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青未了「沂蒙村莊故事」北樓村:往事越千年

北樓村:往事越千年

文圖:尚紅雲

一眼千年,說的應該就是北樓村這樣的存在吧。

正值蜜桃收穫季節,蒙陰縣舊寨鄉北樓村道路兩旁停滿了來自全國各地運蜜桃的貨車,分揀、驗級、裝箱……面對一堆堆鮮豔的桃子,桃農們忙的不可開交,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離開繁忙的街市,穿過熙攘的馬路,迎面就是被稱為鎮村之寶的唐槐。我虔誠地仰望著歷經滄桑的古樹,只見遮天蔽日的樹頭枝繁葉茂,樹高二十餘米,樹幹上斑駁乾枯的黑黢黢樹洞讓人想起了《天仙配》中的槐樹爺爺,儼然成了燕子的棲息地,根鬚牢牢地紮根土地,有些匍匐在地面,粗壯裸露、盤根錯節,向四周延展,盡心盡力為大樹吮吸著養分。

幾位老人在樹下乘涼,我便直奔過去攀談。據說以前從迎仙橋到此處共栽有四棵槐樹,其中三棵沒能抵擋住風雪雨霜的侵蝕,只有這一棵頑強地存活下來,一年四季為鄉親們遮風避雨,護佑世代安康太平。當年日本鬼子燒殺搶掠,一把火燒了全村的房子,老槐樹也難逃劫難,如今樹幹上的彈孔依稀可見。和風吹拂、枯木逢春,枯焦的樹幹竟然又生枝發芽,蓬勃茁壯地煥發了新生,鄉親們也因此一直把老槐樹作為神樹敬畏供奉。大鍊鋼鐵的年月,周邊的樹木全被砍伐殆盡,鄉親們冒險保護這棵神樹,堅稱寧願砍掉一條腿,也不能動樹上一根枝,老槐樹在鄉親們的極力保護下倖免於難。說來也神奇,多少年來附近從未發生過任何大小交通事故,鄉親們篤信老槐樹的神靈,更加頂禮膜拜。到後來,誰家結婚添丁、消病祛災,都要來到樹下供奉許願、祈求平安,亙古延續。

北樓村始建於北宋末年,傳說此地是風水寶地,將來能建成百座高樓,故取名“百樓”,但僅僅建了七座,就被外鄉人所妒忌,有不懷好意者請傳法高手在村南青龍山建造兩座魁星閣,日日施法,大破風水,眼見建百樓無望,遂改名“北樓”。雖然沒有高樓林立,這裡卻從明朝開始就成為貫通東西的交通要道,繁華一時。當年從南方趕往淄博運送絲綢的馬車伕都在北樓駐店歇腳,像趙家店、宋家店、魏家店、車馬店都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客棧,不亞於今天的五星級酒店。

在村西335國道的北側,有一座古橋,叫“迎仙橋”,和大槐樹都是北樓的地標。迎仙橋建於明朝,當時叫“聚仙橋”。橋兩邊欄牆上的暗八仙石刻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依然栩栩如生。整座橋為全石建構,橋長三十米,拱形橋洞三孔,橋面用青石板條石鋪成,光滑錚亮,千百年車輪碾壓的轍痕歷歷在目。橋面欄板以及欄柱採用浮雕畫像,有八仙及花樹鳥獸等吉祥圖案。欄柱上的石雕像為猴、獅、蓮蓬,各種雕刻寓意吉祥,橋上對稱的兩個猴頭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被碰掉,後來能工巧匠又粘黏復原,前幾年獅子頭也被外地人偷走了一個,現今也是依樣重新制作。我驚歎佩服於工匠們的精巧手藝,無論原件還是複製,全都惟妙惟肖、活龍活現。2016年12月,迎仙橋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樓當地的百姓對迎仙橋和大槐樹同樣敬畏,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各種版本的傳說神乎其神。光緒三十三年,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地主趙久池富甲一方,他積德行善,深受百姓敬重。迎仙橋相連的道路在當時叫“官道”,南來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小橋非常簡陋,年年雨季來臨都被沖垮,過往的行人被堵在河兩岸,或繞道遠行、或駐店等候,趙久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民間流傳另一版本是八仙託夢給趙久池,讓他為百姓造福。最後,趙久池決定拿出銀兩,重新修建迎仙橋。鄉親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路過的客人也慷慨解囊。趙久池僱用了很多當地出名的石匠,親自監工把關,一點瑕疵都不放過,歷經三個月,一座美觀、堅牢、穩固的大橋建成了。當時正遇百年大旱,趙久池請了兩個戲班子唱對臺戲,一來為百姓祈雨,二來祝賀大橋落成。為求雨神顯靈,唱戲的在臺上跪唱,臺下聽戲的光頭跪聽。大戲唱到一半,果然烏雲翻滾,大雨如注,剛建成的橋眼看被洪水淹沒沖垮,“把頭”心急如焚,趙久池這才下令停演,戲停雨歇、洪水消退,橋樑安然無恙。趙久池和百姓大喜過望,擺席宴請眾鄉親三天慶賀,大家越發相信有神靈護佑,一切才平安興旺。

