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引領歐洲時尚,30歲還沒戰死就是懦夫的膘騎兵如何煉成?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惡魔毛拉

字數:4466,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編者按:說到火槍時代的戰爭,除了各國名將和排隊槍斃,給軍事愛好者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應屬當時種類繁多,各有特色的騎兵了。既有思想先進的“摩托化步兵”戰術的鼻祖龍騎兵,也有相對守舊的中世紀重騎兵繼承者胸甲騎兵。而如果說拿破崙戰爭中讓崇尚馬刀的大英帝國最後也真相了的波蘭槍騎兵是硬實力冠軍的話,那麼讓“斜穿外套”風靡整個歐洲的匈牙利驃騎兵就是當之無愧的時尚達人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時尚弄潮兒們的前世今生。

▲19世紀英國驃騎兵

名字的由來

驃(piao4)騎兵這個詞對於不那麼熟悉近代西歐戰爭的朋友來說可能甚至都比較拗口,而且也很容易聯想到漢朝的官職“驃騎將軍”。但是與古代騎兵不同,驃騎兵是一種15世紀時才出現的,由匈牙利國王匈雅提組建起來的,一直延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獨特的輕騎兵型別。

▲16世紀匈牙利驃騎兵

關於驃騎兵(hussar)這個名字的來源沒有明確定論,目前流行的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hussar這個詞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這個詞則來自於10世紀東羅馬帝國文獻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東羅馬從巴爾幹地區招募的塞爾維亞輕騎兵,這種騎兵的特點就是擅長偵察和偷襲,比較符合驃騎兵的作戰特點。

第二種說法認為,驃騎兵的名字來自於南斯拉夫語中的gusar(意為強盜),這與大多數驃騎兵的作風習氣也比較契合。第三種說法則是因為在匈雅提建立黑軍時,規定一個貴族每擁有二十個農奴,他就必須在戰爭時派出一名騎兵。在匈牙利語中“二十”這個詞是húsz,而這樣組織起來的騎兵也因此被稱為huszár。

▲14世紀晚期匈牙利軍隊

在戰火中誕生

但不論hussar這個名字從何而來,可以確定的是驃騎兵是在奧斯曼帝國大舉進攻巴爾幹地區的年代出現的。在號稱最後一次十字軍出征的1444年瓦爾納會戰,以及1448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役遭受慘敗後,巴爾幹各國漸漸落入奧斯曼的勢力範圍。

1451年穆拉德二世去世,著名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即位。穆罕穆德決定先徹底解決後顧之憂,攻打“永恆之城”君士坦丁堡,這給了遭受慘敗的匈牙利喘息之機。匈雅提逃回國後,被匈牙利貴族推為攝政王,繼續籌備抵抗奧斯曼的入侵。匈雅提痛定思痛,對匈牙利軍隊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組建了後世著名的“匈牙利黑軍”。

首先他組建大量地方民兵,並且大大提高了火槍的裝備率,最高峰時可以做到25%的火槍裝備率。然後引入了在胡斯戰爭中名噪一時的車壘用來對抗奧斯曼強大的西帕希騎兵,並且他又模仿西帕希騎兵,組織了歷史上第一支驃騎兵部隊。這支部隊的成員大多由傭兵組成,用來取代戰鬥力較低的匈牙利傳統軍隊。

15世紀末期,驃騎兵的兵員主要來源是摩爾達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這兩個地方均受到了奧斯曼的影響。因此早期驃騎兵也深受奧斯曼騎兵的戰鬥風格影響,他們更傾向於騎射,並且也和遊牧騎兵一樣缺乏紀律性,所以大多數時候以騷擾和偵察任務為主。

不過匈牙利驃騎兵的戰術也和巴爾幹的局勢一樣不斷變化。伴隨著常年戰爭的損耗和補充,大量匈牙利本地人加入到驃騎兵中,傳統的遊牧式騎射戰術開始發生變化。

一個很顯著的改變,便是匈牙利人開始更傾向於讓驃騎兵能夠對敵軍側翼或敵方騎兵發動衝擊。這些職能原本應該由來自德意志的重甲騎士完成,但是伴隨著1494年黑軍被解散,僅有驃騎兵得以保留,因此他們不得不承擔更多的作戰職能。戰場定位的改變,也就促使驃騎兵的裝備相應發生改變。

對於突擊能力的需求,使得他們作戰方式變得越來越類似於歐洲的重騎兵,他們手持長矛,整齊劃一地向前衝鋒。但同時,由於他們還肩負著傳統輕騎兵們襲擾和偵察任務,因此他們會裝備弓箭,並且往往只穿很輕的鎧甲。

