無實際意義的梗與表情包……這些資訊獲取形式可能沒有太多難度與內容含量,但這何嘗又不是我們在繁忙的工作學習之外,讓大腦得以放鬆的溫床呢?

在這裡,我們不必再保持著思維的高速運轉,暫時讓思緒得以離地。

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對低密度內容的迷戀,也是一種現代人試圖拒絕“與資訊同頻”的反叛

其次,相比之前多為短語的流行梗,廢話文學以短句的形式,搭載著短影片語言文學的強烈痕跡。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如今利用短影片造梗似乎更加容易爆火。相比圖文,廢話文學更多存在於影片,特別是短影片載體中。

一方面,這更容易讓圖文環境下成本更高的句子,變成影片裡插科打幾秒鐘就能說完的話,聲色並茂,讓梗的演繹更加立體,帶給受眾的衝擊力也更強烈;

另一方面,短影片因為內含元素豐富,天然具有更強大的二創空間。與其說我們能夠透過修正表情包上的文字進行再次創作,在抖音、快手的世界中,同一個劇本,下發給不同型別的創作者,每一個表情、穿搭、語氣、音調、場所的改變,都會帶給受眾一場新的內容消費。

行業中將這種“保持劇本框架,在情節與角色進行創意翻新”的動作稱之為“劇本外翻”。這種本質重複、形式多樣的內容排浪式出現在受眾視野,很難不讓人印象深刻。

再次,強烈的語氣偏好與微弱的符號感,更利於多種情緒在不同場所下的宣洩與抒發。

之前有網友指出,“一整個xxx”、“咱就是說”這類詞語使用,其實是東北地區常見的表達方式,不過,在諸多博主的演繹之下,語氣特徵得到加倍強化。

在強烈的語氣之下,與之前“後浪“、“凡爾賽”、”打工人“等符號感強烈的熱詞相比,廢話文學還因自身的“弱符號感”而顯得更加特別。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實際意味,與表情誇張的語氣結合,提供給了受眾充分解構的空間,無論是喜悅、悲傷、吐槽還是僅僅是尋求共鳴,咱就是說,廢話文學總能派上一些用場。

三、對低密度資訊的批判,還是對語言社交的“糊弄式”捧哏?

網路上,有人熱衷反覆使用“一整個愛住”,也有人覺得“廢話文學”是一種沒必要的時間浪費。相比前者,他們會比較看重資訊的質量與資訊傳遞的效率。

在資訊理論中,專門有一個術語用來作為衡量資訊不確定性多少的度量單位。它是由美國數學家在半個世紀前提出的“資訊熵”概念,並且還給出了定量的計算公式:

資訊熵H(X)= -Σp(x) logp(x)。其中p(x)指的是x的機率質量函式。(

熵越大,表明資訊的不確定性越高。)

知乎上有一道問題,是“資訊熵極低的文字會是什麼樣子?”。在回答中,許多知友舉例來論證,“語言越言簡意駭,資訊熵越低;語言越冗餘堆積,資訊熵越高”。雖然這裡將資訊量與資訊熵混為一體,有一定不準確性,但也從側面說明了一些人會預設假定:

有效的表達會消除資訊的不確定性,換言之,只有提供了確定資訊的才稱得上是有效表達。

但我們說出的話,真的是越有效率越有營養,才越有用嗎?

參考此前流行過的“糊弄學”與“氣氛組”,其實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時刻,我們就是要說一些或接茬或安慰的話,雖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但這從來不是為了意見的輸出與交流,更多為了營造某種氛圍或情緒。正如說話時沒有得到迴應,說著說著總會興趣寥寥,但如果對方接了一句“絕了,然後呢”,那可能就藉此打開了話匣子。

傳播學中有類似的概念叫做“共通的意義空間”,它指的是在順暢地進行交流之前,需要建構起一個共通空間,或是讓我們尋找共鳴,或是一同對抗消極。而恰恰是這種“心領神會的默契感”,可能是與“表達出有效資訊”相比,更重要的交流目的。

由此,廢話文化就如同一座虛擬的交流橋樑,讓網路上彼此陌生的人們快速識別彼此,建立社交默契,在傳梗、拆梗與造梗的過程中拉近彼此距離,這是網路流行語能夠在傳播過程中帶給我們的獨特氛圍感。

上世紀60年代,英國的亞文化年輕人用嬉皮士與朋克表達對亞文化的追求,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亞文化有了更多的演進形式。同時,藉助著網際網路的低門檻,我們無需做太多驚天之舉,就可以利用一種“軟性方式”,例如接梗造梗,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態度。

相比那些充滿宏大抱負的“雞血文學”,廢話文學彷彿更多承載的是一種弱符號感與價值空洞

,“說了很多,但好像什麼都沒說”。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類似於“自動回覆”的萬能套路,或許能反饋出我們對疲累生活的戲謔與反叛,又或許就是意義空空,我們不將精準表達寄託在流行話語之上,只是為了求得一份情感共鳴。畢竟流行易逝,比起“說什麼話”,我們“為什麼說”更加值得被重視。

另一方面,如果愈來愈多人熟練使用一鍵拼接複製玩梗,那多少會失去些個人語言特色。梗只是語言萬千載體之中的其中一,本身並無好壞之分,而我們怎麼使用它才有講究。在流行語攻勢之下,如何避免自己成為“麻木的詞庫搬運工”,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與其說將在網上衝浪玩梗叫做語言藝術,倒不如說把五花八門的流行語在各種場合信手拈來,且都能派上用場,幽默加成,家人們,咱就是說,這也許才是真正的語言藝術。

參考文獻

[1]深讀!一整個大無語_紹興網

http://www。shaoxing。com。cn/p/2904876。html

[2]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廢話文學為什麼在這屆年輕人裡流行?_騰訊新聞

https://new。qq。com/omn/20211021/20211021A0A42Q00。html

作者:Lilyann;編輯:蔥蔥;公眾號: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zA6TTZhpJJ6v_MH9bc36AA

本文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 授權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