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咖啡佬 篇一:一點小見解:國產生豆之《雲南咖啡豆》——“阿拉比卡...

作者:志狼

起因:

一直懶於寫東西,自從透過zdm論壇學會海淘已經超過八個年頭,一直都是“索取”、未曾“分享”。

從小學往早餐牛奶中加入綿白糖和麥氏咖啡(禮品實在不知道怎麼消耗,其實兒童喝咖啡不好)開始,兜兜轉轉咖啡竟然喝了三十年有餘,速溶、三合一、掛耳、滴濾、手衝、法壓、摩卡、全自動,從買粉到磨豆……除了半自動是在不同咖啡館品嚐、膠囊機是在旅遊酒店中使用,也算是經歷了大多數咖啡萃取方式(除了虹吸和愛樂壓)。

然而,單純如我在zdm交流分享“上癮”快樂的同時,居然也被某些營銷、洗腦無情打壓,其實所求“碎銀幾兩”,無可厚非,我也不反對,畢竟大多數時候,金錢的週轉不一定都那麼有效率但考慮到,至少應該起碼有一些真相,還是要擺放在那裡,供人們參考、選擇、取用。所以,在經歷了無數次懶散、被惡意中傷、氣得發笑、糾結心軟之後,我決定還是寫一點,並且為了避免傷害,儘量中立一些,只陳述,少解讀(當然完全沒有很難)。盡力寫一些自己體驗、經歷、瞭解、閱讀、分析過的內容。希望能給一點點需要的朋友帶來少許幫助,也算是逛zdm的一點點回報吧!

引言:

關於咖啡,自然咖啡豆是第一位的。因為我很喜歡分享進口的咖啡生豆烘焙出來的熟豆商品,在各種聊天當中常常被詬病為什麼不推崇本國豆的頂峰:雲南豆。其實我很愛國,也多方品嚐過海南、雲南的咖啡。那麼,我的第一篇文字,就從雲南豆說起吧!(我的文字裡,所有關於介紹、吹捧、營銷、賣弄的內容就不貼上了,也寫不過專業營銷人士,術業有專攻是我信奉的。)我就寫一點不太容易讀到的真實情況:

正文:

雲南咖啡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法國傳教士引入鐵皮卡咖啡植株開始,那個時候雲南咖啡是“精品”的,是經典的原始咖啡種:鐵皮卡和少量波旁(第一代鐵皮卡的自然變種)。然而,戰亂和解放,新中國的建立,經歷了多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雲南咖啡豆還是從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後的1989年說起才更有意義。

1989年,雀巢公司開始在雲南各地大範圍種植抗葉鏽病的卡蒂姆品種,自此,卡蒂姆逐漸變成雲南咖啡種植的主要品種,目前佔有率超過99%(大概21世紀初至今)

所以,首先可以明確一件事:我國咖啡生豆的天花板,雲南咖啡豆,是卡蒂姆品種Catimor。(雲南的Catimor豆小而正圓,所以商家給起了個萌萌的諢名:《雲南小粒咖啡》,特點:口味渾厚、油脂豐富,有人戲稱為“鄉土味”咖啡,這個特點要劃重點,很關鍵)

卡蒂姆Catimor咖啡豆到底是什麼呢?

雲南小粒咖啡(卡蒂姆

咖啡豆

品種)是原始咖啡豆(也是真正的精品咖啡豆)鐵皮卡品種的第五代變異、雜交的品種。它雜交過羅布斯塔豆,所以繼承了羅布斯塔的特性——特別是對咖啡葉鏽病的抵抗力(由於其羅布斯塔咖啡豆基因)和小而緊湊的尺寸(羅布斯塔豆的外觀特徵)這使得大規模種植變得更加容易,成本也更加低廉。也正是因為這兩個特點,卡蒂姆咖啡豆成為雲南咖啡豆的首選品種。

為什麼說是“第五代”?