他們發明了一種形狀特殊的“驃騎兵盾”來保護自己的身體,以此來保證兼顧戰役機動能力和衝鋒時的防護能力。

▲16世紀持盾的匈牙利驃騎兵

15世紀末的奧斯曼帝國軍隊,已經漸漸從早期的具有明顯的遊牧氣息得以騎兵為主的軍隊,轉變為了以龐大數量的步兵為主的軍隊,而這給了驃騎兵空前巨大的發揮空間。他們一般駐紮在邊境的堡壘中,以伏擊、游擊戰術欺負戰役機動能力較差的小股奧斯曼軍隊。並且會在奧斯曼人佔領的土地上,為匈牙利領主收稅,或者是襲擊奧斯曼的包稅人。

在大型戰役期間,驃騎兵則主要負責偵查敵軍動向,並在合適的時機從敵人側後方發起致命衝鋒。這種破襲戰術在整個16世紀的奧斯曼—神聖羅馬帝國的拉鋸戰中給奧斯曼帝國的進攻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16世紀初來自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拉約什二世統治匈牙利王國,優秀的驃騎兵也被波蘭人看上。因為傳統的具裝騎士不適合在波蘭的沼澤和河流密佈的草原上戰鬥。所以,一種重灌化的波蘭驃騎兵出現了,而這些驃騎兵便是後世著名的翼騎兵的前身。他們標誌性的翅膀也來自於驃騎兵盾上的裝飾性的羽翼。

▲著名的波蘭翼騎兵(winged hussar)可以被認為是重灌化的驃騎兵

不論是匈牙利還是波蘭的驃騎兵,他們都受到奧斯曼人的賽舍爾彎刀的影響,佩刀也呈現外弧形,並且還在馬鞍的左側帶一把的破甲刺劍(波蘭語palasz或koncerz),這種劍幾乎沒有揮砍能力,主要用於在長矛折斷後作為替代進行攻擊。騎手會將這把直劍抵在膝蓋處進行衝鋒,而如果他們要進行混戰或者以雜亂的隊形戰鬥時則會抽出他們的馬刀。

因為早期的驃騎兵一般來自於相對精英的階層,因此可以負擔使用兩種武器所帶來的成本。後來隨著戰爭形式的進一步發展,軍隊對於量的重視超過了對單兵素質的要求,自然也就淘汰了這種裝備兩種軍刀的騎兵。

不同型別的騎兵所攜帶的佩劍也就在這時候出現了分化:需要排著緊密隊形衝鋒的各類重騎兵往往裝備強調穿刺和下劈的直劍,而輕騎兵因為較少承擔衝陣職能,所以更加偏好攜帶動作靈活的彎刀以適應在進行巡邏、偵查行動時的小規模戰鬥。

▲16世紀同時裝備刺劍和馬刀的匈牙利驃騎兵

鮮衣怒馬

到了17世紀,驃騎兵的發展開始出現了更加輕量化的趨勢,這和當時火槍和彈藥的改良有很大關係。鎧甲和盾牌對火槍的防護效果越來越差,使用騎槍從正面發起衝擊已經越來越不現實,騎兵開始更多地承擔偵查和襲擾的任務,因此速度和靈活性就成為了關鍵。

所以到了17世紀末期,盾牌和騎槍漸漸被馬刀和卡賓槍取代,而到了18世紀,匈牙利完全被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在特雷亞女皇的一再要求下,慣於遊擊習氣的驃騎兵被收編為正規軍,並且穿上了統一的標誌性的阿提拉夾克,成為了大多數軍事愛好者熟悉的樣子。

▲現代軍事愛好者模仿的18世紀的匈牙利驃騎兵

這種服飾之所以叫做阿提拉夾克,主要是因為在18世紀缺乏歷史考證的時候,匈牙利人自認為是匈人的後代。而驃騎兵們認為只有阿提拉這位毀滅了羅馬帝國的“上帝之鞭”才能與他們的豪邁和勇敢相提並論。

阿提拉夾克這個名字比較有誤導性,實際上它不是單單指驃騎兵斜披的那件外套,而是指他們穿的一整套軍裝——穿在裡面的叫做“杜爾曼”的上衣和披在身上的斗篷夾克。

杜爾曼是一種非常貼身的衣服,最顯著的特點在於衣服的前面有許多橫向的如同排扣一般的飾帶,左右兩邊的帶子系在一起可以起到紐扣的作用。而這些顯眼的橫條酷似人的肋骨,所以杜爾曼也被稱為“肋骨服”。

驃騎兵的斗篷夾克則是同樣有飾帶的帶毛邊領的厚實外套。通常驃騎兵們將外套斜著披掛在左肩上,當驃騎兵們發起衝鋒時,左肩的外套隨風飄揚,經常對敵人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

▲一整套的阿提拉夾克

當然這種把外套斜披的穿法是有實際意義的。在遊牧生活中,由於晝夜溫差大,牧民往往需要攜帶保暖的衣物在身上,但在白天直接穿上又會比較熱。於是牧民習慣將袍子半披在身上,並露出右手方便幹活,這種穿衣風格也隨著蒙古西征傳到了東歐。

