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說的是哪三戶?講出來你可能不信

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採菱,發揚荷些。”“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長髮曼屑,豔陸離些。”“竽瑟狂會,搷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招魂》

眾所周知,在嬴政統一六國的時代,抵禦秦國最激烈的國家,除了趙國之外,就要數楚國了。《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體現了楚國對秦國的仇恨。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許多人認為即使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那麼消滅秦國的也必然是楚國。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秦國滅楚,戰局慘烈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先後剷除了呂不韋和嫪毐集團,將秦國的大權全部收到了自己的手裡,開始了全國統一的準備工作,還與李斯、尉繚等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

當時,嬴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也就是“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也就是說用財貨去賄賂各國的重臣,從內部瓦解敵國,趙國的李牧就是這樣被殺的。

其次,繼續採用秦昭襄王時期的遠交近攻、先弱後強的戰略,就這樣“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目標拉開了序幕。當時,秦國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統一戰爭打響。

經過了幾年的發展,秦軍先後滅趙、破燕、滅魏後,三晉都成為了秦國的土地。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開始大舉進攻楚國,這是非常慘烈的一戰。

戰國七雄末期,雖然秦國一家獨大,但南方的楚國依然不容小覷。它依舊是南方大國,擁有河南西部、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可以說土地面積極其廣大。

靠著國土戰略縱深,楚國依然有對秦作戰的實力,然而始皇帝卻驕傲了,他選擇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為帥。此人曾率領數千人,追殺燕太子,並獲得了勝利,給嬴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簡而言之,李信屬於那種“小投資、大收穫”的人,就這樣他問嬴政要了20萬人馬攻打楚國。當時,王翦則需要60萬大軍,所以嬴政才會選擇李信。

結果,楚國大將項燕與李信邊打邊撤,造成了楚國不堪一擊的形象。李信則輕敵冒進,最後被包圍在了楚國,秦國的援軍還沒有到,他就已經被聚而殲之。

在嬴政的統一戰爭中,楚國的失敗是一場重大的挫折,不僅損失了20萬軍隊,還給了其它沒覆滅的國家信心,更讓已經被滅的國家死灰復燃。

危急關頭,始皇帝再次找到了大將王翦,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當時,王翦依然向嬴政索要60萬大軍,嬴政二話沒說就應允了,60萬大軍對40萬楚軍的國戰拉開序幕。

王翦不愧是老將,他認為楚軍兵強馬壯,不與之直接交鋒,而是主打“後勤戰”。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項燕的大軍後勤不行,只能選擇撤退。

王翦看好時機,直接派大軍攻擊,結果楚軍被擊破東逃。不久後,項燕被斬殺,王翦率兵攻取楚都壽春,赫赫之強楚滅亡。只是,楚國雖然滅亡了,但因為楚國與秦國之間的仇恨很深,所以楚人對秦國依然抵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我們都知道,仇恨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秦國滅亡楚國時,對楚國進行了很多的慘烈的攻擊,也正是因為如此,楚國對秦國仇恨不已,甚至民間還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實,這句話是也給名叫“楚南公”的人說的。據悉,楚南公是楚國人,是一位隱士大才,比較擅長陰陽學說,看清天下大勢自然不在話下。

楚國滅亡後,楚南公根據事實情況,便說出了上述一句話,後被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如開篇所言,很多人對這8個字的認知是:“楚國即使就剩下了3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然是楚國”,簡單的8個字,表達的楚國、楚人對秦國的仇恨。

其實,這樣理解也挺合情合理,畢竟二者存在非常深的仇怨。對於楚國百姓而言,寧願站著死,也不苟且偷生,推翻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這更能表達決心。

只不過,“3戶”就想滅亡秦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學過文言文的都知道,很多時候“三”只是一個虛指,它有著多的意思。也就是說,三戶並不是三戶人家,而是很多戶,甚至可以代表所有的楚人,這樣才準確。