這得從咖啡豆主要品種阿拉比卡豆的鼻祖說起。

第一代阿拉比卡咖啡豆:鐵皮卡(Typicati),原始品種,風味最佳,果實最少,種子為橢圓形,植株高大卻體弱多病,咖啡因含量低,相對甜度高,易生蟲,作為更高大的遮蔭樹木的伴生植物而存在。生長在赤道附近半高原地帶,喜溫暖溼潤,雨要多但不能氾濫,陽光要足卻不能暴曬,一句話:難伺候。

所以研讀咖啡歷史的話,會得知咖啡其實原本是很侷限的植物,衣索比亞是全世界咖啡樹的鼻祖,也被稱為咖啡基因庫,後來的所有阿豆、羅豆的各種奇怪名字,都是從典型、標準咖啡豆(音譯鐵皮卡)那裡經過自然、人工變異、雜交甚至退化的品種。這也就奠定了鐵皮卡作為阿拉比卡咖啡豆初始品種的特徵:味道好、正宗,稀有所以價格高。

第二代,波旁Bourbon(鐵皮卡直接衍生的自然變種)。移植到葉門的最早變種,特點:作為最接近鐵皮卡的阿拉比卡豆,波旁咖啡豆口味變化很小,同樣體弱多病,雖然生長密度略微變高,產量提升20-30%,但依然稀少、依然難伺候。(波旁本身也有很多亞變種,總體來說風味十足,價格不菲)

第一、二代阿拉比卡,是真正的精品,原因很簡單:產量少且風味豐富,物以稀為貴,其成本是很難控制下來的。

接下來說說逐漸拉開檔次的“阿拉比卡”品種。

第三代,卡杜拉(還有別的品種不贅述)Caturra,源於中南美洲的波旁“天然”雜交變種,葡萄牙殖民者帶過去的,於1915年到1918年間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一個種植園裡被發現。種植在種植園中的波旁有一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植物生長變得更小(類似侏儒症)。而這個以新的生物形態表現的新咖啡種被當地人用瓜拉尼語稱為“Caturra”,意味“小”的意思。所謂天然雜交,就是搞不清怎麼雜交出來的反正就是變了此處劃重點:侏儒症,所以不管你們人類怎麼想的,從鐵皮卡的角度來說,這孫子是屬於“黃鼠狼下耗子”了

卡杜拉的特點:體型“嬌小”,因此它可以讓植物栽種得更密,而且它的次級枝幹間隔很近,這使得它可以在相同的空間裡產出更多的果實。這使得單位產量大大提高。而且因為體型嬌小,採收的時候也更加方便。

最重要的一點優勢是它與鐵皮卡、波旁等古老種不同,它不需要遮蔭林,在太陽底下依舊生機勃勃,所以亦稱卡杜拉這類咖啡為“曝曬咖啡”(Sun Coffee)。卡杜拉適合種植在700m-1700m的地區,對環境的適應力比波旁種強得多。

劃重點:更矮,更密,更多產,更方便採收,不需要種遮蔭林,大幅降低成本,不怕曬。至於味道,對於資本來說這都不叫事兒,腦補潤色一下還是不錯的,畢竟成本下來了,產量上去了,money滾滾而來。正宗阿拉比卡不夠喝的。所以這依然算是“阿拉比卡”

p。s。卡杜拉因其優秀的商業價值,被引入瓜地馬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宏都拉斯。作為主要阿拉比卡生產,還引出了很多兄弟姐妹品種。可精品(貴)可商業(便宜)大出風頭。

第四代(平替第三代),提莫(蒂姆)咖啡豆Timor,Timor是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種間自然雜交品種,又叫做Tim Tim 或Bor Bor咖啡,有44條染色體,所以仍是“阿拉比卡”(筆者:你說什麼都對)1940年代在印尼帝汶被發現,對葉鏽病的扺抗力強-應用最廣的抗鏽種質Hibri de Timor(HdT),耐寒和高產。樹體厚實,樹幹堅強和枝條下垂允許營養物質能夠有效地分散。提摩咖啡有一箇中度到全部廣闊的味道及充滿活力又低調的酸度。在採收及加工時偶爾會產生髮黴和某些缺陷。(退化到容易畸形)

