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開啟朦朧詩先河的李商隱,留下這首"聖女詩",至今無人破解其意

唐朝之所以成為詩歌文化的高峰,除了井噴般湧現出一批偉大的詩人,出現了不計其數的佳作外,更是因為詩歌風格百放齊放,各種流派百家爭鳴。這是與唐人本身寬廣博大的胸懷相契合的,更是與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時代背景分不開的。在這種條件下,還出現了朦朧詩的鼻祖李商隱。

與豪放瑰麗的李白,沉鬱頓挫的杜甫,樸實無華的白居易不同,李商隱的詩歌總是帶著風格穠麗,總是帶著隱晦迷離,讓人難以理解。當時是元合體的天下,講究淺顯易懂,李商隱卻偏要與眾不同,孤傲不群。詩人們往往要用題目輔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意思,李商隱卻偏偏創造出大量的無題詩,懂與不懂,悉聽尊便。

他的無題詩難懂,其實有些詩歌寫出了題目,同樣艱澀費解。比如《錦瑟》一詩,描述了藍田滄海,道盡人間傷感。世人只知道很美,意思卻成為了千年之謎。又比如這首《重過聖女祠》,亦是如此:

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這首詩的創作年代,存在著一定的爭議,題目中的“聖女祠”到底是在哪裡,也是眾說紛紜。一般認為,這是創作於唐宣宗大中九年,詩人路過陳倉與大散關之間的聖女神祠時留下的作品。因為在唐文宗開成二年時,令狐楚病卒,李商隱就跟隨送葬路過長安,途徑此地,並且寫過一首《聖女祠》。大中九年時,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奉調還朝,作為幕僚的李商隱再次返回長安,應該也會路過這裡。

全詩的首聯描述了聖女祠冷清的局面,“白石巖扉”上的苔蘚瘋狂生長,一方面說明無人祭拜,另一方面也說明也無人居住。詩人卻天馬行空地想象,就連祠堂的聖女,也在上清仙境,久久未能返回。

頷聯之中,作者繼續描寫聖女祠的景色,將氣氛烘托得神奇詭秘。春天的細雨灑向大殿之上的青瓦,整日裡的神風,卻吹不動祠堂中的旗幡。這一聯與上聯起到了相互交融的作用,就因為冷清荒涼,不免顯得詭譎陰森。這既是對祠堂中景物的現實描寫,同樣也是作者心中的孤獨反映。

頸聯中提到了兩個仙女的名字,分別是萼綠華和杜蘭香,這是代指所有的仙女。她們自由來去,居無定所,同時說走就走,沒有歸期。這樣的生活,看起來瀟灑,其實作者是寄予了她們淪謫無援、寂寞長守的同情,為她們發出有家難歸的長嘆和不平。然而,這未嘗不是詩人自己的處境,詩人自己的嘆息。

尾聯的寫法十分獨到,它反過來回憶當年仙女得道時的景象,那時候玉郎與聖女在此處相會,並且通報仙籍,玉郎便是仙女的援引仙官。仙女也由此一起登天階服紫芝,位列眾仙之列。當年的風光一時,正好與現在的淒涼現實產生了鮮明的對比。細想起來,這不正是李商隱個人一生的寫照嗎?

讀者們應該看得出來,小珏在解讀這首詩時,不由自主地將李商隱代入。我認為,這首詩就是李商隱在路過聖女祠時,看到戚風慘雨的景象後,聯想到自己一生蹉跎,功名無望的悲劇命運,自然而然發出的感慨。他將自己比作貶謫的仙女,隱晦地表達不滿。

然而,在歷史上,這首詩到底表達了什麼情感,是存在著爭議的。紀曉嵐就認為,唐朝時女道士淫亂不堪,這是李商隱的諷刺詩。清代學者馮浩則認為,詩人是“全以聖女自況”。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作者是懷念玉陽山學道時結識的女道友宋華陽姐妹而寫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