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百城百藝 非遺名錄|像浮雕一樣的刺繡 你見過嗎?

遠看是一幅精美的畫,近看卻是由一塊塊細小的織物堆貼縫綴而成,這就是北京補繡。

北京補繡,俗稱絲綾補繡,是歷史上為宮廷需求而產生的,它是世代傳承並存續至今的傳統手工技藝。北京補繡工藝主要用各色棉布、綢、緞剪成所設計的各種圖案形狀,精心堆貼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然後用綵線繡制而成。

補繡工藝源於遼金,奠基於元,盛於明清,是我國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的結合與發展,它是用天然的植物纖維(棉、麻、絲)為材料,用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技藝結合的裝飾藝術。

北京補繡工藝,從遼金以後,逐步由民間走向宮廷。從歷史上看,歷代都由宮廷設定專門機構組織繡品生產。如遼時皇宮和官方設有“燕京院使”,金時設有“文繡署”,元代設有“紋繡總院”和“繡局”,明代設有“御用監”。

清代在內務府設的染織局中設有染作、衣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還設定了京師工商部女子繡工科,以推廣補繡技藝。清宮裡的宮妃們也流行補繡,還經太監手往宮外出售。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是北京補繡最繁榮的時期,無論官闈民間,衣著服用皆喜補繡,每年所需繡品用量很大。在前門外草市一帶,有專供皇室王府、貴爵服務的官辦繡花作坊。

圖片來源:中國僑網

北京補繡工藝的工序有圖案設計、剪裁、堆貼、繡制,個別圖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貼為主,繡製為輔。補繡分平剪補繡和立體補繡兩種。補繡工藝的最終形成,最主要得力於織繡技法的豐富。在織物的基礎上,補繡工藝借鑑與採用了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工藝。

歷經百年發展至今,其技藝已經打破了傳統堆綾、貼補的規範與侷限,創造出繪畫等多種新技法。

日前在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擴充套件專案名錄中,京繡(北京補繡)作為傳統美術在列。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