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仁宗在歷史上沒存在感,但翻看史書,發現他做到了君主的最高境界!

宋仁宗趙禎是個在歷史上沒什麼存在感的皇帝,他不像唐宗漢武,開疆闢土,馬上征戰,他也不像康熙、乾隆,幾下江南,遊山玩水,留下無數傳奇。他一生寬厚、剋制,沒有太多轟轟烈烈的業績,所以被歸於平庸之列。

但是縱觀仁宗時期的文學、科技、政治、學術等成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光輝燦爛、風采卓然的時期。蘇軾評價仁宗時留下一句話,說仁宗在位42年,招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事實也是如此,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除韓愈、柳宗元是唐朝人,其餘六位都在仁宗時期,包拯、晏殊、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等,也皆出自這一時期。這肯定不是一個偶然,而是和仁宗的寬厚與剋制有關。

而且,仁宗從不提倡打仗,認為“將以利物,不以害物;將以救之,非以危之”,對百姓仁愛有加。《宋史》中幾乎每隔幾行,就有一次仁宗為百姓做善事的記錄,或是下令減少賦稅,或是下詔賑濟災民等。這些善舉的密度之高,在中國曆代皇帝中都是不多見的。

對待政事他有自己的原則,對待朝臣,他又十分“軟弱”。有一次,他想給張貴妃的父親封個小官,被朝臣一致反對,圍追堵截。其中包拯最過分,居然跟仁宗大吵,噴了他一臉唾沫星子。仁宗狼狽逃回後宮,將張貴妃罵了一頓了事。

包拯鐵面無私的背後,必然是仁宗的清明在支撐,否則忠臣良相青史留名的機會,大概只有死諫這麼慘烈的方式了。還有一次,由於廢后事件,范仲淹帶領眾諫官齊拍宮門,要仁宗給個說法,仁宗竟然躲在宮裡不敢出來。

他對臣子是“縱容”的,對士子學人,甚至下人,卻寬厚無比。

蘇轍參加科舉時,跟路人閒聊,聽說仁宗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他氣憤難當,居然將此事原原本本地寫在試卷中,且用詞犀利。所有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認為他誹謗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沒想到仁宗因愛惜他的才華和直言,竟然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就是為了招賢納士,廣開言路,蘇轍如此直言,正是朝廷需要的人才。”這要換成其他昏君,大名鼎鼎的三蘇父子估計就少了一位。

還有一次,仁宗從後花園回來,口渴得不行,急忙喚嬪妃給他倒水。嬪妃問他為何不向隨行的太監要水,他說:看到隨行人員並沒有帶水,如果自己說口渴,這些人必然會受罰,於是一直忍著回到宮裡。即使是晚上餓得睡不著覺,特別想吃烤羊肉,仁宗也會忍著,原因是:“朕一張口,御膳房可能就會形成慣例。這樣的話,一年下來要殺數百隻羊,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朕於心不忍……”

作為一名說一不二的皇帝,在位期間,他始終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自律、剋制、寬厚,實屬難得。

嘉佑八年(1063年),仁宗去世,訊息傳到民間,舉國百姓著素哀哭。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中記載,“汲水婦人亦戴白紙行哭”。更離奇的是,仁宗死後,北宋皇陵除他之外,悉數被盜。皇帝做成這樣,實在不能簡單地將他定義為庸碌。

《大學》有言“為人君,止於仁”,即為人之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而縱觀仁宗的一生,他無愧於這個“仁”字。他就像一位做嫁衣者,將自己統轄的時代打扮得光彩照人,然後隱而一笑,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