巴爾幹地區因為氣候溼潤且多山,天氣陰晴不定,所以匈牙利人也漸漸學習了這種風格並改進成了阿提拉夾克。這種單肩披風,讓驃騎兵們也可以在不多攜帶衣服的情況下,可以在長途奔襲中的應對各種氣候變化。

▲和阿提拉夾克有些神似的傳統藏族服飾

除了方便增減衣物,斜披的外套還能對身體左側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畢竟外套是用很厚的絨做成的,相當於一件軟布甲,可以抵擋一些刀劍的揮砍。並且因為斗篷遮蓋了脖子和手臂,所以在與敵方騎兵對砍的肉搏中,可以增加敵方瞄準自己頸部和手臂的難度。

風靡歐洲

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初露鋒芒,並在七年戰爭中大放異彩之後,驃騎兵的價值得到了全歐洲主要國家的認可,各國紛紛組建了自己的驃騎兵部隊,甚至不惜花重金聘請匈牙利教官,並給他們的驃騎兵穿上一模一樣的阿提拉夾克。

而到了18世紀,戰爭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國組織的軍隊規模有了顯著提升,後勤壓力和補給線的重要性凸顯。另一方面,火槍和刺刀的普及使得戰鬥的傷亡大大增加,指揮官們更加傾向於透過偵查和機動掌握有利地形後,再發起決戰。

所以驃騎兵依靠出色的機動和隱蔽性,包攬了巡邏、偵察、突襲敵方補給線以及保障大部隊側翼與後背等幾乎除了決戰以外的所有任務,有點類似於現代戰爭中的特種部隊。各國軍隊對於其他兵種一般是有最低身高要求,而驃騎兵卻有最高身高要求。畢竟身材較矮的人體重較輕,也更便於藏身於樹叢中。

驃騎兵的重要性在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時期到達了巔峰。此時各國都會在主力部隊的周圍散佈大量的驃騎兵,他們一般三五成群地進行梯次偵查。正因如此,當時戰爭雙方進入決戰前,往往會經歷多次驃騎兵之間的前哨戰,贏得前哨戰的一方在接下來的戰役機動中能夠獲得情報優勢從而掌握主動權。

另外,拿破崙戰爭時期散兵戰術的運用和普及也使得驃騎兵在正面戰場也能發揮一定作用,當己方線列步兵遭遇敵方散兵線的阻撓時,驃騎兵可以找機會突襲敵方散兵線,為己方線列步兵掃除障礙。

但由於沒有胸甲防護且最優秀的戰馬也不會分給驃騎兵,驃騎兵在選擇衝擊敵方陣地時往往會承受很大傷亡,所以只有最勇敢和無畏的人才能成為優秀驃騎兵。拿破崙的愛將,號稱驃騎兵之王的拉薩勒就有一句名言:“驃騎兵過了三十歲還沒有死的都是懦夫!”

放縱不羈的風格,視死如歸的勇氣使得驃騎兵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受尊敬和歡迎的兵種,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也使得他們願意花錢置辦華麗的外套,因此也更容易收穫年輕女子的芳心。

霎時間,這種別具一格的阿提拉夾克成為了當時歐洲年輕人最受歡迎的時髦打扮,並且肋骨服也幾乎成了軍服設計的標準模板。驃騎兵成為了19世紀當之無愧的時尚之王。

▲1806年法國驃騎兵部隊

浪漫永恆

但是王權沒有永恆,隨著後裝槍以及機槍的出現,步兵遠端火力得到了空前發展,驃騎兵和其他騎兵一樣,在戰爭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他們的阿提拉夾克也和其他過時了的東西一樣,漸漸浪漫化,成為了一種禮服款式。

遊戲玩家常說“強是一個版本的事,帥是一輩子的事”,看來在現實中也是一樣的。作為禮服的阿提拉夾克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往往會捨棄原本增減厚度的功能,直接把外套縫在上衣的左肩做為裝飾。

▲日本動畫《少女歌劇》中的服裝設計也來自於阿提拉夾克

這種禮服化的阿提拉夾克,在如今的各種文創作品中也能時常看見,比如《刺客信條2》和《原神》中的角色穿的半肩披風原型應該都是來自於同樣的設計。雖然驃騎兵早已不再活躍於戰場之上,但是阿提拉夾克卻成為了那個火與劍的時代最豔麗的註腳。

參考資料:

《馬爾伯勒時代的戰爭藝術》——David Chandler

《十六世紀戰爭藝術史》——Charles Oman

《三十年戰爭中的帝國騎兵》——魚鷹社

《奧斯曼帝國1299~1923》——【英】卡洛琳·芬克爾

《騎兵論》——【英】弗雷德裡克·納圖施·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