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現代人很難寫出古代那麼美的詩詞?

為什麼現代人寫的詩即使很工整,句子也很美,我卻總感覺沒有古詩的那種韻味?

前言

出現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古詩詞並不是都好,現代人的作品也並不是都不好。其次,從創作到欣賞,時代不同了,創作者的環境與欣賞者的文化積澱也完全不同。

自己作詩的時候,如果想具有古人的韻味,需要本文第四部分提到的幾點,一定會有所改觀。

一、古詩詞未必都好

今天我們看到的古人作品掛一漏萬,所以不能說古詩詞100%都是精品。

1、亡佚甚多

首先,古人的作品本來就亡佚甚多,例如王之渙、張若虛、崔顥這些名家,流傳下來的詩歌屈指可數

有很多優秀的詩詞我們沒有見到,同樣,也有很多垃圾作品沒有傳下來。所以,不能說所有的古詩一定都是好作品。

2、古人刪詩

除了歷史的原因,很多人的作品失傳。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詩人們主動把自己不好的詩歌損毀,不讓這些自認為不好的作品傳世。

最有名的就是韋莊的《秦婦吟》,韋莊因為這首詩收到了士大夫的批判,因此自己主動損毀了這首詩歌,也不讓家人傳抄。如果不是敦煌藏經洞裡儲存下來,我們可能就見不到這首詩了。當然,韋莊認為不好,可是我們認為好,這是另外一回事。

孔子刪詩的故事,流傳更廣,《詩經》僅僅傳下來三百多篇,這也是被刪除的結果。

南宋人楊萬里,也曾經把自己認為不好的詩歌燒掉。不願意讓我們看到他的不好的作品。

3、閱讀量不夠

陸游傳世將近萬首詩詞,我們讀過多少呢? 白居易的詩少一點,也有三千左右傳世,大家又讀過多少呢?

還有那個幾萬首詩歌傳世的乾隆皇帝,又有幾個人曾經通讀過呢。

反過來說,現代人寫詩詞已經不是主流,即使有優秀的作品也很難傳播出去。

4、田忌賽馬 不太公平

我們閱讀的詩,大多是一些精選本里面的作品,也就是被很多人精挑喜歡出來的優秀詩歌。

我們隨隨便便拿一首現代人寫的詩歌,去對比古人的優秀作品,恰如田忌賽馬,這不是一個很公平的比較。

二、創作環境的不同

1、科舉取士

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裡,科舉以詩賦取士,這就要求讀書人必須會作詩,否則做官這條路就艱難許多。例如唐朝主要的取士方式,一個是明經,一個是進士。做到高官的人,大多是進士出身,非進士出身的人,即使做到宰相也為自己的出身而遺憾。

進士科必考詩賦,大唐近三百年,平均每年才二十幾位進士。這種取士方式使得讀書人必須學會作詩 ,研究作詩。

2、語言環境的不同

今天的創作,已經白話文的天下了,極少有人懂得文言文創作。而詩詞是以文言文為基礎的。

3、教育的不同

古人學習,作詩是很重要的一門基礎知識。杜甫曾經說過: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而今天的學校教育,除了大學裡的個別學科外,已經不教大家作詩了,只要會背詩,能解讀什麼意思就可以。

想象一下,今天那些清華北大的學子們,拿出一半精力作詩,怎麼會沒有好作品出來呢。

即使李白杜甫這樣的高手,重生於當世,也一樣不會把精力放在作詩上,因為詩做得再好也考不上理想的大學,也考不了公務員。

三、欣賞的能力不同

因為不會作詩,所以賞析詩的能力,其實也高不到哪裡去。大多數人賞析詩詞,僅僅停留在釋義和背景分析上,因為這是考試的內容。

至於更近一層的句法、章法的分析,脫離了詩歌創作,很多人是紙上談兵,把前人的賞析拿來重新加工一下。

豈不知,早先的教授文學的人都是會作詩的人,即使民國那些受過西學薰陶的人,大部分都精通古詩詞的創作,例如聞一多、朱自清、顧隨、魯迅、唐圭璋、程千秋等等。

作為今天的詩詞愛好者們,欣賞能力參差不齊。有不少人云亦云、矮人看戲的讀者。

例如很多人看不起民國人的詩詞,但是真得把民國詩詞混入唐詩宋詞中,其實很多人根本分辨不出來。

同理,現代人雖然創作能力肯定不如古人,但是真得把今天的優秀作品混入唐詩宋詞中,可能同樣有很多人分辨不出來。

例如這幾首詞,您能看出是哪個時代的嗎?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杯延玉漏遲,燭怕金刀剪。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生查子》 舵樓東逝波,鷁首西沈月。何似一心人,自此無期別。犯霧剪江來,打鼓凌晨發。君去骨成塵,我住頭如雪。《生查子》 新花上苑枝,枝上嬌鶯語。日日抱花心,啄破燕脂雨。鶯飛鶯去時,誰與花為主。守等卻飛來,再見花開處。《生查子》 驟雨挾風來,葉葉如新沐。移硯近窗紗,分得芭蕉綠。吟罷小庭空,薄袂嫌涼足。何處隱幽蘭,香散屏山曲。《生查子》 藕花豔銀塘,玉露凋零盡。素蝶不知愁,波影弄金粉。飛飛飛不去,日暮西風緊。為惜白蘋香,怕受微霜損。《生查子》

