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地方引導基金遍地開花的“冷思考”

本文轉自:證券時報

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早已有之,但這兩年特別火。火到什麼程度?以前通常都是經濟重鎮、開發大區才會設立,現如今很多縣級市,甚至是較為偏遠的小地方也大張旗鼓搞起了地方政府引導基金。一時間,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頗有遍地開花的態勢。

對大多數地方而言,產業結構轉型、提升產業鏈價值、提高智慧化水平,以及企業數字化升級幾乎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透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發揮土地、政策、人才、產業鏈等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除資金外的更多配套扶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招商引資,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和企業入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這一套模式在不少地方都得到了有效驗證。資本招商,一舉多得,儼然成了一些地方盤活產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的新鑰匙。

據第三方股權投資行業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資料,2022年一季度新設政府引導基金33只,較2021年同期增加了26。9%。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國內共設立2004只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約12。62萬億元,已認繳規模約6。28萬億元。

在各地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中,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案例不少。比如青島,充分發揮引導基金的作用,投資孵化了一大批上市公司和“隱形冠軍”企業,點燃了青島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再比如合肥,更是嚐到了利用基金盤活地方經濟、產業發展一池春水的甜頭,成為了各路資本爭相投資的熱土。

吃螃蟹成功的例子多了,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由此,政府引導基金逐漸成為一大潮流。同時,從數量和規模上看,市級引導基金正成為政府引導基金的主力,並呈現下沉趨勢,一些縣級地方引導基金也逐漸出現,規模你追我趕,返投比例調整不一,佣金補貼等創新玩法層出不窮。

筆者以為,各地大力發展政府引導基金的出發點是好的,取得的成績更是值得肯定。不過,一片叫好聲之外可以有一份冷思考,由此衍生出的問題也應該引起重視,並且在後續推進中“有則改之”。

一是不要盲目追求規模,甚至搞成地方引導基金規模競賽。

這類問題在一些縣市級地方引導基金髮展中已經有苗頭,動輒幾十億、上百億的規模,噱頭也好目標也罷,利用政府引導基金髮展地方經濟不能一味求規模大,更不宜在地方引導基金中地方政府出資佔比過大,政府出資更多是一種招商引資的態度。

二是產業發展不要熱衷追蹤風口,發展目標不能不切地方實際。

目前國內地方政府引導基金已經數量不小,容易出現投資重疊的問題。這兩年各地新設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佈局亦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清科研究中心近期在一篇盤點2021年政府引導基金情況的文章中指出,部分基金投向重複、與當地產業基金不匹配等問題逐漸暴露,影響了投資效率和對產業的扶持效果。在此背景下,部分地區加強了對存量引導基金的統籌管理,開始探索基金的最佳化整合。

三是招募GP(普通合夥人)不要盲目求高大上,量體裁衣適度讓渡利益最可取。

這類問題也偶有發生,個別地方政府本身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一心想透過資本招商來改變現狀。但限於基礎差產業底子薄,只能透過大幅降低返投比例提高招募創投基金公司的吸引力。這倒還好,透過讓利於創投機構提高招攬基金落地。還有一些地方甚至提出可以給落戶的創投基金管理公司一定的補貼和獎勵政策。這些做法只要合理合法合規,本身都無可厚非。但建議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適當讓渡利益,讓地方和創投機構雙贏,甚至多贏才能走得更遠。

編輯:嶽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