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檜的“南自南,北自北”,究竟是啥內容?為何堪稱千古“毒計”?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秦檜進見高宗,時隔九個月,就躍居右相的寶座。然而,僅僅一年,又獲罪罷去。這表明,在南宋初期,是和是戰的基本國策未定,還沒有一種政治力量能夠完全控制朝政。

秦檜雖有金人的支援、高宗的信任,而且在面目沒有充分暴露之前,還騙取了一些士望,但在兩種力量的較量中,還是失敗了。

1、秦檜“南人自南,北人自北”政策

建炎四年(1130)十月上旬,秦檜一行在漣水軍水寨參議王安道、馮由義二人的護送下,乘船由海道回南,十一月五日到達南宋朝廷的臨時駐地——越州(浙江紹興)。兩天後,受到高宗的接見。

秦檜進見高宗,迫不及待地提出三條建議:

一、“如欲天下無事,須是南自南,北自北”;

二、停止抗金,與金人講和;

三、由高宗出面,通書於金國主持東南軍務的左監軍完顏昌。

這次會見,秦檜給高宗留下極好的印象。第二天,宰相範宗尹進呈秦檜已經代擬好的國書,高宗非常高興地說:

“檜朴忠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蓋聞二帝母后訊息,而又得一佳士也。古者交兵,使在其中,第難作國書,姑令劉光世作私書與。”

當即任命秦檜為禮部尚書,護送秦檜的王安道、馮由義都授給官職,連操舟的孫靜也補了一個承信郎。

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秦檜初見高宗,就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建議,主張與金人講和,第二天就呈上求和國書的草稿,說明他早有謀劃,而且得到金人的認可。

張師顏在《金人南遷錄》中說秦檜在宗翰軍中:

“終始言南自南,北自北。因說許某著手時,只依這規模分別。”這便是明證。

第二,秦檜敢於開門見山提出與金人講和的建議,固然是以金人的脅迫為靠山,但也較為準確地把握了當時高宗無志抗金的心態。

高宗被金兵從揚州趕到建康,從建康趕到杭州,最終由明州逃到海上。中間不斷向金人乞降,甚至表示放棄尊號,當時的完顏宗弼就是不買他的帳。這時驚魂未定地回到越州,正在前方一再吃緊的當口,秦檜給他帶來的建議,無異是雪中送炭。

所以一拍即合,大讚秦檜“朴忠過人”,恩寵有加。高宗雖然沒有按照秦檜的建議向完顏昌遞交求和國書,還是命令大將劉光世以私人名義致書完顏昌,表達求和的願望。

完顏昌沒有理睬,或許這就是他們所謂的“佯不從”的策略。這一方面是為了提高他們接受議和的價碼,另一方面也是對秦檜實行保護性的措施。

2、“南人自南,北人自北”政策的實質內容

秦檜所謂的“南自南,北自北”,或“南人自南,北人自北”,其實質內容是什麼呢?

就是居處在南宋政權統治區域之內的官紳士民,凡原籍在河東、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的,都要返歸金政權的統治下凡原籍在中原的,都要返歸偽齊政權的統治下。反之,南人在北者亦然。表面看起來,各自守土安民,互不侵擾,很公正平允,其實是非常陰毒的。

對此,鄧廣銘先生分析說:

第一,它意味著要使南宋王朝自動解除武裝。

在宋代,一般人都認為生長在北方和西北地區的人,體裁魁梧,勇敢善戰;生長在東南諸路的人,則比較柔軟脆弱,不適宜做戰士。不論這意見正確與否,在當時卻為一般人所普遍接受。事實上,南宋初年,政府軍隊中的兵和將,絕大多數也都是出生在在陝西、河東、河北等地的。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建炎三年(1129)二月間金人攻陷揚州城時,就在城內揭榜說,要“西北人從便還鄉”,其用意就是要瓦解南宋的武裝力量。倘使秦檜提出的這個對策果真實行,那首先就要把出生在北方和中原地帶計程車兵和將官一律遣返原籍,那就等於是自動解除武裝。

第二,這將使華北、中原和西北地區的居民,不論遭受敵、偽的何等奴役,再也不敢奔往南宋境內。

因為,投奔了去最終也還得被遣送回來。而這就等於替敵偽安定了社會秩序。

第三,這等於正式承認關隴、華北和中原之地歸敵偽所佔領,恢復失地之事再也不容提及了。

在當時,南宋朝野上下充滿了報仇雪恥、收復失地的呼聲,主戰派的力量還相當強大,高宗對秦檜這一主張還未敢貿然接受,付諸實施。但對秦檜來說,卻是他此後一切行動綱領,直至第二次竊踞相位,實現了“紹興和議”,將這一主張變成了南宋王朝的基本國策。

所以,李心傳評論說:

“始朝廷雖數遣使,然但且守且和,而專與金人解仇議和,蓋自松始。”

