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師傅和師父”叫法有什麼不同?千萬不能亂叫,否則容易叫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語言被公認為世界最難的使用中的文字文化,許多詞彙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卻包含著不同的意義和內涵,不認真瞭解很容易混淆它們的用法,師傅和師父就是這麼一對詞語。

對於有一技之長,能教我們知識能力的人,究竟稱師父還是師傅?這個問題在現在的我們看來的確有點無厘頭,大部分人認為這兩個詞分明就是一個意思。但是事實可不是這樣,師父和師傅指代的含義和重點皆有不同,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嗎?

師傅

師傅一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師”的定義為傳授知識,教授技能的人,“師傅”最早的含義和“師”一樣,指的就是老師。可是到了秦漢時期,“傅”逐漸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太傅”成為了特殊的輔佐皇帝的朝廷官職,通常只能為教授太子。

漸漸的“師傅”也被認定為教導皇室貴族子弟的人,於是有了“身為師傅,貴極人臣”的說法,就是表明著師傅詞彙的限制性和尊貴性。在那個時候,普通的私塾先生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師傅的,民間的學子也只能把教授自己的人稱為“先生”或“老師”。

到了南宋時期,“師傅”的含義進一步擴大,非皇親貴族老師的先生們,也能把自己稱為師傅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因為百姓需要技能傍身謀生計的緣故,人們反而對有一技之長的老師們更為尊重,所以師傅被更多地用來指有安身立命技能的人,而非文人才子。

在這樣的情況的影響下,到了清朝以後,師傅更多地跟職業聯絡了起來,用來指在某一個行業有自己經驗和能力的人。比如我們現在常常會把有經驗的公交車司機、木工工人、縫紉工人等稱為“師傅”,現在的“師傅”已經不需要傳授給使用物件知識技能了,只要在行業內有建樹,就能被尊敬地叫一聲“老師傅”。

師父

而“師父”的概念起源於唐朝,最初的含義也是老師,可是卻比師傅更多了一層尊敬的意味。老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古代師父收徒弟,是要幫著其父母長輩教導撫養的。

因此在古代,假如遇到饑荒天災,難民們撫養不起自己的孩子,就可能會把他送去有錢的木匠鋪或者鐵匠鋪,讓他拜木匠或者鐵匠工人為師,然後將他留在那裡,由“師父”撫養這個小學徒長大,貼錢花力,為其今後的人生出謀劃策,規劃協助。因此對於徒弟而言,師父又是老師,又是父親,對自己算是恩重如山。

到了元明時期,佛教道教盛行,不少僧人、道士都會在災荒盛行的年歲,免費剃度或者收養難民的孩子,拯救了許多疾病飢餓的孩子的性命。出於對他們的尊敬,“師父”也漸漸被用來指代高人,形容道教或者佛教造詣很高的人。

慢慢地,由於國家統治者對佛學道教的重視,寺廟道觀的地位漸漸提高,而“師父”也成為了尼姑、和尚、道士們的專屬詞,從此之後,在佛門裡,假如稱自己的老師或者啟蒙者為師傅,可就是大不敬了。而現在很多人,稱信佛剃度的人為老師傅,這無疑也是不妥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師父中包含的尊敬含義比師傅強的多,在古代,拜師父是要叩頭奉茶行大禮的。師傅可以是教授過你某一技能的恩人老師,可師父一定是對你人生起著最關鍵作用,為你解開了人生最迷茫問題的老師,兩者的涵蓋面和要求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此下一次,對特別尊重,或者於自己有巨大恩情的老師,請務必稱其為“師父”,切不可叫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