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獻之在書法上的成就,到底有沒有他父親王羲之書法水平高

在改變漢魏以來質樸書風,一變而為妍媚流便,人見人愛的新體,這就是“書聖”王羲之給東晉書壇吹進的一股清新空氣。可是誰又知道“書聖”變體的背後,卻還藏者個出謀劃策的“小諸葛”王獻之呢?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因為曾經做過中書令的官,所以人家都稱他為“王大令”。在王羲之的七個兒子當中,王獻之是最小的一個。在書法上,他最有悟性,敢於思索。當他還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煞有介事地向老爸建議開了:“你大人平時所致力的章草書,其實氣度並不宏逸,近來我反覆思考了這個問題,不如從流行在民間的、和傳統書法大不一樣的稿草書、行書中進行突破,來一次新的變法改體。況且書無定法,事貴變通,古法也太侷促死板了。”老子聽了兒子的建議,經過冥思苦想,反覆實踐,從而把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廣泛應用著的,漢魏以來質樸粗糙的稿草書和行書,錘鍊成了“姿媚”橫出的今體。

由於穎悟好思,天資高逸,王獻之的書法才華不僅表現在繼承家學方面,並且還開創了一種“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的新體,所以獲得了“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張懷瓘《書議》)的美譽。宋朝黃庭堅曾經把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分別比作“左傳”和“主周”的文章,意思是說一個精嚴緊密,一個浪漫洛縱,這真是再貼切不過了。他的傳世要跡如行書《世九日帖》,以及“非草非行”的《地黃湯帖》、《送聚帖》、《鴨頭丸帖》、《中秋帖》等,都是寫得很有氣勢和姿態的藝林瑰寶。但是,也有人認為,這些作品都是唐宋時人的摹本或者臨本。然而不管如何,那些作品在極大程度上儲存了王獻之書祛的風貌,則是肯定無疑的。另外他的小楷《洛神賦》,縱然是僅存刻本13行,可卻寫得非但結體妍妙,字法端凝,並且還在疏朗的風姿態勢中躍出驗蕩的風神,從而被後人譽為“天下法書之冠”,由此把東晉的小楷書風流,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有、後人也萬難企及的高度。

同樣有趣的是,對於王獻之和他父親王羲之書法的高下問題,歷來有著種種不同的說法。南朝虞和《論書表》記載,一次謝安問王獻之:“你的書法比起你老爸來怎樣?”王獻之不假思索就答“當然要超過”。謝安接著卻說:“人家都不這樣認為。”王獻之反駁:“世人又哪裡懂得。”而唐朝孫過庭《書譜》所載則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一次王羲之有事到京城去,臨走時在牆壁上題了點字,後來王獻之暗中擦掉重寫。當王羲之回家一看,竟嘆息說“吾去時真大醉也”。聽到父親的這段話,王獻之這才從心裡感到深深慚愧。但是對於這些傳說,清朝包世臣認為都不可靠,並且還認為有的是“恣意汙衊”平心而論。

所以在書法史上,王獻之的影響雖然及不上王羲之,可是卻也市面不小。後來接過他書法光焰而又有所發展變化的,就有唐朝的虞世南、宋朝的米芾,以及清朝的朱耷等。其中米芾甚至還憤憤不平地說:“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