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長孫皇后:帝王之愛雖是一瞬間的回眸,但她卻能做到夫妻恩愛一生

長孫皇后:淑媛佐聖君,高風百世尊

若要評誰是千古第一後,這長孫氏應該是首選之人,這個大概是沒有太多爭議的吧,她在歷史上皇后的評價上最高,夫君宋太宗亦可位千古明君之列,兩相媲美,這地位之崇高,也是自然之事。

她不僅賢慧,助君開創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貞觀之治,還以自己的智慧,讓李世民得了個納諫從流的美名,她可以說是真正的一位“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古往今來被多少人讚美,譽為千古第一後,當是實至名歸。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作為在中國歷史享有頂級聲譽的李世民,因一個玄武門之變而飽受到後世詬病,現在為在事變中被殺太子李建成叫屈的文章亦是多多,而親自上陣助夫君發動政變的長孫氏,現在也有不少文章在詆譭她了。

說李世民不是的文章中有一點便是其篡改史書,按其推理,既然李世民能夠美化自己,當然也可美化皇后,所以,便有了類似“長孫皇后真的是“千古第一賢后”嗎?我們都被李世民騙了”這樣的標題文章出現。

按照他們的邏輯,既然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汙點,那麼你作為他的夫人,就應該出面阻止,而不是“後親慰勉之”地親自到場助陣,結論是“長孫皇后和她的兒媳武則天十分相似,只不過當時的環境,沒有讓她多走出幾步。”

我就奇了怪了,你要說李世民就是李世民,把這長孫皇后弄出來瞎指責什麼?怎麼又把她與那武則天相提並論,這兩位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完全地不在一個頻道上,風馬牛不相及地硬扯到一處,是何道理!

李世民上位不正這是鐵定的事實,其血腥程度也是亙古未有,但那是皇家內鬥,於小民百姓來說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以“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中,丈夫就是天,我就認為長孫氏的所為,絕對符合古代為妻之標準,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長孫皇后,名不詳,小名叫觀音婢,河南洛陽人,鮮卑族拓跋氏,13歲時嫁與李世民,由秦王妃而皇后,有文采,為後期間,能匡正李世民為政失誤,保護忠正之臣,並全力抑制外戚勢力,惜年僅36便逝世,諡號“文德順聖皇后”,葬昭陵。

作為女性,這玄武門之變與她是沒有太大關聯的,她只是一名參與者,起了點鼓舞士氣的作用,僅此而已,但在這之後,她病重臥床時謠言四起,大概屬因奪嫡而招報應一類,而當李世民令修葺全國六百多座佛寺為她祈福時,她直接要求停止。

這一點我覺得她做得非常的智慧,一方面是說自己問心無愧,其實是玄武門事變是無比正確的,這也在變相肯定李世民上位的正統性,這才是說到她夫君心裡去了,不僅李世民開心,也是當時整個政治集團所需要的。

她同李世民的感情很深,李世民對她是相當地尊重,這在封建帝王中也怕是第一人了,古代帝王夫妻的情感都是單向的,那為妻為嬪妃的眾多女人們,天天倚門盼望著能見夫君一面而不得,悽悽慘慘的好不悲涼。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李世民後宮多多,本人亦是樂此不疲,游龍戲鳳地尋歡娛,連我們廣元的武媚娘也被收了進去,最後應該也是為了女人嗑藥而亡,所以,要說長孫皇后能得到專寵是不可能的。

但是,雖然不得專寵,她卻在36歲逝世前便給李世民生下七個子女,這頻率也是驚人,兩年多一個,怕這長孫皇后自從嫁給這李世民,除了懷孕就是哺乳了,也許這也是她中年便離世的原因。

不過,這卻也從另一方面得以證明,至少李世民是經常去她寢宮相隨相伴的,二人的情感交合一直被後世欽羨,視為皇家之楷模,特別是她死後,李世民便再不立皇后,因為在他的心中,無人能及他曾經的皇后,那些鶯鶯燕燕們連替她提鞋都不配。

