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當下文學應該寫什麼

先說說“2021年文學作品盤點”那篇文章,因為文章暗含有我對一些作品的批評,會讓某些人不快——當然我寫的都是感悟。我看過一些別人解讀當紅作家作品的文章,反正吹的時候不遺餘力(比如有人說雙雪濤是唯一能跟魯迅掰手腕的作家,所以我適當批評一下也沒什麼,反正也影響不了什麼),寫得非常專業。喜歡的人自然喜歡,這是個人自由。我寫這個文章,有些東西我還是看了專業解讀後,才有了我自己的想法的。比如孫頻這個作家,我參考了評論家的評論。

即便是中文系畢業的那些理論大牛,對文學也有錯誤見解。比如他們當中就有人評論林奕含的悲劇,就是把藝術當成現實了。在某些人眼裡,文學不過是巧言令色的東西。所以個別搞理論的人,搞來搞去,是自欺欺人。

有人讓我談談當下文學應該寫什麼。首先我不是搞文學理論研究的,所以在宏觀文學方面,我談不出什麼高深東西出來。如果想要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可以看看《文藝爭鳴》這本雜誌。或者在網上看看搞文學理論研究的,看看他們怎麼說。我只能說一些淺層次的東西。

標題是“文學應該為誰說話”,但是我想把“文學應該為誰說話”和“當下文學應該寫什麼”結合起來說。或者還可以談談“小說應該怎麼寫”。

上一輩作家,莫言閻連科等等,他們更多地是靠寫苦難成就經典。以至於當下,有人說當下這些年文學之所以不再出現經典,是因為當下不夠“苦”。我覺得這種想法,等於是把文學當成一種目的。也就是說,我們寫作,是為了成就經典,為了產生一些“新的文學理論”,產生“這個主義,那個主義”。

但是我想把文學,當成一種手段。是否成就經典,不是作者所要考慮的。作者要考慮的,是文學應該怎麼寫,為誰而寫。

有人問“當下文學應該寫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言外之意是:當下文學寫什麼,才能讓文學重新產生經典,才能產生這個主義,那個主義。

老一輩作家靠寫苦難成就經典,我們今天沒有了苦,文學作品看起來沒有分量,太“輕”了。鐵西三劍客的成名,其實依賴於重新找到了“苦難”。班宇的《逍遙遊》裡面的兩三篇小說,題材和東北下崗潮無關了,開始寫當下的“弱者”了。一般著名作家,聰明的都回避“賣慘”。我覺得他可能也在迴避賣慘,所以以一種雲淡風輕的文風,來寫弱勢群體的生活。反正我覺得,有些作家在刻意尋找苦難。

當下文學應該寫什麼,我覺得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生活,你所能寫的,寫得非常好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別人的生活也可以寫,但是你不瞭解別人的生活,即便能寫出來,也寫不出精髓。你只能寫表面,作品只夠發表水平。所以,從微觀方面來說,我覺得你寫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當然有的人寫別人的生活也能寫出精髓。所以我覺得,寫你自己想寫的,隨心所欲就好。

譬如說吧,別人讓你寫心理疾病患者。你又沒得過心理疾病,如何寫他們的生活?所以你寫不出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的作品勝在廣度,外形準確;卡夫卡的作品更注重“表情緒”這個核心,不多用外在表情。

所以,我覺得,當下社會,需要某種心理內在深度,而不是求“苦難”這種外在深度。因為當下也沒有苦難可寫了。如果你非要寫苦難,寫底層百姓的生活,也不是不能。但是寫不好,無非就是賣慘。不過很多人覺得,寫底層百姓生活,就是為人民服務。說這種話的,等於是想讓文學變成樣板戲。寫什麼,不是為誰服務的。

比如打工詩人許立志吧,很多人覺得,他的死,是因為生活艱難的緣故——當然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他的作品,是為底層百姓吶喊。但是他的《衝突》其實表達了他的精神痛苦,而並非艱難。所以他的作品也有他不同於其他作者的個性。

許立志的詩歌,和其他寫底層生活的作品,有很大區別。不是所有寫底層百姓生活的作品,都具有水平。

有的人屬於過著小資生活,然後又去寫底層生活,即便你去下煤礦,也寫不出觸及靈魂的東西。所以小資寫小資的生活最好,而不是故意寫底層生活,獲得讀者的好感。

文學應該為誰說話呢?我覺得也很簡單。你可以為自己說話,也可以為別人說話。但是為自己說話,不是喊疼。因為喊疼解決不了問題,只變成了純粹的發牢騷,有什麼用呢?而且,如果你不是底層百姓,沒有被社會認為成“受害者”,你所謂的喊疼可能就成了矯情。

比如太宰治吧,他雖然寫了自己生活中的很多醜事,但是他寫醜的目的,是為了寫自己多麼好——他寫葉藏的醜,是為了說,他的那些醜陋的事情,都是別人害的。這樣在現實生活中,非但得不到同情,反而被別人指著鼻子罵。而且,葉藏這個角色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過反思——比如他父親讓他選禮物,然後他害怕。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明白,他按照自己意願選禮物,他父親可能除了不高興外,會對他怎麼樣。但是太宰治沒有寫出來。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為自己說話,不能是隻知道站在自己立場上為自己說話,還要學會思考。你只把你看到的,心裡感受到的,用小說的方式羅列出來,這樣的寫作有什麼意義?

有時候,我們從別人的角度來寫自己的生活,或者能收到不錯的寫作效果。

——————

除此之外,我還在想,寫嚴肅文學的人,為什麼總想著往《十月》《北京文學》等雜誌上面發表作品?是不是隻是為了虛榮心。我覺得誰都有虛榮心,這個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但是除了虛榮心,我們還為了什麼。

文學類各個平臺,我都會去逛逛。比如豆瓣閱讀啊,韓寒辦的ONE一個,等等。

其實一個人,到了一定年齡,這種虛榮心就會消失。虛榮心,只是對於家庭富裕的人來說的。如果你沒有一定財富,還要追求虛榮心就沒意思了。況且,靠當作家追求名利,比起當演員,當企業家,名利不是特別大。

有些人也沒往知名文學雜誌上發表,僅僅是把作品釋出到了豆瓣閱讀,或者韓寒搞的“one一個”上面,然後得到了出版機會,掙到了錢。

但是在這些平臺上釋出的,一般都是長篇。不是所有的題材,都可以寫成長篇小說。而且,我在某些平臺看了,那些長篇,極少數能看得下去——說得還是非常保守。其實即便是《北京文學》《十月》這些雜誌,現在刊登的小說,沒有幾個能看得下去的。百度有個參考網,上面有免費的雜誌可以看。

如果你的作品,僅僅是出版了,掙錢了。但是,你的作品沒有影響力,就無法影響社會。除非你的作品能被拍成影視劇,但是這種可能性很低,屬於極少數人的福利。

作品不能影響社會,那出版了只有少數人知道,有什麼意義?

文學能夠讓人從多維度去重新認知社會,認知自己,從而改變社會,改變自己。作家的力量,比如心理諮詢師來,強多了。

像《人間失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電影《少年的你》等等,我覺得還是需要深挖。深挖不是單純地揭露黑暗。

我覺得,文學作品不單單是把問題擺出來,這種創作方式誰都會。文學是要解決問題的,但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像上面所說,“文學是讓大家從多維度去重新認知社會,認知自己”,大家只有重新認知了,才知道病根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