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項羽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改姓“劉”,48年後才懂他的先見之明

在《史記》的記載當中,太史公認為自己是“不顯美不隱惡”的春秋筆法,在他的筆下,漢朝開國皇帝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流氓頭子,而項羽的形象則高大上了許多,或許是因為劉邦是泗水亭長出生,而太史公是正兒八經的史家後人,所以並不是十分看的起劉邦,而對自己把自己給搞沒了的項羽大加同情,雖然沒有直接描寫出來,但是我們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太史公的感情偏好。

作為後人的我們再來看楚漢相爭的歷史,就會發現很多不自然的地方,我們會發現劉邦會在看到秦始皇的時候喟然感慨“大丈夫當如是也”。而且當時張良獻策的時候許多諸侯王根本就不聽,只有劉邦對張良的話深信不疑,他知人善任,知錯就改,沒有一絲儒家的虛偽禮節,反而是至情至性,狂放不羈,我們在《史記》當中常常會看到劉邦驚慌失措的叫喊“為之奈何?”這樣一個毫無主見的人到底是如何取得天下的,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太史公所謂的“不顯美不隱惡”其實是有偏見的。

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3年,楚漢兩家為了爭奪天下而開始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大規模戰爭,劉邦由於得到了從項羽陣營中逃過來的陳平韓信等人的幫助,很快就瓦解了項羽的勢力,陳平用反間計除掉了項羽的唯一謀士范增,韓信更是攻下了魏國還有趙國,在酈食其遊說齊國的時候用兵,雖然將老頭子害死了,不過也攻下了齊國七十餘城。

本來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韓信跟誰,誰就能夠最終奪取天下,到了最後韓信還是跟了劉邦走了,並且在垓下給予了項羽最後一擊,《史記》當中對垓下做出了濃墨重彩的描述,太史公用出眾的文采描寫了項羽的英勇,以及和虞姬的愛情纏綿,還有他重情重義的一面,讓我們覺得這就是一個悲情英雄。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英雄,每攻下一個城池就屠殺,進入咸陽後誅殺子嬰,焚燬宮室,大肆劫掠,給楚人落得一個“沐猴而冠”的名聲。他嫉賢妒能,有功者不賞,不僅放跑了韓信,陳平,還殺死了范增,可以說他的落敗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最後還怪罪於天,可見其愚蠢。

劉邦戰勝項羽這個最大的強敵以後統一了全國,而他給項氏族人的待遇也十分的不錯。在鴻門宴時通風報信並且不時保護劉邦的項伯就受到了封賞,被封為了射陽侯。其他的項氏族人都被賜姓了劉,其實這裡就體現了劉邦的大局觀和政治智慧,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贏得天下的原因。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實行了郡縣制,這也是戰國一百多年征戰所形成的歷史趨勢,不過由於秦王朝統一的太急促了點,各種反叛勢力都在秦始皇在世的時候隱藏在暗處,他們大搞陰謀論,比如“亡秦者,胡也”。張良還因為個人原因曾經刺殺過秦始皇,不過經過數年的沉澱,他終於成長為了一個深沉,老辣的戰略大師。

這說明郡縣制的推行還有著很大的阻力,這些阻力就來自希望保持自己利益的六國貴族,劉邦在統一全國以後並沒有急於撤銷封國,而是郡縣和封國並舉,那些封國一度要比漢朝直接掌握的領土都要大,這對於中央集權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所以在劉邦時期,就直接將異姓王都給剪滅了。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被賜姓劉的貴族,比如項伯的後人,項伯死後,他的封地就被剝奪了。漢文帝劉恆雖然接受了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但是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對諸侯動手,在粉碎了劉興居和劉長的反叛,並且將大的諸侯國分裂成了幾個小的國家,但是還是沒有敢直接動手,劉邦死後48年,他的孫子漢景帝就為了削藩直接和諸侯國槓上了,七國之亂讓漢朝加強了中央集權,也讓我們知道了劉邦為什麼將項羽族人賜姓劉了,一是穩定他們不讓其造反,而是等漢朝恢復了實力在來清除集權上的障礙,手段可以說是十分的高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