按史書記載,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影響是很大的,她懂得在何時要對夫君處理政事上的偏頗給予修正,這一方面成就了李世民善於納諫的美名,也使她自己得到後世廣泛的讚美,最明顯的事例當然是李世民要殺魏徵的那件事。

不過我想,如果李世民真正要做什麼事,這長孫氏要想阻止怕也是不能的,只能說她聰明在知道李世民當時的所思所想,她聰慧敏捷,極有見地,知道在什麼時候能給他找個適合的臺階下,僅此而已,所以,對她在李世民身上施加的影響,也沒必要過分地誇大。

據《舊唐書》記載:“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後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

這段話說明長孫皇后是頗知進退之分寸,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拿捏得十分到位,但作為一個殺伐決斷之人,經常同夫人討論國事,好像也有些說不過去,只是不知這可信度能有幾何。

不但正史是這樣,而且《貞觀政要》也曾記載李世民曾同房玄齡說,“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一代明君對臣子的好惡態度,竟然要依靠妻子的話來左右,這太匪夷所思了。

只能說這夫妻二人的互粉做得很好,幾乎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我見有很多人說她的思想比李世民更深,甚至冠以“傑出女政治家”的頭銜,這個嘛,我覺得就有些過了,要說歷史上能擔得起這個頭銜的,唯武則天一人。

出身世家大族,自幼對藝術各項門類耳聞目染的她自是有一定的功底,所說她的書法一流,同朱淑真和管道昇等諸位女書法家有一拼,不過,現在沒有她的書法傳世,我們也不好多論,權信之;但我只知道朱淑真的詞寫得好,卻還不知道她也是位書法家吶。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春遊曲》是長孫氏流傳下來唯一的一首詩,我們從詩中自能品出,長孫氏並不是只有賢淑又嚴肅的一面,她也有嬌豔嫵媚的跳脫感,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大家閨秀。

春光明媚,桃花盛開,柳枝搖曳,蝶舞鶯啼,林下美人,一眾風流,這首詩婉轉、清亮,無拘無束,充滿了春意萌動時的盎然生機,她以謝氏夫人的風姿自詡,既躊躇灑脫,又有些志得意滿的情趣。

史書並沒有對她的長相有過描述,但作為世家大族,連婢女都要選漂亮的,所以,基因定是不差,她的容顏不說是天資國色,最起碼也是一美豔之人;但也有人說長孫皇后是個胖妹,從而開啟了唐朝以豐腴為上的審美觀,這個就無考了,不敢臆測。

不過想來也有一定的道理,她本出生少數民族,馬背民族,自然生長,以健康為最,當唐之時,胡風瀰漫,加上歷代描繪她的畫像亦是個豐潤之人,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也屬自然。

但長孫皇后內外兼修,才貌雙絕的,風流出眾當是可以想象出來的,儘管這首《春遊曲》受到宋朝一些正人君子的責難,被指為“豔詩”,無非是說其中的新桃春情一類的詞,風流曖昧,有失賢后的身份云云。

這個就不去辯白了,反正我在這詩中品味出的,是她可愛可親的真實情感,而不是一個不嚴自威的凜凜正神,詩中隱隱地飄著一股仙氣,仙氣中,一個有著林下風致的美人踏歌而來。

長孫皇后除了“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外,還崇尚節儉,史載“後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當她自知不久於人世時,一再要求薄葬,她囑咐夫君說:

“……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這等見識,古往今來的帝后,幾人能有!

長孫皇后應該算是皇后中的幸福之人了,所嫁得人,丈夫為一代明君;她沒有看見子女們為權勢而攻殺的血腥,她沒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美人尚未遲暮,孃家榮寵至極,她夫妻相敬,帶著恩寵而逝去,妥妥的人生贏家,足可瞑目於九泉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