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甘肅出土一件西周青銅,上面銘文引人深思,難怪姜子牙投靠周文王

1973年,在甘肅平涼靈臺縣獨店鎮,考古專家挖出一件西周初期的青銅器(見下圖),上面銘文“呂姜作簋”四個字,引起了學者的深思。

青銅器上的“呂姜”二字,表明是一位呂氏姜姓的夫人,因為西周時貴族婦女,常以氏加姓來稱呼,為了避免同姓結婚,婦女稱呼中必須顯示其姓。我們熟知的姜子牙,屬於姜姓呂氏,但在先秦文獻中通常被稱之為呂尚。因此,“呂姜作簋”是呂姜出嫁到靈臺縣的青銅器。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的“姜姓呂氏”,只有齊國與呂國,其中齊國是從呂國分化而來,姜子牙是呂國後人。

齊國遠在東海之濱,不太可能將族女嫁到甘肅靈臺,因此銘文中的呂姜應當來自呂國。但文獻記載呂國位於河南南陽,距離靈臺依然高達1000公里,將族女嫁到如此之遠的地方,還是讓人匪夷所思。

那麼,銘文中的“呂姜”到底來自哪裡?其實,呂姜大機率還是來自呂國,只不過呂國地理位置被古人搞錯了,由此也帶來姜子牙投奔周文王的地理邏輯上的問題。

關於呂國的位置,古今很多文獻都指向南陽,比如《中國通史》圖鑑版,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姜尚先人封於呂,在今河南南陽西,又以呂為氏,故稱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

然而,甲骨文上的一些記載,卻推翻了傳統認知。卜辭記載:“於呂,王乃田,亡災”、“貞,呂不受其年,貞,呂。。。。。受其年”、“丙辰卜,谷貞曰,吉方及口方敦呂。”

第一,“受不受年”意為詢問豐不豐收,“王乃田”意為商王前往田獵,因此呂國是商朝屬國,地理位置大概在商朝四境之內或邊疆一帶。

第二,“吉方及口方敦呂”意為吉方國攻打呂國,甲骨文卜辭中還有“吉方亦侵我西鄙田”,因此吉國與呂國相鄰。

由此,包括李學勤在內諸多學者指出,吉方在山西西部,呂國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歷史上山西中西部還殘留著呂國的痕跡,比如“呂梁”、“呂鄉”、“呂城”等名稱。而甘肅出土的“呂姜作簋”,則進一步佐證了這個結論。至於呂國南陽說,原因在於周宣王時,呂國一支遷徙到了南陽,由此形成了南陽呂國。

因此在西周初期,呂國真實位置是在山西西部或南部,距離甘肅靈臺縣雖然也很遠,但卻比南陽說近了很多。而且,文獻中的靈臺是古須密國所在,呂國與之聯姻,或存抵抗北方狄戎的原因。

確立了呂國的位置,也就更能理解姜子牙的相關歷史了。

根據史書記載,姜子牙為南陽人,祖上遷到齊地,故而他被稱為“東海上人”,然後他一會在東海,一會在朝歌,一會在渭河,一會到周國(周文王時遷到西安附近),似乎交通不是障礙,可以隨意切換空間。以3000年前的交通條件來說,顯然不太符合正常邏輯。

但如果把姜子牙定位在山西呂國,那麼距離朝歌、西安都不遠,往來比較方便,資訊獲取也很便捷,無疑就更符合地理空間邏輯了。

至於史記中說姜子牙“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其實不太可信,原因在於當時還是“王侯將相真有種”的時代,姜子牙沒有一定地位的話,又怎麼會被周文王重用?因此,姜子牙即便不是呂國國王,大概也是呂國重要人物,自然也就不可能遷徙出去。

更為重要的是,呂國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姜子牙必須投靠周文王,才能確保呂國的安全。

周太王的妻子叫太姜,與姜子牙都姓姜,而甲骨文顯示“姜”是“女羌人”,“羌”是“男羌人”,後來“姜”演化為族姓。也就是說,周太王早已與羌人聯姻,姜子牙投靠周文王,其實是帶領“呂羌”這一支投靠周人。

當然,呂國深受商王信任,因此“呂羌”未必就要投靠周人。但在當時形勢下,姜子牙與呂國不投靠周人,可能就是國破家亡。

《周本紀》記載:“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黎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

看上述地圖可知,呂國是商朝的西部重要屏障,後面的邘國、黎國都是商朝鐵桿,且這兩國東面就是朝歌。

換言之,如果呂國不投奔周人,那麼就將直面周人兵鋒。但問題在於,早在季歷(周文王之父)時,周人實力就很強大,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在武乙時代,季歷就曾“討伐西落鬼戎,俘虜了十二個翟王”,文丁是又多次大敗狄戎,因而被文丁封為“牧師”,即商朝西部的眾諸侯之長,後來擔心周人實力太強而將季歷殺死;到了周文王時,周人實力進一步壯大,後來紂王封姬昌為“西伯”就是明證。因此,呂國要麼投靠周人,要麼坐等兵臨城下。

商朝末年,紂王遭遇東西兩方的挑戰,西部有周人,東部有東夷,其中東夷率先反叛,商朝在與東夷的戰爭中國力嚴重受損。

周人越來越強,商朝越來越弱,姜子牙與呂國沒有什麼選擇餘地,只能選擇投靠周文王,而非史書上所說的周文王“修德”、姜子牙棄暗投明這麼簡單。

綜上可見,商末周初時的呂國,大約位於山西西部或南部一帶,是商王朝西部的重要屏障,但隨著周人崛起,呂國在姜子牙率領下投靠了周人,導致商朝西部防線崩潰,局勢糜爛不堪,最終武王伐紂時長驅直入商朝核心區。

及至周初,呂國一分為二,一是姜子牙建立的齊國,一是原先的呂國。本文開篇所說的“呂姜作簋”青銅器,反映的是呂國嫁女到古須密國。

周宣王時,山西呂國的一支遷徙南陽,由此形成了南陽呂國,而原先的呂國,可能在狄戎入侵時被滅國,也可能被其他諸侯無聲無息地兼併了。最終,後人將南陽呂國當成了呂氏起源地,而忘記了更早的山西呂國。

參考資料:甲骨文卜辭、《史記》等