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金聲玉振:最初形容音樂演奏的成語,為何後來被用來形容孔子?

有讀者問小話,“金聲玉振”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誰的?開篇明義,“金聲玉振”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孔子的。

“金聲玉振”是一個寓意非常美好的成語,是形容音樂演奏時的音韻響亮、和諧,後來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其實,“金聲玉振”最初並不是用來形容某一個人的形容詞,這個成語最初的含義只是和音樂演奏有關。

“金聲玉振”中的“金聲”指的是鐘聲,《說文解字》對“鍾”的解釋是“鍾,樂鍾也。”鐘聲的特點是“始洪終殺”,也就是在敲擊時聲音會逐漸地由大變小;玉,古典樂器中的“磐”,《爾雅》解釋道:“磐,樂器名也,以玉石為之。”磐的聲音特點是“首尾如一”,沒有高低起伏的變化。

因為“金聲玉振”的本意是奏樂以鍾發聲,以磬收韻,有始有終。所以“金聲玉振”通常用來聲音和音樂,有響亮、和諧等含義,比如明代文學家謝榛《四溟詩話》中這樣寫道:“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

用“金聲玉振”來評價孔子,最早出自先秦文學作品《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 ;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 ;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孟子以音樂演奏為比喻,說明孔子是一位集大成的先賢。

自孟子之後,許多儒學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昇華了這一觀點。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說:“至若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

這句話是說,孔子編訂六經,修著《詩》、《書》、《禮》、《樂》,這些工作像敲鐘一樣開始,擊磬一樣結束,這些工作是集大成之作,既繼承了以前的先賢,也超過了以前的先賢。

由此可見,孟子是將孔子和“金聲玉振”聯絡起來的始作俑者。那麼,孟子為什麼要以音樂演奏為比喻,將孔子比喻成一位“金聲玉振”的人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因為“金聲玉振”本身就是一個有著美好寓意的詞彙

第一點,從金聲玉振的本義來看,以鍾發聲,以磬收韻,有始有終,這種有始有終即是一種美德,代表了一種完整,有頭有尾,可見始終。所以,孟子說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 ;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有條理地開始與結束關乎智聖。

第二點,當磐的使用材質是玉時,金和玉本身也就代表了一種美好,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作為自然物的金和玉常被看作是山川萬物之精華,被賦予特有的文化品格。

古人對於金玉本身就有著一種崇拜,且這種崇拜由來已久,中國的文字中有相當數量的漢字是金部和玉部,這就是金玉崇拜的文化資訊的具體體現。

古人經常用“金玉聲”或“金玉音”來比喻聲音,甚至詩文。唐代詩人錢起起《送李四擢第

歸覲省》詩中寫道:“齊唱陽春曲,唯君金玉聲。”白居易《崔湖州贈紅石琴》詩中寫道:“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南宋詞人汪元量《長相思》中也寫道:“空谷佳人金玉音,有誰知此心”。

此外,像金玉滿堂、金玉良緣、金科玉律、金口玉言、金風玉露、金枝玉葉等漢語成語,都體現了金玉的珍貴及其互相之間的聯絡。

第三點,金玉原本是代表鍾磐,而鍾磐又是禮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雅樂的演奏樂器,玉磐更是隻有天子才能使用,大夫以下都不能享有“金石之樂”,也就無法使用鍾磐。從這一點來說,鍾磐又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並且還是一種高階身份的象徵,代表了等級地位的差別,於是,鍾磐又添加了一層高貴的含義與表徵。

第四點,儒家把禮樂與德相結合,賦予金聲玉振一種美好品德的象徵含義,禮生於德,樂生於禮,唯有有德之人才能金聲玉振。儒家對於禮樂的規範和要求本質上就是要求君子有德,禮與樂只是為了讓君子有德的方法和手段而已,禮在外部約束人的行為舉止,樂在內部感化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金聲玉振又同時具有樂與禮的兩層含義,以之來形容君子之德是非常合適的。這種君子之德自然也是代表了一種美好的品質。

二、孟子用“金聲玉振”來形容孔子,是一個貼切的、形象的比喻

在西周早期,“金聲玉振”是典禮儀式中最富有藝術性的部分,所以孔子是禮樂制度的堅定支持者和捍衛者,而西周的這一套秩序井然的禮樂制度的創始人是周公。

孔子認為,周公的禮樂思想及制度是當時合乎規範的一套制度體系。孔子一生崇拜周公,一生致力於恢復周禮。

其實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是一套等級嚴密的宗法秩序,構建秩序的方式分別有“法”和“禮”,“樂”其實就是讓人們嚴格遵守秩序並融入秩序。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還廣泛地用於祭祀、鄉飲酒禮、大射禮、燕禮等場合,是貴族階級鐘鳴鼎食生活的重要內容。魯國是周文化在東方的中心,很好地儲存了周代的禮樂制度,孔子對古代禮樂制度的理解具有濃厚的樸素的情感。

禮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淵源,也是儒家六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作為禮樂制度的精髓,“金聲玉振”成了道德、倫理、人格、理想的音樂譬喻。

但是到了春秋後期,這套禮樂制度因為諸侯的常年(有人說“春秋無義戰”)征戰而日漸崩壞,所以孔子發出了禮崩樂壞的感嘆。《論語·陽貨》中記載了孔子的話語:“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三、孔子的思想與“金聲玉振”的結合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特別強調傳授知識文化和培養道德品行必須相統一的思想。

作為教育家,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禮樂”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孔子認為禮樂文化不是探討人生是什麼的學問,而是一種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調整人際關係的準則。為了適應文化下移的潮流,孔子開辦私學,傳授禮樂文化知識,從而成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使學術民眾化的,以教育為職業的人,他在教育學生讀書學功課時,處處以禮規範學生的思想行為,不僅言傳,還以身教影響著學生,這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今天仍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

後世為紀念孔子,在各地修建了許多文廟,文廟是各地紀念孔子及孔門聖賢的祠廟,是培蘊國學而施教一方的重要門庭。

唐貞觀四年,唐太宗為推崇儒學思想,發詔“天下各州縣皆立孔廟”,以至“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聖之廟”,文廟獲得空前的歷史發展,所以有的地方有兩座甚至更多的文廟。文廟不僅包括祭祀建築群落,它往往還與官辦的各級學宮組織在一起。

文廟不僅是一個“禮”的空間,而且是一個與“禮”互補的“樂”的空間。孔子教誨弟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按仁的標準來進德修業並學習六藝,使得文廟學宮承載幷包容的內涵十分廣泛。

文廟中有不少讚頌孔子的牌匾,這些牌匾上一般都有題字,大多是對孔子的思想以及道德的肯定,如:“萬世師表”、“教垂萬世”、“德冠生民”、“學達性天”、“斯文在茲”、“德配天地”等。

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孔廟,孔廟大門之南有一座石牌坊,該坊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牌坊上有“金聲玉振”四個筆力雄勁大字,這四個字筆力雄勁,是由明代著名文學家胡纘宗親筆題寫的。可以說,這四個字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孔子的學養、思想、道德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