3、一份不一樣的賀啟

起初,高宗對秦檜也不是沒有保留。範宗尹說秦檜曾進資政殿學士,建議以經筵留之。經筵官的任務是為皇帝講讀經史,充當皇帝的顧問,與皇帝最為密切,有較多的進言機會,甚至可以影響皇帝對重大問題的決策。

像秦檜已位至從官,職名又進到資政殿學士,進入經筵,就意味著很快可以進入執政行列。高宗沒有接受範宗尹的意見,說:“未須如此,且與一事簡尚書。”

因而任命秦檜為禮部尚書。禮部的職事是掌禮儀、祭享、貢舉等,平時就事少權輕,這時朝廷居無定所,到處流亡,更是無事可做了。

這個職位,有違秦檜初衷,他心裡很不高興,既不上辭章,也不上謝表。過了三天,傳言金兵“遊騎至江上”,士民奔竄,朝廷震恐,緊急討論怎樣遣散百官,處理好三省、樞密院的文書檔案,作再度逃跑的準備。

就在這時,秦檜上了一道奏章,說:

臣昨者迂避江路,不歸本鄉,徑泛海洋,來赴行在,止為兩宮安好,欲得及時奏稟。今來已蒙賜對,志願已畢。而臣新自敵中脫身來歸,理宜投閒,長遠事任。伏望聖慈許臣依舊守本官致仕。

前面繼續向高宗表忠心,說自己從楚州脫身,所以迂道海上,不直接回到故鄉江寧,是為了及時報告徽、欽二帝和皇太后安好的訊息,現在心願已了,沒有自己的事了。

接著說自己“新自敵中脫身歸來”,理所當然地投閒置散,長久地遠離在朝的職事。最後要求仍然以御史中丞退休。這實際上是對自己在高宗心目中信任度的試探。

如果高宗懷疑他是敵人的奸細,就會允其所請,同意他退休;否則,就會挽留。果然,高宗下詔“不允”。秦檜便安心做起了禮部尚書。

秦檜在禮部尚書任上僅兩個多月,到紹興元年(1130)二月十四日,便升任參知政事,進入執政行列了。新官上任,阿諛奉承者有之,指斥譏諷者亦有之。

當時的臨安知府孫覿向秦檜上了一紙賀啟說:

伏審參政,正直質諸鬼神,忠信行於蠻貊。盡室航海,復還中州;四海傳聞,感涕交下。漢蘇武節旄盡落,止得典國;唐杜甫麻鞋入見,乃授拾遺。未有如公,獨仗忠義於強胡劫質之中,盡得虜情於二江敗衄之後。膺受帝賚,恢復中興;登進廟堂,參秉大政。敢圖恩託,曲賜優容,倘此身得全樗櫟之生,則他日敢忘蛇雀之報。

孫覿字仲益,號鴻慶居士。晉陵人。是當時頗負盛名的文章作手,少年時代就受到過蘇軾的讚賞。大觀三年(1109)進士,政和四年(1114)中詞學兼茂科。靖康中官至中書舍人,建炎二年(1128)為吏部侍郎,後出知臨安。

靖康間,秦檜升任七品官右司諫,制詞就是孫覿所行。論資歷,他是秦檜的前輩,自稱“蒲柳殘年”,很有點倚老賣老,不把這個參政大人放在眼裡。賀詞的表面是對秦檜極盡恭維之能事,而在字裡行間卻暗含著辛辣的諷刺。

比如開頭所說的“正直質諸鬼神,忠信行於蠻貊”兩句,用的都是孔子的話,前一句出自《論語》,後一句出自《中庸》,用在這裡,就很值得玩味。

既可以說成是你剛正不屈,鬼神都不會有疑問,忠貞信義,至令金人感佩;也可以解釋為你自稱剛正不屈,只有鬼神才知道,而為金人效命,到是死心塌地。

接下來說:“盡室航海,復還中州”,表面是祝賀秦檜一家能平安脫離虎口,實則有意揭他的隱私。當時人們對秦檜提出種種懷疑,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普遍認為,兩軍對壘,防備甚嚴,秦檜夫婦主僕能夠一門生還,是不可思議的事。“盡室”二字用在這裡,真是神來之筆,揭到秦檜的痛處。

再下面以蘇武、杜甫對朝廷的忠貞和所得官職的反差比喻秦檜獲得高位,表面是祝賀他官運亨通,實際是說秦檜你對朝廷心懷二志,卻得此高官,比比蘇武、杜甫,你愧是不愧!

秦檜本來是工於心計的人,而且又心懷鬼胎,豈能聽不出弦外之音?又怎能不氣急敗壞?

