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以浙江鄉試錄取情況為例,看清代考個舉人到底有多難?

梁啟超曾說:

“邑聚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

”誠如此言,清代科舉之難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舉考試難這是人所共知的,但真正難到什麼程度?恐怕諸位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為此,御史查閱了相關的史料,具體與各位分析一下浙江省鄉試的錄取情況。

先要搞清楚“學額”、“解額”這個基本概念

學額即指朝廷對府、州、縣學各級學校每一科錄取的新生實施限額,即生員的錄取定額。順治初年入關不久,百廢待興,各級學校的學額人數過於優待,定府學40名、州學30名,縣學20名。

至順治十五年對學額作出了進一步的調整,題準大府20名、大州縣15名。至康熙九年府學25名,州縣18名。此後的雍正、乾隆兩朝,學額不斷調整,但整體變化並不大。

據不完全統計,一箇中等的縣童生數量一般都要高於1000人,而學額僅有區區的二三十人。這就意味著,這千餘名童生中,僅有極少數人能考中秀才。這個難度,已經比現在考985大學要難上數倍。

解額是各省鄉試之限額,其具體數字以文風高下、人口多寡、丁賦輕重而定。大省一百出頭,中省八九十人,小省僅有五六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與明代鄉試不同,清代在鄉試正榜之外還按一定的比例錄取豐副榜生,給予一定的優待。舉人最好的出路,自然以得中進士為正途。若屢次會試不中,也有機會被選為知縣、教官。當然,中進士的難度很大,百分之九十的讀書人能考中舉人已經十分難得了。

清代將學額成為控制地方正途基層紳士人數的手段,而解額則是朝廷控制生員入仕的手段,使只有少部分生員能夠踏入仕途,學額與解額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清代沒有普及教育,讀書人不如現在多是事實。但也非很多人想象中那樣的少,一個大縣每次參加府試的數量也有一兩千人,競爭比現在要殘酷很多。

浙江鄉試每次錄取多少舉人?

浙江與江蘇一樣是全國文風最高的省份,普通人家子弟也以讀書入仕為正途,因此參加鄉試的人數也較其他省份要多。當然讀書人基數大,解額相對也要多一點。

從順治朝開始一直到同治朝,浙江的解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相應地調整。比如順治二年第一次開科取士時,浙江的解額為107人,這是清初中期人數最多的一科。

順治十七年,浙江解額為54人;康熙三十五年為71人;康熙五十年為99人;乾隆九年為94人。至乾隆中期、晚期以後,浙江解額比較穩定,基本維持在125人上下。

以平均值120人計,浙江省每屆鄉試錄取的舉人數量並不多,如果平攤到76個州縣的話,還不及2人。而且杭州府的仁和、錢塘兩縣又是出名了的科舉專業戶,它們幾乎佔了全省的一半。這樣一來,有些縣在鄉試中,甚至連一個舉人都考不中。

浙江的情況還算是好的,鄰省江蘇的學子們要想考中舉人,其難度就要翻上一倍。康熙初年,將原先的江南省一分為二,成為現在的江蘇、安徽。可是這兩省的鄉試仍然合為一省,即江南鄉試。

江南省鄉試以大省取額,江蘇稱為“下江”佔了解額的十分之七;安徽稱為“下江”解額居十分之三。同時為了平衡利益,朝廷規定鄉試解元江蘇、安徽各輪一科。

順治二年,江南省解額163,至乾隆時期穩定在185人左右,僅比浙江多出60多人。可問題是,江蘇、安徽讀書人並不比浙江少,尤其是江蘇省為全國文風最高、賦稅最多之省份,解額卻不如浙江。

此外,各省參加鄉試的學子,也有一少部分在直隸參加考試,解額自然也歸直隸。這些人包括入國子監讀書的貢生、監生及透過撥貢而獲得小京官之類的人等。

各省學子參加直隸鄉試,都有自己的編號。以乾隆元年為例,將江蘇、浙江定為“南卷”,取額39名,此後這兩省的直隸解額一直維持在35人上下。

鹹同時期太平軍興,朝廷財政吃緊,由於捐助軍餉的需要,規定各省凡是捐輸一定數量的軍需後,既可增加鄉試名額。不過以捐輸增加名額也不是沒有限制的,規定大省不得超過30名,中省不得超過20名,小省不得超過10名。

江浙兩省富足捐輸最多,因此在鹹同兩朝還獲得了永遠的解額,即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4名。不過這點解額,對於千萬讀書人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鄉試難度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