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葉脈紋""文武片"--片值千金的哥窯瓷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哥窯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從時間上講,這裡應有早晚之別,從產地說也有恐非一個瓷窯的作品,情況是比較複雜的。

流傳於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由於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徵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

為區別於明、清文獻中所記載得哥窯(龍泉章生一窯),宮中名為“哥窯”的傳世品,後世鑑賞家稱其為“傳世哥窯”。

哥窯瓷器上佈滿了黃黑相間的裂紋,即“金絲鐵線”,金絲指細碎的開片,呈黃色,鐵線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金絲鐵線的形成是因為瓷器在燒造過程中,由於胎質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出窯後開裂。收藏家馬未都曾舉例說,自家的一件新仿製的哥窯瓷器,夜深人靜時能聽見嘣嘣作響的炸裂聲,這聲響一直能持續一兩年時間。釉片炸開後,粗的開片會漸成黑色,而細小的開片由於間隙過小,顏色進不去,時間長了,氣體進去後,就氧化成了金黃色。

關於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

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哥窯釉製作工藝複雜,難度較高,但是哥釉極為美觀,各代皇帝都愛不釋手。 清乾隆帝尤喜賞哥窯,嘗欣然作詩讚雲:“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哥窯在後世備受人們青睞,但存世量極為稀少。曾有藏家說過,擁有一件真正的哥窯足以為傲,如此可見哥窯的收藏價值。

哥窯瓷器極其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再則,哥窯瓷器的燒製工藝極為繁雜,它成器後那種渾然天成的開片及裂紋即便是由經驗豐富的老道工匠操控,也無法完全呈現預期的藝術效果。這件哥窯葫蘆瓶呈現青綠釉,代表了哥窯瓷器釉色之美,其工藝精湛,匠心獨具,具有無與倫比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