從此,孫覿便結怨於秦檜,沒過多久,就遭到報復。這年十月,罷知臨安府,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後又以在職“盜用助軍錢四萬餘緡”,下大理寺根治;再以眾證“以經文紙札饋過客,計值千八百緡”,落職除名,連坐者三十餘人,孫覿差點丟了腦袋。

這件事,大概使秦檜領悟到文人筆墨的可畏,後來他獨攬大政,千方百計地鉗制輿論,大興文字獄,迫害文人,這便是一次小小的預演。

4、範宗尹的遭遇

升任參知政事,並不是秦檜追求的最終目標。他要實現當初向金人許下的諾言,就必須做到宰相,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左右群僚,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為此,他毫不猶豫地把攻擊的矛頭對準了曾經援引過他的範宗尹。

範宗尹,字覺民。襄陽鄧城人。《宋史》本傳說他“有才智”,“為政多私,屢為議者所詆”。宣和三年(1120),登上舍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

靖康間,金人慾得三鎮。他主張“棄之以紓禍”,被言者所論,罷官還鄉。張邦昌僭位,復職,受張邦昌的委託,與路允迪一道勸康王趙構即帝位,因有勸進之功,頗受高宗的器重。一度以“嘗汙偽命”責置鄂州。

不久,即召為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

建炎四年(1130),即為右僕射兼御營使,後改兼樞密使。當時沒有左僕射,他等於是首相。時年三十歲,是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宰相。他在主政期間,也出過一些好主意。比如在金兵肆虐之時,有些義軍佔據州縣,不受朝廷制約。

他建議“稍復藩鎮之法,裂河南、江北數十州之地,付以兵權,俾蕃王室。”

高宗接受了這個建議,任命一些義軍首領為鎮撫使,其中有些人在抗金守土中起過重要作用。

秦檜為了儘快把範宗尹趕下臺,就不擇手段擠兌範宗尹。建炎四年六月,出任宰相不久的範宗尹,提出清理、解決徽宗後期濫賞官吏的積弊。

崇寧、大觀以後,宦官佞臣專權,恣意以官爵賞人,凡是辦皇差、進諛辭的人,都可以加官晉爵;而賣官鬻爵的事更是比比皆是。

當時有一則民謠說:“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

官場黑暗,吏風敗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建炎二年七月、十月,兩次重申前命,都因為阻力太大,未能施行。這次,範宗尹又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並且取得了高宗的同意。

作為參知政事的秦檜,本來表示堅決支援範宗尹革除這項積弊,看到反對的人很多,高宗又猶豫不決,馬上改口擠兌範宗尹。

範宗尹這時徹底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力爭說:“此事如(李)回無幾,其他亦不足惜。”

結果,高宗勉強下了一道折衷的諭旨:“侍從及館職兼領者罪”,“武臣濫賞,並免討論”。但還是覺得難以執行,過了兩天,下了一道批示:“朕不欲歸過君父,斂怨土大夫,可日下寢罷。”

至此,範宗尹提出的“討論濫賞”,整飭官吏的問題便徹底失敗了,他不得不辭去宰相的職位。

5、秦檜的宰相之路

紹興元年七月二十九日,範宗尹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

高宗在免官制詞中說:

“日者輕用人言,妄裁官簿。以廟堂之尊,而附天下之謗:以人主之孝,而暴君親之非。朕方丁寧德意,而申命於朝,汝乃廢格詔書,而持必於下。”

髒水一股腦兒全潑到範宗尹身上。在“討論濫賞”,整傷官吏的整個事件中,秦檜開始暴露出他的背信棄義、出爾反爾、反覆無常,一切行止都取決於是否對自己有利的政客面目。

當初他支援範宗尹,是因為高宗有革除弊端的意向,如果成功,自己也有一份功勞,可以進一步得到範宗尹的提挈和高宗的賞識。後來高宗改變了態度,他豈肯為範宗尹去得罪皇帝以及一大批有權勢的文臣武將?

更為重要的是,宰相一出缺,給他留下了爬上更高地位的大好機會。於是,他不惜落井下石,把範宗尹逼到非辭官不可的境地。

範宗尹罷相,高宗並沒有打算用秦檜來接替,而是發緊急驛詔召呂頤浩還朝。

呂頤浩字元直,齊州人。中進士第。初以父喪家貧,躬耕以贍老幼。

徽宗朝,累遷為河北都轉運使。曾因反對開邊,幾遭宦官毒手。建炎初,知揚州,進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同籤書樞密院事,江淮制置使,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苗傅、劉正彥兵變作亂,逼高宗退位,他有復辟之功,接替朱勝非為右僕射。

一年前,出為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這時正領兵平饒州張琪之亂。戰事緊張,沒能馬上歸朝。史稱“頤浩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際,人倚之為重”。

然性格暴躁,“在位猶專恣”,因此,在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以至千方百計阻止他再度為相。

他們雖然沒能阻止呂頤浩的入相,卻幫了秦檜的大忙,至少是引起高宗的注意,把秦檜作為宰相的人選加以考慮。

此時的秦檜,已經急不可耐。逢人便自吹自擂:“我有二策,可以聳動天下。”

有人問,既有妙策,為什麼不貢獻出來?他說:“今犬相,不可行也。”這就是說,我秦檜如果當了宰相,有兩項重要措施,可以使天下人震驚、感動。這話傳到高宗那兒,高宗真的考慮起這個問題,在呂頤浩還朝之前,於八月二十四日任命秦檜為右僕兼知樞密院事。

秦檜在第一場權力鬥爭中獲勝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