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朝科舉狀元試卷曝光,這字跡讓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現代書法家

說起狀元,我們現代人最先想到的大約是每年各個省的“狀元”了。這些人一般都是我們普通人眼中的“大神”、“學霸”、“學神”,與此同時,他們也是各大名校爭搶的熱點,每年都會因此而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不過,“狀元”這個詞卻是出自科舉制度的。正如古詩所說: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796年的孟郊已經46歲了,他終於進士及第。得知自己高中之後,孟郊揮筆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全詩洋溢著一種無處遮掩的“得意”,大意可以總結為:我中進士了,我好開心啊!那麼,古代的狀元與現代的“狀元”有什麼區別呢?古代的狀元究竟是什麼水平,看看明朝狀元試卷,你只能選擇膜拜。

對於古代社會的“狀元”,我們一般人的想法認為他們全部都是“文科生”,考上狀元也就是寫上一篇作文而已。實則不然,這大約是對古代狀元最為深刻的誤解了。雖然從形式上來看,古代狀元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作文”,但是此“作文”與現代的作文完全是兩個概念。

首先,第一點,古人的作文是以文言文寫的,其難度遠遠大於現代的作文。我們看了這麼多“高考優秀作文”,其中有幾篇是文言文寫的呢?倒是有個三兩篇是以文言文體裁來寫的,但是其語句也只能算是通順而已,立意上根本和古代的狀元不是一個水平的。所以就文學難度來說,古代的肯定是要大於現代的。

當然,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古代的狀元文章,並不是現在所謂的文科生幹出來的。因為古代的文章都是“專題論講”,需要你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一篇文章其實等價於一部論文著作。尤其是在更為開放的唐朝,策論的內容常常是如何治國,如何治理邊疆,如何調兵遣將。

這個時候你就不得不拿出理科生的功底來了。你得知道全國的人口、土地、糧食數量,並且構造模型,確定哪個地方可以徵收多少糧食,這些糧食又可以供給多少士兵。這些是數學的知識。打仗,要知道地理;製造工程機器,得知道物理和力學;邊疆沿途行軍,也要懂醫學、生物學、化學知識。這些,都是需要反映在策論當中的。

所以,像這種文章,現在的文科生肯定是寫不出來的,理科生大約也很少能夠寫出來。到了後來明朝的科舉,因為沒有了自由度較高的策論題目,但是也不是現在的高考生能夠隨便寫出來的。比如,如嘉靖十四年的策論題目為“安國全軍之道”,這肯定也是要涉及理科知識的。崇禎皇帝出的題目更為全面:

“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而見識短淺·想要正士風以復古道,用什麼辦法可以做到?”

不過,崇禎的這道題目大約是明朝歷史上最難的一道題了,因為現代人給不了他答案,明朝人也沒有給出答案。沒有人能夠真正回答崇禎的這道題,從這也看出來科舉考試題目看起來簡單,實質上覆雜的特點。因為它並不像現代高考題目那樣,它每一道題都是結合事實來讓學生設計方案的。

下面,我們還是看一下明朝狀元的試卷吧!由於年代久遠,紙質文物又不易於儲存,所以流傳下來的古代科舉試卷如今已經很少了。不過,很幸運,這張明朝考生趙秉忠的科舉試卷留了下來,而且還很完整。更為重要的是,他是當時的明朝狀元,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他的試卷來了解下明朝狀元的水平。

這位考生是萬曆年間的,他的試卷首頁上面有萬曆皇帝親自用紅筆書寫的“第一甲第一名”,筆力蒼勁。然後我們就能夠看到考生趙秉忠那工整、清晰、而且還有書法家風範的字跡。這是必然的,想要透過一篇文章獲得第一,必須是文章全方位的優秀,字跡起碼也要達到當時書法家的地步。

這一點我們看一下現在留下來的清朝狀元試卷也知道,字跡是當時狀元最基本的要求。而這篇“作文”的主要內容則是圍繞主題“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而展開的。這也跟我們前面所舉的科舉題目差不多,都是非常和治國實際情況相接近的,而不是像高考生那樣讓大家單獨討論什麼誠信、什麼愛心、什麼禮貌、什麼堅強這樣的話題。

趙秉忠的這篇文章,根本不像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八股文一樣古板。文章首先提出了他的戰略:實心實政。然後縱論古今,對比漢宣帝和漢文帝的優缺點,指出皇帝欲行“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的辦法。接著,他又尖銳地指出當時社會的矛盾:吏治腐敗。並且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何不重私侵之罰,清出支之籍乎?”

講完國內,他又開始講明朝國際問題:“兵費其養,國不得其用,何不嚴遴選之條,廣任用之途乎?”這就是講明朝後期軍閥養寇自重的問題了,雖然他沒有直接指出是邊將集團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委婉的提醒皇帝要嚴格選拔邊將集團,不要老是從他們的家族當中選人,這已經是很高明的見解了。

所以,他這篇文章所涉及的科目至少有政治、軍事、歷史、時事、法律、經濟學、語文、地理、哲學等等科目。關鍵他還能將這些知識完美的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銳利而不失優美、深刻而不失現實的治國方案,這是現代人所做不到的。即便是他的字跡,也足以讓許多現代書法家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