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俄國教科書裡的中國歷史,視角與我們不大相同,卻值得深思

作為唯一傳承下來的上古文明,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在世界歷史中一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無論喜不喜歡中國,大多數國家教科書的世界史中都繞不開中國,都會或多或少的談論一些中國歷史。

美國教科書中的中國儒家歷史,側重於從“秩序”方面解讀,比如曾經提問“孔子相信什麼行動會帶給中國秩序?”雖說美國教科書對儒家理解有失偏頗,但也值得我們深思。那麼,作為曾與美國同等量級的俄羅斯,他們又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呢?其實,俄國教科書裡的中國歷史,視角也非常獨特,與我們的不大相同,卻值得深思。

與西方國家稱呼中國為“China”不同,俄羅斯稱呼中國為“kitay”,本義是“契丹”。

當時,遼國滅亡之後,耶律大石遠遁中亞,在那裡橫衝直撞,打下了龐大的疆域,威震四方。由於俄羅斯人率先了解到的是“契丹西遼”,於是後來就稱呼中國為“kitay”,並一直延續至今。

非常有趣的是,中國給俄羅斯的外號是“戰鬥民族”,而俄羅斯給中國的外號叫“天下”。在俄語中,中國的直譯與“天下”不謀而合,比如其中一句這麼描述新中國之前的歷史,即“在最為艱難的歷史時期,‘天下’總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價值體系中尋找出路”!

因此,從“kitay”來看,我們在情感上比較難以接受;但從“天下”來看,卻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情感。

俄羅斯歷史教材裡的中國歷史,“中國篇”的開篇一句評價比較客觀:“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她歷經數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著文化的延續性,這真是人類史上的奇蹟!”

在歐美國家的教科書中,對中國鮮有如此客觀公正的評價,一般只是將中國視為世界文明之林中的普通文明,不如古埃及、古希臘、蘇美爾、古印度文明歷史悠久與璀璨,因而沒有讓他們產生什麼驚歎的情緒。

在古代史部分,俄羅斯歷史教科書談到商代司母戊鼎、中國中醫、茶道、瓷器、絲綢等等,認為這是中國的特色文化,更是世界文化財富的一部分。

聊完商代司母戊鼎等古老文物之後,俄羅斯教科書總結說:“這些數千年前的物件已經反映出古代中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與內涵都必須和諧一致。’和諧一致性也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傳統的基礎。”

和諧是多樣性與一致性的統一,俄羅斯認為中國表面存在多樣性,但內部總有一致性,從而實現多元對立統一。由於將中華文明的基礎定型為“和諧一致性”,於是他們就得出一個讓我們沒有怎麼想過的結論,就是中國很少發生極端事件,換言之沒有極端文化的土壤。

其實,從中國歷史來看,也的確沒有什麼極端現象,比如屠殺這件事。秦國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這是極端事件,但被司馬遷批評,白起晚年也自悔,後來趙匡胤因此將白起開除出武廟。可以說,歷朝歷代無端的屠殺者,總體都會遭到譴責,而不是被宣揚、炫耀,至於元清滿蒙進入中原的大肆屠殺行為,並能代表中華文化傳統。

在這樣的基調下,講述了中國古代各個王朝,其中盛讚了科舉制,稱讚其為公正公平思想下的制度:“即便出身低微、家庭貧困,中國人也能透過努力,經過制度化的選拔,成為國家的統治者,這在同時期的其他地區是很難想象的。”科舉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為“和諧一致性”,讓寒門有出頭的機會,緩解與寒門的矛盾,從而實現治國的和諧。

最後,俄羅斯教科書指出:“歐洲和中東國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為宗教、社會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變革而發生大的斷裂,但是中華文明是一個例外。”在俄羅斯看來,中華文明的基礎是“和諧一致性”,總能實現多元對立統一,所以儘管遭遇很多問題,但最終卻能傳承下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中華文明沒有斷絕的原因。

在古代史部分,俄羅斯教科書對中國評價頗高,但在近代史部分,雖有“英美承擔起了太平洋地區的重擔,而大部分的日本陸軍力量則被中國拖住,中國對二戰的勝利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表述,但僅此一例,其他的部分主要還是突出“歐洲中心”與蘇聯的歷史主體地位。

不過,對於探尋救亡之路,他們的視角非常獨特,與我們的不大相同:“在最為艱難的歷史時期,‘天下’總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價值體系中尋找出路——她從不從旁模仿,也不盲目吸取外來經驗。”事實上,在新中國的救亡道路上,的確一直都沒有全盤照搬西方,更非簡單地模仿,而是有一個“本土化改造”的過程。

但直至今天,很多國人還言必稱西方如何如何,似乎我們應該學習西方的一切。殊不知,歷史早已證明中國不能全盤西化,必須要走自己的道路。因此,俄羅斯教科書中的這部分內容,值得中國人深思。

總得來說,各國曆史教材裡的中國,俄羅斯的相對比較客觀、公正,沒有明顯的顛倒黑白和歪曲歷史的現象,視角也頗為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