劃重點:正經羅阿雜交豆,羅布斯塔豆有個特點,感染力很強,有點類似非洲兄弟。據說2-3%的羅豆拼配新增就可以改變一杯esp的風味。而一點點羅豆基因就會幾乎完全覆蓋阿豆的味道。羅布斯塔真是濃烈又強壯。提姆豆特點:抗病力強,耐寒(已經不是遮蔭體弱怕曬蟲蛀的問題了,這哥們已經進化到東北銀了),幾乎無酸的羅豆優點為了強行算阿拉比卡被美化為“低調的酸度”,啊奧巴馬是龍的傳人!偉大的語言藝術

我們文章的主人公:第五代的卡(杜拉)蒂姆(提莫)終於出場了。它的名字清晰地體現了它的血統。葡萄牙人於1959年人工配種,用殖民地巴西卡杜拉配殖民地東帝汶的提莫,利於進一步商業推廣,成本極低,易普及,主要用於速溶咖啡的製作。

現在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雲南小粒咖啡豆的特點:成熟較早,產量非常高。雲南小粒是阿拉比卡種、羅布斯塔種的結合,羅布斯塔種有良好的抗葉鏽病的能力和豐富的油脂,產量高,易於栽種,在和阿拉比卡退化種的卡杜拉(劃重點:退化)雜交之後,有了更豐富的阿拉比卡基因。

但因為提莫是羅布斯塔的品種,因此雲南小粒咖啡作為混合種,不具備純正的阿拉比卡血統,註定了其風味品質要遠低於傳統的阿拉比卡品種。研發卡蒂姆品種(雲南小粒)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抗病力和產量,進而降低生產成本。(這符合我國政府大力扶持偏遠地區農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利民政策。)

雖然卡杜拉是阿拉比卡品種的亞變種,但雜交後的卡蒂姆完全掩蓋了阿拉比卡品種的特性。品種的香氣和風味平淡,苦味明顯。

雲南種植的咖啡豆中99%為卡蒂姆(羅布斯塔雜交豆)。雲南的咖啡豆,其中標記著雲南小粒(羅布斯塔豆的主要特徵之一)咖啡其實就是卡蒂姆品種,因為目前雲南99%都是種植卡蒂姆(羅布斯塔雜交豆)

雲南種植生豆的品種情況大致說完了,下面聊聊真實的銷售、反饋。以下為筆者蒐集到的內容:

以上是關於雲南豆的新聞內容、採訪稿件或是某乎回答,話題都很小眾,也不存在什麼營銷,大家可以心平靜氣的讀一讀,自己感受一下,做個判斷和選擇。

我想說的話:

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和眾位“中傷”於我的“朋友”“討論”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多少有些自相矛盾的味道:

一方面,提及雲南豆的品質,他們會沾沾自喜於被星巴克、瑞幸收走、使用,好像說明雲南豆站起來了。

另一方面,在推銷“精品小粒”,推薦tb賣家,吹噓新鮮烘焙,崇尚私人咖啡館和發燒友在家開手動檔玩兒豆子的時候,又會大肆嘲諷星巴克口味之惡劣,沒品,瑞幸那簡直上不得檯面了……

殊不知,論生豆收購品質,誰能幹得過大廠?論新鮮烘焙和出品,誰又能抵得過星巴克的客流量和十幾萬商用全自動咖啡機的水準呢?

每每看到這類“以彼之矛,擊彼之盾”的論調,總忍不住莞爾。

結語

雲南豆到底有沒有精品呢,從生豆的角度,至少得先去問問那一百多歲的老鐵皮卡樹吧,只是,我想,老爺子可能已經被不爭氣的小粒氣出個好歹了吧

胡亂拼湊出第一篇,歡迎指教。

如有興趣,敬請期待第二篇:咖啡配牛奶之“進口和國產奶,巴氏迷思”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