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被後世誤認為的“男皇后”,長得究竟有多完美皇帝對他青睞有加!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悅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同性戀這個詞,不管是身處什麼時代都飽受爭議,自古以來,這一類人都被大多數人當作心理和精神“患者”來看待,甚至很多地方會出現排擠、孤立等偏激的行為。

隨著時代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漸漸變得開放,當今社會已經開始慢慢接受這個事情,也有國家已經在逐步開放同性婚姻,現在的人對於同性戀逐漸開始認同,可是在古代卻不一樣,以前同性戀在人們眼裡,是一件極為羞恥的事情,上至百官下至百姓,都對這一行為有著極大的偏見。

但就處於這樣一個時代環境下,卻有著一位皇帝,喜歡上了一個男性,這名皇帝就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第二任皇帝“陳文帝”,而這位被後人稱為“男皇后”的存在就是韓子高。

初遇如意“郎”

韓子高和陳文帝從小的生活環境都是非常貧寒的,正是因為陳文帝從小就體驗著艱苦的生活,所以在陳文帝勝任皇帝以來,積極整頓吏治,注重百姓農桑,興修各地水利,當時在陳文帝治理下的陳朝,是最為鼎盛的時期,百姓富裕,天下太平,陳文帝深得民心,更是被後人稱為南北朝時期唯一的明君。

在這樣一位英勇威武,氣血方剛的皇帝身上,卻發生了一件讓無數人“大驚失色”的事情:陳文帝立了一個男子為當朝皇后!

陳文帝與韓子高在早年侯景之亂的時候就結識了,當時陳文帝被任命前往吳興擔任太守,經過淮渚時,偶然遇見想跟隨自己隊伍一路還鄉的韓子高。當時韓子高才16歲正直芳齡,長得更是十分清秀,膚白貌美,如果不仔細辨認,甚至會以為是一個絕美女子。

陳文帝在看到韓子高第一眼,就深深的喜歡上了這位膚白貌美的美男子,當即問韓子高是否願意來侍奉自己,韓子高沒有拒絕陳文帝。

從那時開始,便是在陳文帝身邊畢恭畢敬,陳文帝日常的酒食都是由韓子高來負責端送,每次在陳文帝急躁的時候,韓子高總能第一時間知道陳文帝想表達的意思,宛如知己與伯樂一般,就這樣一直侍奉在陳文帝左右,直到陳文帝退位。

隨君左右 盡顯才能

在歷史中記載的韓子高,一直都是以一個嬌弱美麗的女性形象出現,其實韓子高身材高挑勻稱,在他跟隨陳文帝的時候,陳文帝便是發現韓子高有勇有謀,在戰場非常冷靜和果決,因此陳文帝有意將韓子高培養成一名將帥,讓他在戰場上發揮自己的才能。

後來韓子高不只是在陳文帝身旁侍奉,還經常會主動申請出徵,在戰場上屢屢立功,陳文帝為了獎賞韓子高,特意安排了許多精銳的部隊到韓子高麾下,任他親自掌控。

韓子高常年跟隨陳文帝一起征戰沙場,接連出謀劃策討伐了張彪等亂臣賊子,隨著一系列戰功積累,韓子高在朝廷的地位水漲船高,陳文帝也越來越喜歡這位才貌雙全的“佳人”。

在陳文帝打平天下稱帝之時,也冊封了韓子高為右將軍,作為一代明君,陳文帝這一舉動不僅能證明韓子高在陳文帝心中的地位,更能說明韓子高並不是空有一副好看皮囊的花瓶。

皇帝病危 貼身照料

陳文帝在位僅僅維持了7年,在565年,陳文帝突然感染了不治之症,韓子高得知這個訊息後,立馬交代了身上所有的職務,卸任回宮陪伴在陳文帝身旁,寸步不離全身心地照料他,直到566年,陳文帝病入膏肓,最終醫治無效而病逝。

陳文帝去世後,他的兒子陳伯宗繼承了帝位,當時的韓子高依舊是右衛將軍,由於在陳文帝生前一路跟隨各地征戰,韓子高在陳文帝在位時,就有著很大影響力,他的存在僅次陳文帝。

陳伯宗的叔父作為陳伯宗的輔佐大臣,卻給陳伯宗提議說廢除韓子高,以防掌控兵家大權的韓子高,在未來心生謀逆之心。在567年,韓子高因為陳伯宗的一些列算計,被舉報意圖謀反,最終被逮捕入牢,以策反之罪處死在獄中。

正史中所描述的,更多的是韓子高深得陳文帝賞識,在戰場上表現出非常優異的軍事天賦,被陳文帝當作重臣將帥來培養,所以陳文帝一直將韓子高當作自己的心腹之將。

對於韓子高被冊封為男皇后一事,其實是在野史中流傳出來的,韓子高在歷史上確實是嬌弱清秀的形象。

韓子高和陳文帝之間發生的各種事情,比如陳文帝貼身手把手教韓子高射箭、騎馬,與韓子高日夜不離共寢一室,甚至因為韓子高與王司馬家族有著不好的傳聞,就一舉滅了王司馬一族滿門,在陳文帝病危彌留之際,只命令讓韓子高陪著自己走完最後一程,其餘人不得進入宮殿。

這些事情都能讓後人對於韓子高和陳文帝之間關係,產生無限的遐想,所以韓子高被後人臆測為“男皇后”,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結語:

韓子高之所以被後人猜測為男皇后,是因為陳文帝當時已經有了一位實至名歸的女皇后,但陳文帝對韓子高所做出的關心,超過了皇后太多太多。

陳文帝在撰寫人物傳記時,只對韓子高用了“甚愛之”這一詞,後宮佳麗哪怕是皇后都沒有被陳文帝如此寫過。不管陳文帝和韓子高是否是同性相戀的關係,他們之間的良好的情誼的毋庸置疑的,天生麗質的韓子高遇到陳文帝,雖然後來難逃“紅顏薄命”,但他在歷史上所留下的千古傳奇,卻是亙古長存的。

參考文獻:

《陳書》

《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