比如,楚國大將的後人項羽,他的祖上原本是項國之人,魯國滅掉項國後,楚國又滅掉了魯國,項地即改屬於楚國。後來,楚襄王更是將楚都由郢徙於陳,項為陪都。

這時,項羽的家族便崛起了,也成為了楚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項羽與他的8000子弟兵可不止“三戶”,而是代表著整個南方楚人的力量。

當然,若是對楚國的歷史有所瞭解,亦或者再往深處研究。那麼,這個“三”所透露出來的意思就不那麼簡單了,它還有著另外兩層意思。

“三戶”代表著哪三戶

第一種說法是,“三戶”其實是三個地方,亦或者說是楚國宗廟的所在地。比如,根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丹水之北有楚人三王之族的廟堂,所以曾取名為三戶。

但這裡的“三戶”並不是彼“三戶”,而是三個宗廟所在地。除此之外,在《楚辭·天問》等著作中,“戶”也“夷”的意思,大致意思的就夷為平地、剷平的意思。

春秋戰國時期,祖宗的宗廟就可以代表著一個國家,若是宗廟被毀,就等於國家受到了滅國的羞辱。這裡的“三戶”,也就是楚國曾“三次”被滅了宗廟。

回看楚國的歷史,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曾率領大軍從巴蜀出發,拔西陵、巫、黔中等地,進而攻佔了楚國當時的首都郢都,還剷平楚國先王的陵墓,將郢都改為南郡,這是第一次“夷”。

也就是在此時,屈原聞訊投河自盡。後來,楚頃襄王為了避免被秦國“一鍋端”,選擇遷都到了當時的“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一帶,算是重新建立起了廟堂。

春申君曾是楚國末期的一位大才,他曾多次組織東方國家合縱,還曾奪回被秦國佔據的15城,但最後的最後依然還是被秦軍所敗,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遷都到了當時的“壽春”,這算是第二次廟堂“被夷”。

及至秦始皇嬴政的滅國之戰,在大將王翦的領導下,楚國的都城再度被滅、廟堂被毀,而這便是第三次“被夷”。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楚國雖然被滅了三次,但未來滅亡秦國的還會是楚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兩種解釋外,“三戶”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三戶”就是指的“三戶”,但卻不是普通的三戶,而是三個大家族。

根據《史記》、《春秋》、《戰國策》等的記載,秦國滅亡楚國時,執政楚國的是羋姓、熊氏,比如楚懷王就叫做熊槐。楚國覆滅後,熊氏一族雖然滅了,但羋氏卻沒有滅。

楚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這三位帝王也不是有才之輩吧,而他們的後代便是屈、景、昭三族,比如屈原是楚武王的後代。

可能很多人不懂什麼意思,簡單來說,羋姓是一個枝幹,而屈、景、昭就是它的分支。就好比你爸爸名下有好幾個兒子,兒子又生出孫子,一代又一代下去,但總歸是你爸爸的血脈。

話說,秦國滅楚國後,屈、景、昭三族依然是地方豪族,連當地的秦朝官吏都不敢拿他們怎麼樣。秦朝末期,天下百姓苦秦久矣,紛紛揭竿而起。

此時,作為楚國王室的後人,屈、景、昭三族的力量,就成為了反秦力量中不可取代的。陳勝、劉邦、項羽起義時,屈、景、昭三戶就參與其中,項羽的8000子弟兵也來自於他們。

透過以上的介紹,再結合種種的歷史來看,第二種說法最為可靠(三夷)。“楚國雖然三次被夷平”這代表著三次歷史事實,也等同於三次滅國之戰,而且滅亡之後又崛起了,代表著楚國雖然被秦國滅了,但依然還會再崛起。

“亡秦必楚”則代表著,等到楚國再次崛起時,依然不會忘記今天的仇恨。那麼,到時候滅亡秦國的,必然是楚國人,亦或者楚人的後代。

“三戶”代表著全楚國人,亦或者說“三戶”代表著屈、景、昭三族的力量,這一個說法多少有些牽強,畢竟沒有特定的歷史事實為背景,而所有的諺語、傳言,都必須要有一定的依據才會有生命力,才能流傳來開。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