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74:遠去的習俗,銀川以前臘八節怎麼過的?

挖掘鮮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曆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

《大銀川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嘆往昔,千秋已蹉跎。

自古以來,都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臘八節這一天,吃臘八粥已經成為很多地方共同的習俗了,吃上一碗之後,就歡歡喜喜的開始準備過年所需的一切!雖然說現在年味淡了很多,習俗也消亡了很多,但是,吃臘八粥這個基本的過節形式還是保留了下來。

而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就有很多版本流傳開來。其中有一個版本出自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臘月初八寒天,獄卒都在溫暖中大魚大肉,牢犯們關好了都不帶巡視的。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

這鍋粥讓朱元璋美美地享受了一頓,既是臘月初八,又正好八種原料,名字又有一個“八”字(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

到後來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先不管真假,反正自從洪武九年,“

徙五方之人實之

”開始,這些可以做臘八粥的原料就在寧夏大地遍地開花了。這些來自各地的民眾不管是主動還是被逼,他們拖家帶口千里迢迢來到寧夏戍邊,身上帶最多的就是這些農作物的種子了!

因為,來到寧夏之初,真的是一窮二白,都是要白手起家的,靠朝廷有效的糧食救濟,只有一個死字。況且,朝廷的糧食援助也是以這些雜糧為主。大概也是因為朱元璋知道這些雜糧最能救人命了,那是他的深刻體驗啊!

有了這些農作物,只需要頂住一季,帶來的種子就能讓人生根,生存下來!因為這些農作物不像種水稻和麥子那樣,需要人精心伺候。

只需要有塊空地,播下去,澆水和簡單護理,秋天就能收穫!這已經不是臘八粥了,是救命糧!這些雜糧農作物,讓遷徙來的人們度過了來到塞上最初的艱難生活!

那時候,人們的主要農作物裡,谷之屬的有:稻、糜、稷、大麥,小麥,豌豆、黑豆、綠豆、黃豆、青豆、紅豆、扁豆、蠶豆、羊眼豆、胡麻、秫、青稞等。

所以,這些都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糧食,到了臘八節,隨便挑上幾樣,加上棗子葡萄乾,就成“八寶”了。

這些“五方之人”也帶來了各自的家鄉習俗,臘八節這一天,除了吃臘八粥,江浙一帶來的人們,還會釀“臘酒”。這“臘酒”其實就是雜糧酒,或者是類似於“甜酒釀”的一種酒。看各家的口味和需求了。

每年快到臘月的時候,人們都會去打井水,放上幾天,然後把雜糧用放了幾天的井水泡軟,然後蒸熟,拌上酒麴餅(相當於如今的酵母的感覺),密封靜置幾天,到了臘八節那天就可以開封暢飲了!

這一天,相識的朋友和鄰居相互約上,一家出幾個菜地坐在某家寬敞的廳裡,男人們談談今年的收成幾何,邊軍的勝仗和敗績,還有來年的打算等等;女人們則是在廚房單另一桌,聊聊家長裡短,還有過年的準備工作,是不是要相互幫忙之類;小孩們就高興了,沒有私塾的之乎者也的羈絆,你追我趕,嬉戲打鬧,弄得院子雞飛狗跳,難得的輕鬆和愉悅!

這是一款需要溫著喝的酒,類似於黃酒。有的人在溫酒的時候,還加入一塊冰糖,使得酒的滋味更加醇香四溢。當然了,加糖的一般都是文人和女人。

在底火的加熱下,氤氳飄起,使得這時候寧夏鎮(銀川城)裡都彌散著一縷淡淡的酒香味,其實,那是“臘酒”的味道,遙遠家鄉的味道。

但是,隨著時光流轉,這家鄉的味道也慢慢變成了本地的鄉土味道!誰還記得那縷淡淡的鄉愁呢?只剩下臘八粥依舊在臘八節這天,端上人們的餐桌,成為一個節日的象徵!

銀川,也變成了一個新銀川!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阿威《明朝銀川那點事》系列文章75!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