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揭秘文物"仿製營":3D建模以"沙"為料呈"原汁原味"

4月初,位於蘭州高新區的甘肅伯驪江3D列印科技有限公司內,56歲的“玩”沙人潘炳慶清理由沙子列印成的佛像模型。高展攝

中新網蘭州4月2日電 (艾慶龍 高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文物以電視節目、文創產品等方式走近公眾生活,文物收藏也越來越受到追捧。但由於部分文物保持條件苛刻或移動不便等原因,民眾無法接觸。因此,對珍貴文物的仿製以及展示便應運而生。

近日,中新網記者來到甘肅伯驪江3D列印科技有限公司,探秘文物“仿製師”。

圖為潘炳慶和仿製文物及文創產品的合影。高展 攝

辦公室內,3D建模師王運通操作電腦,對一塊石碑3D模型進行細節處理。王運通表示,因3D建模對於文物仿製極為重要,他們首先會前往文物所在地,採集高度、形狀、顏色等資料,彙總形成3D模型。

王運通說,受文物質地影響,機器在掃描過程中,存在細節抓取不夠精細等情況,這便需要他們依照實物對3D模型進行人工干預,對文字、顏色深淺等細節進行處理,以此讓其更加生動、形象。

眾所周知,材料是3D列印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常用材料有尼龍玻纖、耐用性尼龍、石膏、鋁材、鈦合金、不鏽鋼、鍍銀、鍍金、橡膠類等。而在這家公司內,文物仿製的原材料竟是沙子。

“沙子表面粘合度不夠,黏結效能差,透過不斷實驗,形成可列印的原沙。”作為該公司研發工程師的潘炳慶介紹說,他們會對十餘種戈壁沙土進行篩選、過濾,配以一定比例的固化劑,等待半天時間,會形成顏色深淺不一的原沙,此後他們會根據文物質地和3D模型,為其提供適宜沙土原料。

工廠內,工作人員操作機器輸入3D資料,選擇對應沙土,機器便開始執行。機械手臂來回挪動,掃描平臺不時亮起紅點……約2小時後,仿製佛像從沙土中呈現。

“談及文物仿製,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造假,其實不然。”甘肅伯驪江3D列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孫可元說,“仿製師”經過文博部門授權後,對文物建立一個真實、準確、完整的三維資料檔案,仿製品還可代替真品進行實物展出,使人們能夠欣賞到“文物”的同時,保護原文物不受損害。

“仿製是展現文物的一種手段,但不意味著萬物皆可仿。”孫可元坦言,目前,受制於現實條件,對書籍、字畫、陶瓷等文物型別無法仿製。

據悉,文物“仿製師”通常與博物館合作,仿製產品不流通市場,直達博物館,供遊客參觀。銅奔馬車、彩繪漆木鳩、蟾形青銅硯滴、明相輪銅塔、北涼造像石塔等文物的仿製品從這裡“誕生”,開啟巡遊,讓更多人目睹文物魅力。(完)

【編輯:苑菁菁】

本文來源:中新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