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津津有味, 行腳津門之天津博物館

天津衛

天津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一座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國內較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其收藏特色是中國曆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並重,現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法書、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品及近現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可謂是饕餮盛宴。

今天老豬帶大家到這個博物館一探究竟,

感受這裡的美輪美奐的文物盛宴。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座標:天津市,天津博物館。

行腳津門系列之天博。

民國七年(1918年)6月1日,便正式成立了天津博物院。2004年12月20日,天津博物館落成開放,該館是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而成,新館總投資8。3億元人民幣,總建築面積64003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4000平方米,庫房面積11000平方米。新館特設2800平米的臨時交流展廳。

好了,咱廢話少聊,今天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下天津的鎮館之寶及其系列展覽概述。

這件是價值一億多的春瓶。鎮館之寶目前所知的琺琅彩瓷瓶存世僅有四隻,除了在天津博物館這隻,瑞士和英國兩個私人藏家手中的兩隻已有破損,另有一隻於2005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高僅為十幾釐米的乾隆琺琅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以1。15億港元成交,這不但創下了清代瓷瓶拍賣的最高紀錄,而且也在古玩界掀起了一股琺琅彩瓷瓶熱。天津博物館裡的這隻與拍品大小相同,工藝相近,造型更為高雅,紋飾更為精細。時隔45年,同類瓷瓶市場價值翻升9060倍。國寶級文物。高16。3釐米,口徑4釐米,底徑5釐米。小撇口,長頸,腹部下端豐滿,圈足。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上用琺琅彩繪畫。頸部用藍料彩繪上下兩組蕉葉紋,腹部琺琅彩繪芍藥雉雞圖:兩隻雌雄雉雞棲身於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態親暱,周圍襯以芍藥花及秋季花草。空白處墨彩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鋪”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這件玉壺春瓶,構圖十分精美,芍藥雉雞寓意金雞富貴,有吉祥的含義。畫工精細入微,繪畫圖案取自清代宮廷畫家的手稿。此瓶集詩、書、畫、印於一身,有如一幅展開的畫卷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通高57。6釐米口長35。8釐米寬22。8釐米清咸豐年間(一說道光年間),曾在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七件青銅器。它們是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太保鼎等。這些商周青銅器,器型莊嚴厚重,紋飾華麗繁縟,是商周青銅器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梁山七器”。一時間,學者們研究著錄,收藏家們爭相收藏,成為清末民初金石學界的頭等大事。目前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國內博物館的“梁山七器”。

唐英敬制款白釉觀音清乾隆高19。5釐米寬21釐米厚13釐米觀音像呈半跏趺坐,頭戴風帽,束黑髮高髻,眼簾自然下垂,眉目清秀,形象端莊,身體比例勻稱,衣紋線條流暢。高19。5釐米、寬21釐米、厚13釐米。袒胸,胸前佩戴瓔珞,身上交補襟披袈,內穿抹胸,為漢式裝飾,給人以嫻靜、端莊、肅穆、安詳之感。背部豎式長方框內暗刻陰文“唐英敬制”四字篆書款。唐英(1682—1756年)是清代著名督窯官,制瓷家、書畫家、篆刻家、劇作家。曾侍奉過康雍乾三朝皇帝。他長期在內務府任職,於雍正六年始至乾隆二十一年主持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督陶事宜,因成績顯著深得當朝皇帝的垂青。

翡翠蟈蟈白菜,現藏於天津博物館,該藏品高19。4釐米,寬14釐米,重約2公斤。白菜下部分為灰黃相間,伴有褐色斑,其上的葉脈分明,葉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簡約。作者利用菜心處材質的翠綠色,圓雕一對肥的大腹蟈蟈和一隻螳螂,它們好像在邊爬邊啃菜葉,栩栩如生。蔬菜和草蟲的生命活力會引起觀者的愛撫情愫。作者的巧思妙構,更使人歎賞不已,其卓越的技藝成果,在清代玉雕中堪稱冠絕。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製成一對,高42。8釐米,口徑9。6×5。4釐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採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鐃作為一種樂器名,始見於《周禮》,其書《地官?鼓人》曰:“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鄭玄注:“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鐃形制像鈴,但無舌而有中空之柄,屬手執敲擊樂器,其用途是在退軍時敲擊之止鼓,以示退卻。鐃的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口朝上,上寬下窄,座下有一個圓柱形的甬(即柄)。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是流行於商代晚期的打擊類禮樂器,除了上文所說鐃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其主要用途是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時進行敲擊演奏。演奏時鐃口向上,將中空的柄部安上木把,置於木座之上,以木槌敲擊鐃口中間及兩側部位即可發出洪亮悠長的聲音。

該器高17。2釐米、寬10。4釐米,青玉質,質地純正,區域性有黃色沁,體大且造型渾重、氣韻宏偉。整體採用鏤雕、淺浮雕兼細陰線的雕琢技法,製作工藝複雜細膩。龍眼瞠目圓睜,龍眉粗重濃密,其口中含珠,上唇齜出尖利龍齒,龍唇上下翻卷呈捲雲狀,頷下有須,腮部飾火焰紋,頸上飾鱗紋及粗密的鬣,頭頂雕龍耳及粗壯的龍角。沿頸向下為管狀,一邊穿三孔。

“畫與書歸——明代中期吳門書畫特展”,是天津博物館藏明代中期吳門書畫作品首次集中亮相,共展出吳門主要書畫家十餘人書畫作品六十六件,其中更蒙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機構惠借重要館藏,得以對天津博物館吳門書畫藏品的空白和薄弱之處予以補充,作品時代跨度逾百年,堪稱吳門藝術盛宴。

天津博物館自新館建成以來,依託本館豐富館藏,透過梳理明清主要地域性繪畫流派,舉辦了一系列主題繪畫展,在業界和廣大觀眾間贏得良好口碑。此次《晚明繪畫作品展》將打破地域限制,集中展示晚明時期60餘件(套)繪畫精品,為觀眾勾勒出該時期繪畫的基本特徵與歷史面貌。

這個展覽分七個部分(1。玉蘊神奇——新石器時代玉器2。玉炫王權——商代玉器3。以玉從禮——周代玉器4。玉兆禎祥——漢代玉器5。玉之新韻——魏晉南北朝玉器6。美玉紛繁——唐宋遼金玉器7。玉之大成——明清玉器每個部分有若干個專題,共33個專題),來體現玉器及玉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功能、價值、造型、紋飾、及文化內涵。如史前時期的神話與宗教、漢代吉祥文化、唐玉中的佛教、宋元阿拉伯文字、清代的痕都斯坦玉。

銅鏡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始現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古代銅鏡不僅可以用來整妝照容,其背面內容豐富的紋飾、雋秀的銘文更是體現了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古人高超的鑄造技藝。

先把大部分展品的門額都展示出來。

給想去的朋友做一下羅列,展品將會在後面的文章中一一展示。

博物館是一地之精華所在,

去任何城市的時候,逛逛博物館才是最值得幹的事兒。

想必真正的文明,都存於博物館中,

去見證古文明,親歷古文明,

若問古今興廢事,皆在博物館中藏。

真的沒有不去的道理。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

下一季將有更好的內容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