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朝後妃的“薪資”水平如何?在今天是啥水平?說來你可能都不信

我國古代講究多子多福,而為了保證子嗣的興旺,男子往往會娶妻納妾、坐享齊人之福。在封建社會中,對子嗣最為重視的當屬帝王之家,畢竟在家天下的社會中,子嗣數量越多、資質越優,那麼王朝傳承下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縱觀古代王朝的更迭,大廈將傾之時的“掌舵人”要麼是昏君,要麼是資質平平無法力挽狂瀾。所以出於對子嗣的重視,古代帝王一般都有三宮六院、佳麗三千。而且即便是從社會所屬的角度而言,“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帝王對於配偶的選擇權力是十分大的。

從古至今,帝王的宮闈秘事都是人們八卦的重災區,古有野史、今有熒幕劇集,人們對於宮廷裡女人的爭鬥的事情,一直是樂此不疲的態度。其實在歷史之中,帝王的後宮一般都具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尤其是發展到清朝之後,妃嬪們的等級制度更是已經趨於完善了。我們在電視劇中所看到的那種后妃的爭鬥,大多都有演義的成分,就清朝妃嬪而言,每個等級的嬪妃都具有不同的待遇,具體表現在例銀、下人數量、伙食標準、殿宇陳設等方面。

清宮后妃的等級制度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很多封建王朝所具有的制度,在清朝時都已經臻於完善,其在皇帝的後宮之中就表現在妃嬪的等級制度上。首先,清朝帝王的後宮是會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的!不同於前朝,在清朝的時候一些文官甚至會主動諫言,要求皇帝選秀以填充後宮。不過一般剛剛入宮的秀女大多位分較低,待遇也是比較差的。

清朝時,后妃們往往被分為八個等級,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從皇后開始地位依次遞減的分為:皇貴妃、妃位、嬪位、貴人、常在、答應,除了這八個等級之外,還有官女子。但與典章制度中規定的具有品銜的后妃不同,官女子只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為皇帝侍寢的宮女罷了,她們的身份歸根究底還是奴才,在待遇上也沒有特別多的優厚之處。

而且根據清史稿中的記載,清朝後宮中對於位分是極為講究的。一般來說,能掌管一宮事務、住一宮主位的,最起碼也要是嬪位才可以。

后妃待遇

很多人都認為妃嬪只是皇帝的後宮,除了身份稍微尊貴一點,生活上稍微奢華一些,本質上她們只是皇帝的女人,是不具有政治地位的。這種看法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在清朝,哪怕是地位最低的末等答應,也都是有品級的。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像官員一樣每個月領國家俸祿的。而且為了彰顯等級之間的差異,尊卑的不同,不一樣品銜的后妃,每年的例銀都是不同的。簡而言之,這種不同就是地位越高,例銀越多。

就拿最尊貴的皇后和地位最低的答應相比,她們之間的懸殊是天差地別的。皇后作為六宮之主,一年的例銀總共有一千兩白銀,而且她的伺候宮女能有12名;但最末等的答應,一年只有三十兩白銀,連此後的宮女也只有皇后的零頭——2名。有了這種對比,或許我們對於後宮中女人的勾心鬥角也能稍微理解一些了,畢竟爬的越高,生活越好嘛。

妃嬪的生活水平

后妃們雖然都有自己的例銀,但如果按照購買力折換一下的話,一兩白銀等於二百二十元人民幣,那即便是例銀最高的皇后,一年的年薪也只有二十多萬元,更別說末等答應的六千多元了。這樣看下來,似乎清朝嬪妃們的生活待遇並不很好啊,那為什麼很多人還爭著搶著想要入宮為妃呢?

事實上,清朝嬪妃們的生活水平都是很不錯的,例銀只是她們的收入來源之一。在宮裡,逢年過節的時候皇帝、皇后都會有年節賞賜,如果某個妃子格外得皇帝歡心,那賞賜更是會如流水一般的流入她的宮中。更何況能夠透過選秀進宮的女子,哪個不是官宦人家出身,即便是例銀不夠用,那孃家稍微補貼一些的財力還是有的。所以總的來說,清朝後妃們的日常開銷和例銀是能夠互相持平的,如果再加上一些額外收入以及母家的補貼,生活還是能夠很滋潤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