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全部實現修舊如舊,歷經8年300餘冊古籍“續命”兩百年

日前,歷時8年之久的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復專案宣告取得圓滿成功。300多冊一級破損古籍在科技手段輔助下,本著“修舊如舊”原則得到了妥善修復。“如今修復完成,在館內恆溫恆溼庫房內再儲存200年不成問題。”擔任此次修復專案首席專家的國圖古籍館資深修復師朱振彬介紹。

“天祿琳琅”修復專案是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圖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行動。“天祿琳琅”是清代乾隆皇帝將皇宮各處藏書中宋、金、元、明版舊書進行擇選,掇之菁華置於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書。雖為清宮珍視專藏,但從建立直至20世紀50年代,幾經坎坷,磨難頻生,其間火、盜、兵、蠹,致使藏書大量損佚,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見影蹤,存世的600餘部主要存藏於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目前,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279部,其中宋、元刻本佔比較大,並且儲存著《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中最為珍貴的大部分古籍。這些古籍不僅刊刻年代久遠,有的還是存世孤本,彌足珍貴。

2013年6月,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對“天祿琳琅”未編書部分進行編目,並調查發現館藏270餘部3500餘冊“天祿琳琅”古籍中約百分之十即300餘冊存在嚴重的紙張糟朽、絮化、黏連、裝幀解體等問題,有的甚至已如磚頭一樣僵硬無從下手,均屬一級破損,急需搶救性修復。由於這批古籍版本時間跨度大,涉及不同時期的紙張、裝幀等情況,國圖決定邊修復、邊研究、邊教學。而由於古籍遭遇的破損型別也很多,也對修復師提出了很大挑戰。隨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擇優選出來自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在古籍修復一線崗位表現突出的12位古籍修復業務骨幹接受培訓、切磋技藝,參與“天祿琳琅”修復。

與“敦煌遺書”、《趙城金藏》等其他重大古籍修復專案不同,“天祿琳琅”的藏書破損情況複雜且多樣。因此在修復前,每冊古籍都透過先進儀器來檢測判斷各方面情況。如判斷古籍紙張時,不再單純透過摸、看來判斷,而是透過儀器來判定是竹紙、皮紙、混料紙,還是宣紙、草紙、化纖紙(襯墊用紙),從而為每一冊古籍都制定了更加精準的個性化修復方案。修復過程中的攝像、照相、文字記錄等也留下了珍貴資料,不僅為業內同仁學習古籍修復提供詳盡資料,也為日後科技更加發達的時代裡逆轉修復提供了可能性。

今年,這批修復後的古籍將面向公眾舉辦特展。

(原標題:歷經8年全部實現修舊如舊 300餘冊古籍“續命”兩百年)

流程編輯:u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