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在校生音訊器材評論區 篇一百八十五:[評測] 無印——餘音 GY-20 繞耳式動圈入門耳機

作者:妖怪大邪神

餘音在近期釋出了GY系列的新品,在經歷了這樣久的間隔,終於看到了這一餘音最引以為傲的系列耳機的迴歸,作為老粉絲,大邪神也是激動不已。看到該產品已至編號20,便知道這款耳機的戰略地位不低,至少是意味著與GY-10之前的產品作出分隔:是開啟全新的產品規劃?還是延續系列血統、預留編號名額?仔細想想,無論任一都令人充滿期待!

在官方渠道的宣傳頁面上,GY-20有著這樣幾個宣傳點:金屬腔體、石墨烯振膜、可換線配置、SG-01技術下放、個性化貼紙外觀等等,大邪神會在後文為大家嘗試進行解讀。

至於“SG-01技術下放”這一點,我將會單獨釋出一篇文章,橫向評測“三款”SG-01耳機,盡情期待!

開箱體驗

盒子很簡單,外封皮加黑盒子,裡面除了基本的海綿填充便沒有更多,盒子夠結實海綿夠減震。考慮到99的售價,也無需要求更多。

外觀看來,耳機表面沒有任何可見的標識,除了平整、黢黑的面板,直白地展示著自己的磨砂化處理的金屬。使用金屬材質尚不明確,但密度很高卻並不沉重,儘管如此也比同體積的樹脂耳機更加有份量。

貼附的貼紙官方送出三款,形狀尺寸並不複雜,動手能力強的朋友完全可以DIY,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案和合適厚度的列印紙,在文印店列印之後手動剪裁,應該是蠻有趣的。如若興致盎然,也可以嘗試使用顏料噴槍自行噴塗設計,黑底磨砂還是很好附著顏料的。

聲音風格

GY-20的調音風格比較“普通”,這麼形容沒什麼問題,人們常說的的“雜食”不正是“普通”的一種嗎?難不成對於不是金舌頭(金耳朵)的大家,涼開水還需要喝出千般滋味?如此粗獷的判斷顯然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合時宜的,但一味鼓吹“若有若無的差異化”也必然是荒謬的。

GY-20基於中頻的調音,流行音樂中的常用頻段在這款耳機上有著足夠的表現,單樂器獨奏下的音色音準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對應高頻位置與低頻位置表現自然,雖無多麼亮眼的設計與調整,卻無論如何聽來舒服、久聽不累耳朵。因此作為日常使用的耳機來聆聽,不會有什麼不協調的感覺。我認為這就是這個價位耳機應有的狀態,這種適合大多數耳機、大多數音樂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偏科,適合大眾用家去選擇。

因此,即使說GY-20的賣點並不在調音上面也無可厚非,只要瞭解到,在聲音設計方面:石墨烯振膜是耐用、穩定、可以長時間服役的常見振膜材質,可更換耳機線拓展了耳機的可玩性,且可以充分挖掘耳機潛力,調音方面聲音底色乾淨、能聽清每一把主奏樂器、人聲演唱音色清澈&音準OK,聲音素質與基本審美理念在同價位屬於偏高的檔次——我想,對於大部分消費者就足夠在其聲音層面作出判斷了。

選購指南

按照推薦耳機的思路,低於100的產品往往是十分需要區別玩家類別的,不同玩家對應了不同的需求。

對於更高價位的玩家這個價錢權當小玩具買來玩玩,或者作為禮物送人這個樣子,若此,我更傾向於這類玩家僅當GY-20作為日用通勤、送人禮物這樣。可能一些玩家看到了可換線設計,便思考將自己的高檔耳機線換上,這樣玩法本無可厚非,只是,大邪神所有這樣玩過的耳機到最後都吃灰了。另外,全金屬且價格低,丟到手袋裡隨便蹂躪,確實是對於通勤耳機的最佳需求。

對於正是這個價位的普通耳機消費者,其實面臨的問題反而是選擇範圍廣、同類產品頗多、GY-20的那些賣點無甚吸引力。這些是很現實的問題。僅從音色來說,我推薦的GY-20更多是出於它這種特點並不突出的調音,普通意味著普遍,這種聲音適用於普遍的場景下的聽音需求。當然,如若不喜歡入耳式或者繞耳式,也推薦選購餘音GY系列的其他產品,沒記錯的話是這一系列是全線的金屬產品,聲音風格雖有不同卻從不跑偏,都很不錯。

可能我們習慣於對任何一件事物賦予一個代號,“名字是最短的言靈”,並將某種情感上的寄託融入其中,無論是延續歷史還是期待未來;這一代號將伴隨ta的整個生命週期,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很多東西,成為獨一無二的印記。

相對於人類的生命週期,一件具體產品所能承載的厚重似乎始終有限,也許是害怕遺忘也許是更易識別,一件產品的出廠總會被貼印上這個代號,或者說,產品型號及其他必要資訊。當我拿到GY-20,產品周身找不到任何一個印記,我看不到L/R,也看不到“GY-20”,黢黑的面板等待著色彩豐富的貼紙來裝飾,未知與空洞,就像只要未曾佩戴便永遠不知道插頭的另一端在播放什麼音樂——一款啟封當下未有印記(無印)的耳機,想來也是一種詩意,未曾被定義,未曾被期待,便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是驚喜。

然而,誠然未曾看到表面上的標記,我們始終無法忘卻“GY-20”這一代號的存在,作為消費者無法購買一款不可言明其型號的產品,作為評測作者我也無法評測一款我無法描述其性狀及音色的耳機——有無印記這一點,彷彿從出廠與包裝完成的那一刻就已經定義,即使抱著〇期待去面對它,卻無法逆轉任何它已然存在的事實。

“直到發生之前,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如此這般,便構成了來自當下與未來的鴻溝,每分每秒的流失都在構建屬於它們自身的歷史,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站在當下,依靠過去已知的資訊,等待未來的結果到來,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對這一過程作出任何干預。可能這也是生而為這一物種最有趣的地方,酸甜苦辣,箇中滋味豐富去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