四、怎樣作詩才有古人的韻味呢?注意這三點

我們把明清宋元甚至民國的優秀詩詞混到一起,大多數人是分辨不出來的。

首先,這需要極高的鑑別能力,現在的專家學者也未必能做到。其次,過去的讀書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學習非常重視,他們所創作的詩詞雖有創新,但是不失韻味。

當然,這和現在大部分網路詩歌的“自由瀟灑”不同。

現代人作詩,如果想具有古人的韻味,如果注意這三點必然會有所改觀:

1、詞語與意象的選擇

唐朝詩人劉禹錫作詩的時候,不肯用“糕”字,是因為這個字在五經中沒有。北宋詩人宋祁笑話他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

李璟的《攤破浣溪沙》中有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菡萏一詞出自《爾雅》,指荷花。

這兩個故事從側面反映,詩人的用字、用詞,甚至意象的選擇,都非常講究。

反過來說,我們今天創作詩詞,如果有報紙、網路、汽車、高考、辭職。。。。 自然就沒有古人的韻味。

例如這首《減字木蘭花·鐘山日映》:

鐘山日映。萬戶千門迎國慶。赤旗飄揚。嘹亮歌聲繞畫梁。草坪凝碧。叢桂曲欄香四溢。化雨春風。培育英才樂趣濃。

看到“迎國慶”、“培育英才”,自然就有了現代氣息。當然了,有現代氣息的詩詞未必不好,只是少了古韻的味道。

又如這首《浣溪沙·祖國山河》:

祖國山河分外妍,紅旗如海漾風前,人民十億樂無邊。四化宏圖新建設,長征大道各爭先,歌聲響徹碧雲天。

詞語的選擇中,不僅有名詞(意象),也有動詞(古人煉字,多指動詞),例如“迎國慶”、“培育英才”中的動詞與名詞的搭配,這都需要詩人精挑細選。

2、典故的使用

詩詞中常常用到典故,例如這首七律:

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 。

匡衡、劉向,都是漢朝經學家。

例如這首七律中的一段 :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一看就是用《西遊記》的典故,這就是明朝的典故了。

這首《菩薩蠻》用的典故出自杜甫:

東風一夜迎春入,連天衰草爭回綠。昔夢已無蹤,飄燈憶酒濃。賊中辛苦稿,十載揚州老。字字動江關,暮年庚子山。

杜甫有詩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這個典故寫的是南北朝的庾信。

從典故的應用可以看出來,典故用的越老,則越有古韻。

3、句法

古人除了煉字、還有煉句,還有章法的講究。其中在“詞語與意象的選擇”中提到過。

煉句則要學會用詩家語,詩家語與散文不同,常有倒裝、省略、跳躍、含蓄、多義、詞性變化等手段,用散文句法分析會有語意不通的情況。

錢鍾書在《管錐編》裡說過:

……蓋韻文之制,局囿於字句,拘牽於聲律,散文則無此限制。……故歇後倒裝,不通欠順,而在詩詞中熟見習聞,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韻文視散文得以寬限減等爾……屬詞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例如上面那首《菩薩蠻》中:

字字動江關,暮年庚子山。

這是倒裝的用法,句意是“暮年庚子山,字字動江關”。

《詩人玉屑·卷六》記載了王安石對於詩家語的認識:

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雲:“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閒拂塵埃看畫牆。”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奏賦長楊罷”,且雲:詩家語,如此乃健。

王安石把“日斜奏罷長楊賦”改成了“日斜奏賦長楊罷”,把順序進行了調整,告訴大家詩家語的不同。

又如這句唐詩:

桃花依舊笑春風。

不懂詩的人一定會問道,桃花笑話春風是什麼邏輯?春風有什麼值得可笑的呢?這句話其實是狀語後置,意思是:桃花依舊(在)春風(中)盛開(笑)。

​結束語

今天的自媒體非常發達,任何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作品,所以我們看到的詩詞作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題主說現代人的作品沒有古人的韻味,這種現象除了先入為主的主觀作用外,大部分現代人的作品確實沒有古韻。

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今天的一代之文學肯定不是詩歌,是網路小說、是影視劇本、是新聞報道、是領導冒號。。。是一切可以換成金錢的文字形式。

李白、杜甫都有入世之心,是想做出一番事業的人。假如這二位轉世到今天,可能成了馬化騰、可能成了劉慈欣、可能成了屠呦呦。總之,不會是成就那麼高的詩人。

某一個歷史階段的精英人物,總是會做那個歷史階段最了不起的事情。而這個時代不是出現偉大詩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