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沒真才實學,官場生存技能卻很強

中學課本《范進中舉》一文,讓“考神”范進成為家戶喻曉之人物,幾十年奮戰科場,期間屢敗屢戰,又屢戰屢敗,受盡世人白眼,終於在54歲這年中了舉人,逆轉人生。范進,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一典型人物,為明朝中後期廣東高要縣人。當然,歷史中並沒范進這人,“范進”是吳敬梓用來諷刺明清八股取士制度之虛擬人物,源於現實,卻又高於現實。

在《儒林外史》中,范進是一個不事生產(時間都用在科舉考試上),又沒有真才實學之“窮酸知識分子”,否則他怎會考到54歲才中舉人呢。不過,范進官場生存技能卻非常強,無師自通。

范進沒真才實學,在原著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古今人物不知,基本知識不過關

原文第四回:張靜齋道:“老世叔,這句話斷斷使不得。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親?想起洪武年間,劉老先生……”湯知縣道:“那一個劉老先生?”靜齋道:“諱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進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靜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讀過的……”

原文第七回: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並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說罷將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這荀玫是貴老師怎麼樣向老先生說的?”範學道是個老實人,也不曉得他說的是笑話,只愁著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

看到了吧。范進不但連當朝著名“大咖”,與諸葛亮齊名的劉基(劉伯溫)不甚瞭解,連“唐宋八大家”之蘇軾也不知。劉基,洪武三年進士?開啥玩笑,此時劉基已經封誠意伯了,還用考試。蘇軾,文章寫不好?開啥玩笑,此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如今中小學生都還在學他文章,怎會寫不好文章呢?

基本知識不過關,也難怪范進屢次科考失敗,過了不惑之年才中舉。但是,范進官場生存技能卻超強,無師自通。

生存技能一:善於拉關係,深諳官場規則

范進中舉後,已經具備做官資格,若想在官場混得開,必須得懂點“潛規則”,懂得“為官之道”,如此才能官運亨通。那麼,一向不被大夥看好的“書呆子”范進,可否瞭解官場生存法則呢?答案是肯定的,范進非常善於拉關係,深諳官場規則。原文如是寫道:“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靜齋,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張鄉紳先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范進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張鄉紳道:“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范進道:“晚生僥倖,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

夠厲害吧!別看平時這書呆子只會埋頭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其實可謂是知天下。從原著可以看出,范進很能拉關係,跟前任縣老爺攀親戚,也跟現任縣老爺攀親戚。當張靜齋說自己與范進是遠親且同為縣老爺門生時,范進不但沒反對,居然還十分高興,雖然范進知道張靜齋很虛偽,此話純屬無中生有,可范進卻十分樂於接受。古代中國,“老鄉”、“親戚”、“同學”不只是地緣與血緣關係這麼簡單,而是一種政治資源。能否利用好這些政治資源,直接關係到自己能升遷與否,關係到仕途命運。所以,哪怕這些“老鄉”、“親戚”、“同學”並非事實,自己不但不能否認,還得欣然接受,並給予肯定。對此,范進做到了。

生存技能二:處世圓滑,不輕易得罪同僚

古代中國,官場最忌諱的便是得罪同僚,惡化與同事關係。君不見,歷代知名大臣,能力雖強悍,可因人際關係不得力,最終為政敵所害,如肅順、楊秀清等晚清牛人。所以,為官,得圓滑,得八面玲瓏,不能輕易得罪同僚,哪怕你知道同僚很虛偽,很做作。原文寫道:“張鄉紳四面將眼睛望了一望,說道:“世先生果是清貧。”“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乾淨,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范進再三推辭,張鄉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范進方才把銀子收下,作揖謝了。”

看到了吧。范進的確處世圓滑,收受張靜齋“禮物”時,表面上非常為難,說什麼也不接受,實則巴不得送更多呢。范進很窮,連米飯都吃不飽,家裡幾天揭不開鍋,還得將唯一的老母雞拿去販賣,著實可憐、可悲。面對銀子、豪宅,范進當然心動,可不能直接拿,否則會被當成沒禮貌,也被認為是輕視對方。當然,范進還是必須得拿這些“禮物”,畢竟“禮尚往來”,若是不收,豈不是當場得罪了張靜齋,日後難免尷尬。所以,范進假裝推辭兩三次,看到張靜齋臉上露出緊張狀,知道“火候已到”,於是欣然接受。不得不說,范進很圓滑。

生存技能三:及時展示孝順、仁慈之一面,符合儒家為官之道

古代中國,政治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孝”最為人所看重,也是為官者自我標榜之招牌。當然,至於內心究竟有無“忠”、“孝”觀念,那就另當別論了,但招牌不能丟,否則會被同僚鄙視。對此,范進做到了,他及時向人們展示他孝順、仁慈之一面。原文寫道:“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屠戶把銀子攥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裡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

胡屠戶,范進岳父。未中舉之前,胡屠戶對范進可謂是一頓數落,時常諷刺他是無用之人,是“活世寶”,說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罵他老孃是“老不死東西”,可謂相當狠毒。可是,范進中舉後,非但沒有看不起岳父,而且還在眾人面前給了胡屠戶大把銀子,並說若是用完了,隨時來我這裡拿。范進此舉,當然不是真的有多“孝順”,而是為了向大夥證明自己“孝順”,證明自己哪怕飛黃騰達後,也不會忘記親人、忘記長輩。要知道,當時范進家裡人很多,不給岳父點錢,怎麼說得過去呢?況且,在眾人面前給錢,又可以製造點影響,讓相親們免費為自己打廣告,將自己“孝順”一面傳播開來。

生存技能四:善於“包裝”自己,製造社會影響力

現代人都知道,產品能否銷售得開,除了質量過關,“包裝”也很重要,同等質量情況下,“包裝”甚至決定產品銷售之最終結果。古代中國,若想在官場混得開,除了業務素質過硬,精美之“包裝”也必不可少。對此,范進做到了。原文寫道:“席上燕窩、雞鴨,此外就是廣東出的柔魚、苦瓜,也做兩碗。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碗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

讀到此處,筆者就想,范進若是生活在當代,肯定是一位優秀演員,比那些流量小明星強千百倍,因為他表演功夫實在太精湛了,在飯局上可以將自己“包裝”得這麼好。范進中舉後,母親因太過激動,不久便撒手人寰。按照“禮制”,丁憂期間是不可以喝酒、吃葷,更不能玩娛樂活動,一切從簡,這才能體現對父母之尊重。高要縣令請吃飯時,范進表面上很為難,銀筷子、銀盃子,大魚大肉,這豈是自己如今所能享受的。為此,范進“不肯舉動”,直到縣令換上一套簡陋餐具,范進才用餐。那麼,范進是真的“孝順”嗎?真的尊重“禮制”嗎?答案是否定的,“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一語道出范進在作假。范進之所以如此做,是在“包裝”自己,製造社會影響力,向在座的諸位同僚展示自己高尚品德之一面。

從上述分析可知,范進並沒真才實學,他連劉基、蘇軾等古今名人都不甚瞭解,基礎知識不過關,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考到54歲才中舉了。然而,范進卻深諳官場生存之道,懂得如何“包裝”自己,如何與同僚和諧相處,如何及時展示自己優秀之一面。所以,范進雖無真才實學,可官場生存技能強。當然,作者之所以如此塑造范進這人物形象,是為了揭露明清八股取士對知識分子造成之毒害,抨擊造成此種現象的根源——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