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備病逝後蜀漢叛亂四起,諸葛亮為何等了2年才平叛,與一人有關

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在白帝城病逝,享年63歲。縱觀劉備是一生,他百折不撓,屢敗屢戰,屬於古代帝王中白手起家的典範。

劉備病逝後,國內人心惶惶,許多地方勾結外來勢力,發生叛亂。劉備病逝前,將朝政託付給了諸葛亮,並且讓劉禪視他為父,如此厚待,諸葛亮感激涕零,願為蜀漢付出畢生精力和心血。

一般來講,國家內部發生了叛亂,應該馬上出兵圍剿,防止叛軍實力擴大後不好收拾。然而,當劉備病逝後,南中有許多地方發生叛亂,他們殺死朝廷官員,態度囂張,不能不管。

然而,面對內部叛亂,諸葛亮為何要等上2年才去平叛,而不是立即出兵消滅這股叛軍呢?除了整體實力的因素外,或許還與一位大臣有關。

劉備病逝後蜀漢有多危險?

《出師表》中,諸葛亮說“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可以看出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時期蜀漢有多危險了。

不可否認,劉備是一位雄主,他白手起家,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硬是闖出了一片天。

劉備早年依附過袁紹,劉表、公孫瓚等人,他們的實力遠遠強於劉備,卻沒能在亂世中站住腳,最終被一一消滅,可見實力一般的劉備能成功有多麼不容易。

赤壁之戰後,劉備迎來了發展的機會,先是佔據了荊南四郡,與孫權結盟後又佔據了天府之國益州,開啟了他的霸業之路。

漢中之戰中,劉備與實力雄厚的曹操正面交手,並且擊敗了曹操,奪得漢中之地,為益州的安全設定了一道屏障,在群臣的擁護下,進位漢中王,實力達到巔峰。

在荊州戰場上,關羽威震華夏後,曹操聯合東吳對關羽兩面夾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關羽兵敗身亡,蜀漢在荊州之地全部丟失,國力大減。

《隆中對》中,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是劉備是否能進一步取天下的關鍵。荊州丟失,關羽敗亡,劉備以傾國之兵討伐東吳,最終兵敗夷陵,蜀漢精銳損失殆盡。

夷陵之戰中,戰場“老兵”劉備犯了致命失誤,拼光了國力,羞愧難當,一病不起,最終在白帝城病逝。

夷陵慘敗,讓蜀漢國力大減,多名年輕將領陣亡,以至於後來諸葛亮北伐期間極度缺乏人才。

更可怕的是,在劉備名望之下建立起來的蜀漢,也隨著劉備的病逝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外有東吳和曹魏虎視眈眈。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蜀漢即將面臨亡國的危險,只要諸葛亮,劉禪等人一步棋走錯國家就要萬劫不復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體系之下,一國之君病逝後內部必然會出現短期的動盪,蜀漢的情況更加糟糕,因為劉備是在兵敗夷陵後病逝的,對他的個人威望損害巨大。因此,等劉備病逝後,蜀漢內部的情況只能更加危險。

諸葛亮為何要等兩年才平定叛亂?

劉備病逝後,雍闓勾結孫權,聯合孟獲等人殺死蜀漢官員,起兵反叛。叛軍勢力比較大,又勾結外部的孫權,按理來諸葛亮應當立即將其消滅,防止叛軍勢力壯大後威脅朝廷。

然而,雍闓等人叛亂是公元223年的事情,諸葛亮出兵平定叛亂是公元225年的事情,為何蜀漢要拖兩年才出兵平叛,與一位叫王連的大臣有關。

王連是蜀漢的官員,《三國演義》中沒有他的名字,不看《三國志》等三國史書的人對他顯得有些陌生。

王連是南陽人,早年為避難進入益州,劉璋看重他的學識,讓王連做了梓潼縣令。劉備攻取西川時,王連是劉璋任命的官員,他拒絕投降,禁閉城門。

劉備喜歡忠義之人,沒有為難王連,對他的人品也十分看重。等劉備攻取成都,劉璋投降後,王連才加入了劉備麾下,被任命為什邡縣令。

王連當縣令期間政績不錯,獲得上級和百姓的一致好評,劉備升他為司鹽校尉,將全國的鹽鐵之事交給他管理。

鹽鐵兩種資源在古代非常重要,劉備將這些交給王連管理,足以見得對他的信任。王連也不辜負劉備對他的器重,鹽鐵在他的經營排程下,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

王連除了會善於經營排程鹽鐵外,更有識人之能,他以自己的許可權,選拔了一批基層人才,如呂乂、杜祺、劉乾等,這些人後來都成了蜀漢朝廷中的重要官員。

王連政績頗佳,劉備是看在眼裡的,拜為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同時還監管鹽府政務,他的官職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王連先後管理了蜀漢十多年的鹽業,經驗豐富,為蜀漢國庫積累了大量錢財,勞苦功高,屬於後方管理型的大才,且為人謙遜,人緣不錯。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輔政,王連升為屯騎校尉,兼任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地位進一步提升。

劉備剛病逝不久,南中的蠻夷雍闓等人便勾結東吳,起兵反叛,不再稱臣蜀國。為穩定國內局勢,諸葛亮打算親自率軍出征,消滅這股叛軍。

一般來說,內部平叛這些事情不需要像諸葛亮這樣位高權重之人親自出徵,萬一有失,會大傷士氣。可當時諸葛亮已經是丞相,且錄尚書事,地位僅次於劉禪,位高權重,一般人還真不敢勸他。

就在這時,王連站了出來,他不怕開罪諸葛亮,直截了當地說道:

王連的一番勸諫,並沒有打消諸葛亮出兵的念頭,他還是決定親自領兵出征。至於為什麼不派遣其他主將出徵,諸葛亮考慮到沒有合適的人選,當時蜀漢許多將軍的才能還不足以率領大軍出戰。

一次勸諫不成,王連繼續多次向諸葛亮進諫,言辭懇切,曉以利害。諸葛亮認為王連說得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建議。

當然,諸葛亮不立即平叛除了王連的再三進諫外,與當時蜀漢的國力也有很大關係。自夷陵之戰後,蜀漢青壯年勞動力損失甚多,年輕將領多半犧牲,人才極度匱乏,急需休養生息。

蜀漢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人口和國力有所恢復,平定南蠻穩操勝券,加上王連於公元223年病逝,沒有人再勸諸葛亮不要親征。

在天時地利人和下,諸葛亮率領大軍南征,參軍馬謖獻上了“攻心之計”,打敗了雍闓軍後,七擒七縱孟獲,令南蠻歸降,孟獲不再反叛,穩定了蜀漢的大後方。

結語

蜀漢自夷陵之戰後國力大損,內有叛亂外有強敵,好在諸葛亮等人能力出眾,用兩年時間穩定了內部,休養生息,恢復了國力。

至於雍闓,孟獲叛亂,諸葛亮為何要等兩年才平叛,主要原因或許還是國力不足, 貿然出兵恐沒有必勝的把握,且王連等人從大局考慮,多次進諫諸葛亮不要以身犯險。

王連是蜀漢的能臣,他雖不如諸葛亮,關羽地位高,但作為朝廷的大臣,能為國家盡職盡責,且敢於直言,頗有政績,是一位好官。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