在村支書的收桃點,我見到了擅長吹拉彈唱的文化人趙聖松。據他介紹,明朝後期,狼煙四起、民不聊生,但北樓人煙鼎盛,百姓生活無憂、安靜祥和。當地流傳一種說法叫“金諸夏,銀北樓”,說的就是諸夏和北樓兩個村莊富裕、生活殷實。一些土匪聞風而動,經常在兩村之間打家劫舍甚至綁票撕票,南來北往的馬車伕都知曉“寧走九江口,不從北樓走”。為了躲避匪患,當地村民自發組織民團,百姓捐錢捐物,造土槍、買子彈,武裝保護一方百姓的身家性命。據說民團團員個個槍法精準,想打左眼絕對不打右眼。他們平時駐紮在村北面的蘑菇寨,拉起院牆,修建炮樓,一有風吹草動就組織百姓撤退到寨子裡。

1930年,蒙山前的費縣土匪頭子劉黑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手下嘍囉達到3萬多人。聽說蘑菇寨堅固無比,心生怨恨,派了一個連的兵力前來攻打。土匪把寨子團團圍住,打探到寨裡沒有泉眼,就從外部切斷水源,想渴死裡面躲避的百姓。情急之下,大家很快想出對策,寨主一聲令下,寨裡的人們把尿集中起來,將衣服浸溼,高高地掛在樹上晾曬,土匪一看寨裡不缺水,靠強攻又不是民團的對手,無奈便退兵撤圍了。

據趙聖松介紹,北樓村不僅古存遺蹟、歷史傳說眾多,還有很多紅色故事。1947年冬天,時任蘇中軍區第二軍分割槽副司令員的喬信明在北樓村駐守三月,新四軍司令部設在魏家店,喬信明住在村後宋殿太家裡,發動群眾搞土地改革。當時還鄉團活動猖獗,不時有暗哨盯梢,宋殿太就把他住的茅草屋改成兩欄門,後邊是暗門,一旦有緊急情況可以從暗門撤離。那年部隊戰士和鄉親們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春節。轉移行軍前,喬信明把一直捨不得蓋的軍毯送給房東,現在依然儲存在房東家裡。新中國成立後,喬信明被授予開國少將,位居要職的喬信明因當年在江西和方誌敏烈士一起坐牢時落下病根,身體一直不好,但他牽掛著北樓村的鄉親們,曾多次表達重回沂蒙山的念頭,但終因疾病纏身,54歲便過早病逝,回北樓訪鄉親未能如願,成為終生憾事。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北樓村裡的進步青年踴躍參軍,先後有11名烈士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年齡最大的32歲,最小的才18歲,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光榮一筆。

今天的北樓,已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村裡投資三百多萬元,依託迎仙橋打造田園綜合體,建設仿古商業步行街,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領略當地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古槐下、廊亭邊,忙完了農活的鄉親們怡然自得,熱情地為遊客們講述著北樓曾經的滄桑歲月,描繪著如今翻天覆地的美好生活。

壹點號 彩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